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氢燃料VS纯电动车 谁才是未来?

新能源资讯(稿源) 2022-3-1 19:35 No.1498


作者 | 李汉潇


来源 | 选车网


进入2021年后,全球各大车企纷纷在纯电动车领域全面发力。无论是这一两年来我们听到的新闻还是车展上的众多新车,几乎都有纯电动车的身影。但直到现在,以丰田为首的日系厂商至今都没有像样的纯电动平台问世。丰田章男更是认为,氢燃料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那么,真正的未来,究竟是氢燃料?还是纯电动汽车呢?


什么是氢燃料?优缺点都是啥?


所谓氢燃料电池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是把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理论上来说,氢燃料汽车上路后,排放出来的只有水,并没有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以丰田的氢燃料电池车


Mirai(参数|图片)举例,充满氢燃料过后的Mirai可以做到与传统汽油车相近的续航里程,达到约500公里。不仅如此,在动力响应方面也丝毫不逊色。Mirai的最大马力为155Ps(114kW)、最大扭矩335N·m、最高时速可达到178公里,从启动、提速到100公里/小时仅需9.6秒,完全能够应付平常的行车需求。燃料填充时间仅需约3分钟,和传统汽油车的加油时间差不了多少。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成本较高是目前氢燃料汽车发展最大的阻碍。目前国内缺乏加氢的基础设施,而且与充电站的建设一样,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现象。比如电动车起步初期,可以多利用家庭设备推动普及,慢慢扩展到公共充电桩和大型快速充电站。


反观氢燃料汽车,只能进一步加大加氢站的单方面投入。并且,由于国内市场上目前并没有过多的燃料电池车型,导致国内外厂商也并没有在市场上布局该品类的汽车,使得目前中国对于氢燃料汽车的基础设施推广阻力太大,随之造成了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难以扩大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于氢能源来说,氢气本身是一种极易被点燃的材料,密集的氢气一旦被点燃,后果根本不堪设想。同时,氢的体积能量密度低,需要加压到非常高的压力才能存储足够的燃料。若是用液化的方法存储,虽然不需要那么高压力,但设备更复杂昂贵,且不能防止泄露。加以目前还并没有100%绝热的材料,车辆长时间停放则必须不断释放氢气以维持低温,不适合车载应用。比如丰田的氢燃料汽车方案,就用了两个500bar左右压力的罐子却带了几公斤的燃料,过度占用车内空间。


最后要说的就是我国的政策导向,早在2001年的时候,我国就确定了三纵三横的技术路线,包括油电混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但到了2008年,便改为了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技术路线。这是因为当时的氢能技术比电动技术还落后,甚至连产业化的基础都没有,实验室研发只在处理阶段。而随着特斯拉等国内外车企相继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后。我国便开始改变了思路,进而大力推广电动汽车。


对比氢燃料,纯电动汽车的优势点是什么?


即便目前我国大部分依旧需要火力发电,并且中国的火力发电占比达到了69%。但是,仔细深究不难发现,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中国汽车市场巨大,几万亿的市场,传统燃油车主要被国外主导,技术和专利壁垒无法跟他们竞争,所以只有另辟赛道,那就是造电动车。第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源安全。


对于终端用户而言,纯电动汽车的综合使用成本更低,也是吸引很多人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原因。特别是家中或者公司具备充电条件时,按照1度电的成本1元进行核算,对于紧凑型纯电轿车而言,百公里电耗也就在15度左右,即百公里综合成本也就是15元,相对比燃油车确实要划算很多。同时,保养周期更长,综合保养成本也更低。


近两年来,智能汽车正与纯电动汽车的界线越来越近。现阶段,像自动驾驶技术、远程OTA升级技术、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等都需要纯电动汽车这样拥有整车电气化系统的车型才能得以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拥有这些核心技术的特斯拉能受人追捧的原因。相比于燃油车与氢燃料汽车,在电动化的平台下,纯电动汽车更容易实现智能化。


最后要说的就是大量快充充电桩的建设。电动车发展到现在,厂商们若要在容量及续航里程上做文章,其实并不难,在这个动辄都是100度电、500+续航里程的今天,单说纯电动车因续航里程所带给用户的痛点差异只会越来越小,这也得益于了更多的快充充电桩的普及。结合使用场景与成本,对于许多新问世的纯电动车而言,它们甚至都可以做到手机广告中“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充电速度。


写在最后:


通过6-8年的政策导向与潜在引导,消费者们可以说渐渐接受了纯电动车的存在,即便现在纯电动车在使用上仍面临诸多不便,但对比氢燃料汽车,需要消费者们重新认知与适应的漫长过程,纯电动车已然成为了更具“亲和力”的解决方案。对比之下,氢燃料汽车作为新生的产物,氢能源研发方面依旧面临技术匮乏、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想要推进新事物甚至达到普及还是比较难的,氢能源燃料电池的管理的体系和技术水准尚未建立,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的普及条件。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本文来源【选车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