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针对海口启用公交专用道分析了交通现状,( 一家之见:海口公交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一个200万人口的省会城市,主干道不到十条,毛细血管没有打通,遇到下雨、上下班高峰期,几条主干道堵车,公交车迟迟等不到。正是因为海口交通欠账太多,公交网络不合理,承担公众出行的比例不高,反而刺激了电动自行车和小汽车保有量的高歌猛进,于是海口交通就陷入了发展怪圈。 更令人费解的是,从2019年4月开始,海口停止了电动自行车上牌。商家可以销售市民可以购买,就是没法上牌,交管部门上街抓无牌电动自行车。一年多来,新购电动自行车车主彷徨四顾,手足无措。 民众急,媒体逼,协会呼(海口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在多方努力下,2021年1月,《海南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草案送审稿)》开始征求公众意见。 本人也是一位车主,平时骑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目睹过车主喜欢抢9秒闯红灯,也见证过交警抓车,车主无助及愤怒,同时看到“暖心”的一幕,当前方有交警抓无牌车、逆行等“高能”出现,陌生的车主会相互提醒,后续的车主迅速掉头逃离。 见证太多苦难,也就有了慈悲之心。本人阐述观点尽量做到中立,同时也提出一个观点:政策执行须有同理心,让不开电动车的管理者去制定电动车规则,很可能就不接地气。管理规则还需要兼顾海南独有的交通现状,在此基础上做出突破。否则,执行没法落地,民众怨声载道,几年之后又被推倒重来,白白浪费社会资源。 一、电动车管理方案的前世今生 海口人为什么爱骑电动车?主要原因是海口气候适宜,炎热的夏天,骑上心爱的小电驴,还能感受到丝丝凉爽。其次,除了开篇提到海口公交系统覆盖率不高、不完善等因素外,海口的主城区比较小,相应的配套较为集中,车主的活动范围大多圈定在三公里半径。最后一点,电动自行车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较实用,例如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要想在人流、车流当中快速完成任务,还得靠这种轻便灵活的电动自行车。基于这些因素,海口也获得“电动车之城”称号。 早在2003年8月,电动车刚进入海口市场不久,海口警方就发布了《关于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海口主要市区行驶的通告》,并具体划定了禁行区域。2003年12月,交管部门再次发布通告,称“凡违反规定进入中心城区行驶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将依法予以处罚”。2005年11月,海口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又重申,“禁止电动自行车在中心城区的道路上通行”。 市民希望把电动车纳入登记管理,给以合法身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管理部门的思维停留在“禁”。“禁”与“行”的二元冲突一直不断,从后续的规则制定中都能看到这残留的思维模式,甚至有人大代表提议在海口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 2005年12月,省法制办举行了《海南省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规定》立法听证会。2006年3月初,海南省初步拟定出《关于电动自行车登记管理问题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此后关于立法的消息如石沉大海。省法制办立法处相关负责人说,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分歧很大,最终难以达成共识,这是立法工作未能继续开展的原因。 直到2008年9月,一度“搁浅”的电动自行车立法项目又重新启动。这是因为电动自行车在各类交通事故中占比很大,引发公众担忧。到了2009年,还没有出现实质性进展。问题越来越严峻,当时媒体报道指出,经过4年“限行”,海口电动自行车为何越来越多?20万辆电动车的管理问题拖不得啊! 2012年1月1日,《海口市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实施。据警方初步统计,2011年至2013年,海口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高达16466起,死亡83人,受伤5607人。2014年7月至10月,仅3个月时间海口交警共查处违法电动自行车共70588辆,其中查扣电动自行车11335辆。 2016年1月1日《海口市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再次颁布,对电动车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满足8项指标合格才能申请上牌。经过八个月多月高压整治,交警共查处非法载客电动自行车3717辆次。 很不幸,2017年海口电动自行车预估突破70万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电动自行车带来的问题不减,无牌车上路行驶、闯红灯、逆行、驾车打手机、超限载物等交通违法现象频发,央视曝光海口电动车五花八门的骑行乱象,海口又开始新一波整治。 央视曝光海口骑车乱象 不管怎么“严打”,都没法阻挡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2019年突破100万。有关部门放大招,以新国标正式实施,规范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以及使用环节的管理为由,暂停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 电动自行车一路发展壮大,也伴随一路争议,这背后一大因素就是管理手段滞后,一味“禁”的思路行不通。 二、本次草案争议点在哪里? 2021年,电动车管理草案再次出台。对比之前的管理思路稍显进步,例如从管理车到管理人的进步。过去,总是把火力集中在车辆的重量、改装、占用非机动车道等问题上。