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区充不了,家里充危险,电动自行车该去哪充电?

绿色电动能(稿源) 2022-2-27 21:01 No.1447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 张静


电动自行车又出事了!


9月22日,上海徐汇区一办公楼内违规放置的电瓶突发燃爆,现场监控显示四分钟时间内,该电瓶发出多次爆炸声。万幸的是,大厦喷淋系统很快将火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但日前发生在北京市通州某小区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却造成5人死亡,现场触目惊心。



图源:通州发布


我国电动自行车体量已经十分巨大,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在大城市,电动自行车对出行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快递外卖服务都依赖着电动自行车。在中小城市及县城,电动自行车也成了部分家庭的刚需。


城市针对电动自行车的治理措施,现在更多集中在用户端。比如要求电动自行车不能进电梯、不能进家门,要室外停放,但室外停放空间有限,充电桩配套不足,用户只能“拆下电池回家充”。


如何提高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东老师认为,关键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第一,法律法规是否健全?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与电动自行车有关的火灾,其中80%为充电时引发。仅2021年前7个月,全国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6462起,过分充电、电池故障、线路短路等是导致电动车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


从公安部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再到各地实施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等,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生产使用方面,各部门均作出明确规定。


但这些规定并不够精细。


例如,2019年发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新国标对电动车性能指标、登记管理、道路通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是对电动车电池的选用、充电行为等未进行详细规定。


2021年8月1日起,《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实施。其中第37条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此规定也主要集中在规范用户行为。


比如为有效防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北京各小区近日在陆续安装电梯阻车系统。


当一辆电动自行车被居民推进装有该系统的电梯时,系统通过智能摄像头进行识别,若判断为电动车则联动电梯开门控制按钮,发出伴有语音或者警报提示,让电梯无法关门,从而达到阻止电动车上楼的作用。电动自行车退出电梯后,电梯才会恢复正常运行。



北京某小区电梯内安装的阻车系统(东老师拍摄)


技术方面的标准也不欠缺。据业内人士介绍,国标车和电(轻)摩皆有国家强制标准并皆纳入国家强制认证体系,产品出厂销售必须要有认证。


配件类如电池和充电器都有国家推荐标准,但均为推荐性标准并未作为强制认证。


对于整车,有国家强制CCC认证作为出厂保障,附加市场抽检的方式。对于配件,更多是市场抽检的方式,由质检部门(市场监管局等)到销售和生产端取样进行测试。


标准都有,为什么还是频发事故?


首先,从法规层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在驾驶证、记分制、年审、保险等方面均无相关强制要求,缺乏有力的法律震慑。目前地方性法规中对于电动自行车的销售、使用、违章处罚的具体规定也比较薄弱。


其次,上述业内人士反映,目前存在的监管不到位现象充斥在诸多环节。包括生产监管不到位,电动车也有标准,但是没有很好贯彻;销售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量非标电动车进入市场流通,监督管理工作有待提升。


第二,室外充电配套是否齐全?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配备还没到很成熟的阶段,城市里大多数小区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备、充电桩更是稀缺。目前充电市场落地插座不足500万个,而以当前电动车保有量计算,至少需要1.5亿个充电插座。车桩比不平衡,主要原因在于老旧小区无地面集中停放场所。


为补足室外充电设施不足,北京部分街道、较新小区已经安排上电动自行车充电棚。



9月20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某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图源:北京晚报


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发布《加强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建设管理意见》指导落实硬件配置工作。


图上石景山远洋山水小区这样的智能充电车棚,在石景山区已建设232个,今年还计划再建设150个,满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


集中充电会不会危险系数更大?


据了解,智能充电棚全部采用不燃材料搭建,配置灭火器、安全使用提示、摄像头及烟感报警等安全设施,具备“三防、一限、八断电”保护功能。若有电动车充电器、电瓶出现老化短路和过热等问题,后台会根据输出电流等数据自动切断电源。一旦出现灾情,导致电动车损毁,会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建设好了,会有人用吗?东老师日前路过某小区时看到一个闲置的电动自行车小型充电桩,无人使用。



上述远洋未来小区的充电棚,充电4小时只收取5角钱,充电10小时只收1块钱。比在家充电还便宜。


收费这么便宜,还有日常维护支出,充电桩企业如何盈利?


石景山区探索的模式是政府出资、专业公司代建、单位配合。由区金融服务办协调保险公司,将电动自行车充电棚纳入区公共管理综合保险,每年由区财政拨款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完整好用。


这就解决了电价不一、场地协调困难等问题,业主在使用几次后体验较好,就会养成楼下充电的好习惯。对于充电桩企业来说,使用率高低直接决定成本回收快慢。此模式运转顺畅的话,也会有越来越多充电桩供应方入场。


另一个解决“充电不上楼”的方法是换电模式。这种模式在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中已经开始使用。


据上述业内人士介绍,共享换电、集中充电模式下,电池由专业公司集中管理、维护,更有利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使用,可提供便捷出行服务,提高出行效率。


车电分离,把电池作为能源服务的一种载体,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已经规模化和产业化。换电服务在电动自行车市场快速兴起,天眼查产业大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我国电动自行车换电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快速上涨,57%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另有31%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仅2020年就新增了1400家相关企业。


第三,电池质量是否过关?


