2月11日起,宝马集团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新合资合同正式生效,宝马集团与其中方合作伙伴的合资合作有效期据此延长至2040年。 根据新的合资合同,从2022年2月11日起,宝马集团在华晨宝马所持股份变更为75%,合作伙伴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剩余25%股份。 自此,华晨宝马成为国内首家外资持股比超过50%的合资汽车企业。 宝马增加投资 “在宝马集团面向电动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过程中,中国作为这些方面的引领者,是我们的最佳选择与最优伙伴。延长到2040年的新合资合同,以及与之相关的宝马在辽宁继续投资项目的获批,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汽车行业开放的最新例证。”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 按照承诺,宝马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产能,并引入更多纯电动车型进行国产,同时还将不断增加在中国本土的采购规模。 据了解,与新合资合同同时获批的还有宝马在辽宁继续投资项目。而华晨宝马内部已经或将已确认MINI品牌将会有本土化车型在沈阳生产。 作为宝马在中国持续投资的具体举措,位于沈阳大东区的现有工厂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扩建,此外一座位于铁西区的全新工厂也正在建设之中。 其实从去年开始,宝马就一度提及华晨宝马为国内做的贡献。比如连续 15 年成为沈阳最大纳税企业,仅2020年纳税额就达380亿元人民币。 过去十余年间,华晨宝马在当地的投资超过了730亿元人民币。而在去年,华晨宝马在国内的采购总额将近330亿元。 连续几年的投资的增长和效益的提升,使宝马增加了更多的底气,向越来越不争气的华晨要话语权。 华晨宝马是政策宣布2022年1月1日起取消乘用车合资股比限制后,第一家股比变化真正落地的企业。 的确,从2018年10月,宝马以36亿欧元收购华晨宝马25%股份,打破了合资汽车公司50:50的股比管理后,就相当于亲手掀开华晨的遮羞布。 华晨羸弱 查阅华晨中国近十年财务数据可以发现,自2012年至今,华晨宝马对华晨中国的利润贡献率均超过100%。换句话说,这些年没有华晨宝马支撑,华晨中国将是连年亏损局面。 再从最近的2020年中期报看,华晨中国净利润为40.45亿元,其中华晨宝马的净利润为43.83亿元,也就是华晨宝马还要反哺华晨中国的亏损。 这是宝马集团之所以能提升股比至75%的根本所在。股比政策,大抵是让华晨中国多挣了两年钱而已。 所以也可以看到,合资公司的外方都有增持合资公司股比的意向,但短时间落地的,除了华晨宝马也再无他。 再把视角放至国内其他的合资公司。 要知道,从当前现状来看,国内的几大汽车集团利润大都来自合资公司的不断输血。 北汽集团如此,东风集团、广汽集团乃至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同样如此。 即使,我们能在近两年听到自主品牌崛起的迅速,市占率也提升到近五十。但要清楚,自主品牌头部阵营还都是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民营企业。 而有着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大抵都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几大集团里的自主品牌能反哺集团利润的,寥寥无几。 试想,没有了这些合资品牌,几大汽车集团的利润会是怎样? 拿北汽集团为例,北京奔驰作为北汽的利润奶牛,在2021年上半年中期业报中,占到北汽集团营收的97.4%,直接刷新了中国车企对外资品牌依赖程度的上限。 恐怕,没有任何一家外方能拒绝增持股比的带来的巨大利润诱惑。但也没有任何一家能做到宝马的高度。 股比背后是实力 再以北汽和北京奔驰为例,当2018年10月宝马开始收购华晨宝马股比后,下一个会是谁的论点直接指向北汽。 但北京奔驰的股比之争,还没开打,就已经让北汽集团大笔一挥震慑住了。 2019年的一年里,北汽集团增持戴姆勒集团的股份至9.98%,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股东。 而且戴姆勒集团也持有北汽集团在香港上市公司北京汽车9.55%的股份,此外还有A股上市公司北汽蓝谷2.46%的股份,至少短时间内奔驰不会再提放开股比的事情。 再举例,从国内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的合资方来看,一汽和上汽都是很难对付的一方。 如果大众和奥迪执意提高合资公司的股比,一汽和上汽也都会集集团之力比之高低。 所以可以看到大众和奥迪两个品牌在用另一种形式去实现“股比放开”。 奥迪新增了上汽奥迪项目,还与一汽组建了基于PPE高端电动车平台的新合资公司。 大众品牌方面新增加了江淮大众,并直接持有75%的股份。 广汽集团倒是个较为特殊的一方,广汽由于旗下自主品牌的崛起,如新能源埃安在市场有着一定的体量,反而能为新能源发展迟缓的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提供新能源积分的帮助。 当然也有近期东风集团退出合资公司东风悦达起亚,而事件的背后,也是起亚连年亏损反而对东风集团瘦身不利才得以抽身而退。 再回头看华晨集团,自仰融引进宝马之后,就开始了全躺平的姿态,更不能与这几大汽车集团相提并论。 说到底,宝马之所以能这么顺利的提升在合资公司的股比,跟整个华晨集团的羸弱有着直接关系。 文章来源【汽车维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