这一次重点提及对车主违规的管理,包括对车主自身安全的重视。通过再教育与罚款相结合,引导公众重视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不足之处就是执法裁量标准还需要精细,人性化地方还不够。以限速为例,有些电动自行车仪表盘没有速度显示,只有速度百分比,或者有些干脆没有显示,车主如何知道超速才能避免犯法? 顺着这个思路捋下去,具体细则有这几大问题就比较突出: 1.限制时速15公里。 在国标中,电动车限速25公里。这一次,依然没有提速。很多网友建议提高到国标。 海口快速路时速从80公里提升到90公里,可以对比下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了多少。在路况良好状态下,适当提高车速,减少车辆滞留,对于道路通畅起到一定作用。这是减少堵车的快捷方式,这条法则同样适用电动自行车。大部分电动车车主综合路况做出速度控制,一刀切的限制并不会达到好的效果。 2.载人问题。16岁以上才能驾驶,后座载人年龄不能超过16岁。 单独以年龄来划分界限,明显不合理,难道要随时核查使用者的身份证? 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有两个孩子,在很多情况下,你会看到电动自行车前面站一个,后面坐一个。家长都是送完孩子,然后去上班。如果需要二次接送,无疑会加重道路堵塞。此外还要在后座安装安全座椅,这点会不会增加车主的负担?现在对小汽车安装安全座椅都没有严格执法,为什么对电动自行车这么严?骑车戴头盔就是最好的保障。 说个题外话,海口街道上,还有很多非法运营的电动自行车,车主拖拽交警的新闻偶尔能见。 他们相比运营的黑车,生存空间更小。如今禁止载人超过16岁,就把他们打入“死册”。 3.酒驾处罚50元,太轻。 电动自行车虽 “肉包铁”,如果驾驶不慎,对路人的伤害也比较大。建议也跟机动车一样,对酒驾进行分类,加重处罚。当初推行酒驾零容忍,现在大家也不都接受了么? 4.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进行处罚。 这是担心“伤及无辜”。因为长时间无法上牌,电动自行车违规冒牌的很多,如果凭借技术手段处理,人员没有到场,科学这把双刃剑也会带来麻烦。 在过去的几年里,海南大部分地区都划定了电动车免费停车区域,结束了戴着红袖章的大爷大妈拦车收费的局面,这给好多车主带来了实惠,现在街面上停车秩序是不是好了很多?规则的制定,需要符合人性化。海口交通管理总有一个怪相,有交警的时候车主会很自觉,一旦没有交警,违规操作死灰复燃。想一想,车主真的愿意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么,真的愿意去违规么? 好的管理规则带来好的停车习惯 三、他山之石或许有启发 巧合的是,南宁电动自行车的拥有量也居全国最高,也被称为“电动车之城”。2020年8月,南宁启动了电动车登记服务站,市民买了新国标电动车后,可在就近的服务站上牌。车主只要提前经过交通知识的线上学习和测试,在服务站提交资料,15分钟内就可以拿到车牌。9月,南宁实施了《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从电动车的购买、电池处理、注册登记、行驶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规定,甚至与个人信用记录挂钩。比如快递外卖小哥的电动车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标识;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速不超15公里,在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的路上行驶时速不超25公里,否则罚50元;人行道上要推行,不能骑行,否则罚50元;乱拉电线插座充电、在楼梯走道等公共区域停放充电,警告或罚500元以下;超标电动车有过渡期,正式号牌的超标电动车可使用10年…… 杭州交警对电动车的整治和执法更加“智能化”。借助路面设备,一旦有违法行为,后方指挥人员就立即取证,快速报告给正在执勤的民警,民警现场就能拦下违法者。交警在巡逻时如果发现违法行为,也会快速与指挥室联系,后方人员及时配合取证。对于闯红灯、逆行,骑警拦下违法者后就用手机上报,后方民警还能通过视频连线和违法者对话,在线开具罚单。而这样的形式全程一般在2-3分钟,效率很高。而对于经常违法的人员,民警还能追溯到15天内的出行轨迹。 广东常住人口达到1.2亿,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然而,一段时间电动自行车被禁,长期的刚需被压抑。在新国标推动下,早期的消费需求得到全面释放。在这一红利诱导之下,各大品牌纷纷制定了销售目标,雅迪、爱玛、台铃在广东很快实现突破100万销量。 因势利导,解放需求才是出路,压抑需求可能是对未来产业的扼杀。 东莞给电动车开放路权 四、让电动自行车有路可走 道路千万条,安全出行第一条。 在最近这半年交通事故中,受害者大部分还是电动车车主,要不死于大货车轮下,要不死于与小汽车相撞。相比珍贵的生命,可以从道路设计合理化出发做若干改变,非机动车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整修拓宽。对允许电动自行车通行的路段进行改造,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设置能够让电动自行车通行的天桥,使电动自行车“无路可走”的现状得以缓解,让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各行其道。 抢9s,违规行车风险大,拍摄于秀英大道 道路交通文明提升,应该紧盯着致乱、致堵、致祸的交通违规行为。酒驾、醉驾、毒驾等致祸行为,应该重判;乱停车、乱用灯、闯红灯,违禁的应该狠罚;骑车不戴头盔,应该好好教育,而不是抓车设置障碍。很多人吐槽,抓车之后要跑去灵山车管所取车,这过程堪比马拉松,难道底层人民的时间就这么不值钱? 在监管法规的指导下,补齐交通短板,引导公众安全出行,这才是最大的政策善意。 城市管理应该是高效的,海南自贸港现在重视的营商环境、管理水平问题,就该解决到实处。细微之处见真章,化解海口电动车带来的各种“难”题,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集中智慧,也需要尊重市民的利益与合理诉求。 本文来源【业主房产阅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