电动自行车起火原因大部分在电池。


据了解,电动自行车电池由于自身结构及化学体系不稳定等因素,一旦发生碰撞、挤压、过充、短路等情况,易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锂电池燃烧起来是爆炸式,火焰温度可高达1200℃,迅速将周边可燃物引燃,并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使人身体中毒,甚至刺激气管引发水肿,灼伤气管导致窒息。


由于监管难度大,电动自行车缺少类似四轮电动汽车电池的安全认证,导致其使用的电池良莠不齐,电池质量不过关引发的用电安全问题频发。


一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电动车,甚至是新能源车淘汰下来的废旧电池。


按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为6-8年推算,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即将迎来第一波“退役”高峰。废旧的动力电池去哪儿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储备不足、回收网络不完善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匮乏等因素,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有的甚至流入了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低速电动车市场,带来了安全隐患。


7月发生在杭州的电动自行车爆燃事故,消防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的锂电池内部故障导致爆燃起火,再结合受害者家属所透露的其所换装的锂电池价格不到正常市场价的一半,这个廉价锂电池很有可能就是不具备专业设备和技术的小企业、小作坊所生产的再生锂电池。




宁波某电池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组装电池配件。图源:中国蓝新闻


公开资料显示,电动两轮车电池主要有铅酸电池和锂电池两种类型。目前我国有超过3.6万家锂电池和超3000家铅酸电池相关企业。2020年,主要电动车品牌发布的电动自行车新车型中,配备锂电池的比例超过了50%。这些企业如何有效监管,是直接影响电动自行车是否安全的源头。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认为,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电动车电池的监管。对于每一辆待销售的电动车,需要保证电动车电池有3C或者CE认证,确保电动车电池是正规生产的,避免劣质的手工作坊生产的危险锂电池进入市场。由于锂电池的充电特性,锂电池实现快充的功能时需要加大充电电流,充电电流过大时容易引起电池起火,也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减少锂电池快充设备的使用。


9月13日,“中国电动车锂电安全联盟”于广州成立,该联盟是我国电动车锂电池行业第一个聚焦电动车锂电安全的联盟组织。联盟通过行业内部协作、调节和监督,对产品质量、安全应用等环节进行管理和约束。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建议,电动自行车在充电场景下导致起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市面上大多数电动自行车产品采用“盲充”而不是带通讯充电,电池没有采用具备智能保护功能的BMS(电池管理系统),不能在充电过程中对电池实施有效的过充保护、过热保护等,当发现电池故障时也无法及时停止电池充电。


建议电动自行车采用带通讯功能充电,而不是“盲充”充电,采用具备智能保护功能的BMS(电池管理系统),可在充电过程中对电池实施有效的保护。


第四,疏堵结合怎么落实?


要想有效解决电动自行车和城市空间、城市安全的矛盾,治理难度不小,需疏堵结合,多方协作。社会治安、综合执法、社区物业、公安机关、第三方企业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社会力量一起破题。比如,物业公司如何站在居民角度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消防部门如何保障充电车棚装置系统安全,社区如何在居民和物业公司之间发挥润滑剂作用,等等。


各地要摸清电动自行车现有规模底数,底数不清无法精准治理。


综合治理机制还需理顺。在实际工作中,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管理手段以“堵”为主,查扣数量逐年递增。而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停放、充电等环节的源头管理执法力度整体偏弱。


据广州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岳朝阳分析,目前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不清晰,也未形成全链条监管共治的合力,只是依靠交警部门进行末端整治,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实际上已经陷入“禁不止、管不住”的困境,交通违法行为整治难、非标车辆销售缺乏管控、充电安全隐患大等种种问题都是积重难返。


因此在规范用户端行为方面,要疏堵结合。


除推广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装置、搭建智能车棚,还有社区和手机应用开发商合作,推出“充电地图”,可以随时查看附近电动自行车的充电位置,多种电动自行车痛点问题的破解之策,解决了群众停车充电难的当务之急。



对电动自行车行业企业,需要政府针对电动自行车特点,研究建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监管体系。


业内人士建议,首先要规范电动自行车销售市场,从源头上把好电动自行车质量关,用过硬的质量产品减少起火的概率。其次是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的管理。政府、行业协会、质检机构等相关部门携手建立与加强电动自行车出行规范,严格执行电池和充电器方面的国家推荐标准,并根据行业的发展升级成国家强制标准。


对电动自行车车主来说,也应加强安全教育。


由于国家未对电动自行车驾驶者实施准驾机制,驾驶者获得驾驶操作知识、交通安全规定往往依靠的是厂家销售的介绍、车辆使用说明书和个人自学等。


广州市政协委员胡育新建议,要对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建立安全教育长效学习机制,将电动自行车违规违法行驶行为与个人信用、学习教育挂钩。


最后,安全使用还是最重要的,电动自行车室内充电,真的很危险!


请大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



图源:安全生产技术微信公众号


监制:夏宇


编辑:顾佳


制作:张静、万宏蕾、郭赛玲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