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出现,是用来接替耗力、低效的自行车,而随着摩托车在城市出行受到限制,又助推了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现在不仅农村家庭家家户户都有电动车,在城市中,也有不少中低收入家庭,用它代步,所以,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非机动车道就会被电动车显得十分拥挤。 电动车数量上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事故率的上升,根据较早的一篇报道作为参考,在2018年的前三季度中,交通类伤害中,电动车产品占了40%,当然,这并不是因为电动车的交通事故率大于其他的交通工具,而是电动车因为自身质量不佳、防护措施不够等原因,导致了它的事故伤害率很高。 电动车迎来了更安全的“新国标”事故伤害率比较高,通俗地说其实就是不够安全导致,而为了解决电动车不够安全的问题,在2018年,由工信部牵头组织,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轻型电动车及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以及多个电动车相关企业联合起草的《GB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说的电动车新国标,由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 电动车新国标是由十余家相关部门、专家机构、电动车企业起草的标准,是汇集了相关行业的专家的智慧,通过数月完成的编制,它考虑到电动车的方方面面的安全性,从生产、销售、上路,都让电动车变得“更安全”。 但是,在如此安全的“新国标”下出厂的电动车,如今已经实施2年时间,依旧还没有受到大家的待见,我们从去年安徽合肥启动电动车上牌数据就能看到,几百万辆的电动车上牌,符合上电动车新国标能上绿牌的电动车,不及1成,那么,为什么新国标电动车明明更安全,却不受大家待见,小行家用4大理由告诉你。 不受待见的原因一:时速得到了约束交通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通行效率,这也是自行车被主流市场淘汰的重要因素,而通行效率主要就是指时速,有了较高的时速,还在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交通道路,但是,时速过快,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发生。 时速存在“利弊”是客观事实,而电动车新国标规定,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小时,而对于时速限制,大部分车主都能理解,毕竟电动车确实没必要有着摩托车的时速,但是时速25公里的限制,却让大部分车主无法接受,它让电动车突然从40迈、50迈下降太多,时速得到了约束,也就成为新国标电动车不受待见的原因之一。 不受待见的原因二:性能降低、价格上涨电动车作为亲民的一款交通工具,使用它的大多数用户也都是中低收入群体,对于价格的变化十分敏感,而电动车在新国标的规定下,时速下降、续航下降、动力下降,这些下降让电动车的性能有所降低。 而电动车虽然跑得更慢、跑的距离更短,本质上是不如超标电动车,但是在价格上却没有下降,反而由于符合了新国标,电动车需要安装脚蹬、限速装置、限速提示装置等等,让电动车的成本增加,普遍上涨了200元到500元左右,这样的变化,也让它不受待见。 不受待见的原因三:为了安全,实用性被忽视电动车作为一款交通工具,它的实用性非常重要,而新国标的初衷就是让电动车更安全,而为了安全往往就牺牲了一些实用性,比如电动车的限速,就让电动车通行效率降低,对于长距离出行的车主来说,实用性就下降不少。 而除此之外,饱受诟病的就是载人的实用性被忽视,新国标的规定下,3种电动车载人都被限制:时速25公里/小时以下的电动自行车只能载12周岁以下的,时速50公里/小时以下的电动轻便摩托车不允许载人,时速50公里/小时以上的只允许载成年人,如此规定,让电动车载人功能受限,一个很重要的实用性被“砍掉”。 不受待见的原因四:配置不够合理,有待优化电动车新国标为了安全,增加了不少配置,比如强制要求电动车安装脚踏拥有骑行功能,电动车需要安装超过15公里/小时就要发出“滴滴滴”的提示装置,而这些装置,则都是被车主认为“鸡肋”配置。 而对于车主认为,很重要的配置却没有被编制进入新国标,比如不少车主强调的,电动自行车应该安装后视镜,用来判断后车的行车状况,电动车应该有转弯提示装置,让电动车行驶更加安全有保障,虽然这些功能,有不少车企主动在做,但如果能够对新国标进行优化,把这些应该有的加入到新国标内进行强制要求,取缔掉脚踏等不合理配置,让新国标电动车在配置上更加合理化。 小行家对待电动车新国标的客观评价:老实话,小行家是见证了电动车新国标的编制、实施以及实施后的现状,电动车新国标在编制之前是大家多期待的,而发布之后却因为有的规定缺乏合理性被人吐槽,而如今现状依旧如此,我认为电动车新国标的初衷完全是向好的,而且大部分规定也是从基础保障电动车安全,当然,它所被吐槽的那些点,则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有体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用户体验度,才让有的规定不受待见,这一点也是客观事实,而如今新国标已经实施2周年,无论存在什么瑕疵,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包容它,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 那么,对于电动车新国标的制定,您对哪一项不太满意,也欢迎大家评论交流,关注电动车小行家,每天分享电动车相关资讯和观点。 本文来源【电动车小行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