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大V陈震此前聊过一件事,在买保险这件事儿上,他有自己独立、清醒的认知。 所有车都不买商业险,只买基本上路的强制保险,将所有车辆都买商业险是一个巨大的投入,他把省下来的保险费用放在一个资金池里,哪一台车出了事故,维修费用就从资金池里出。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每台车的利用率都很低,有的车年利用率可能不足10%,买车险是极其浪费的。 按需付费有行业都已经在推进,并且很有效的策略,但保险行业推进却有点困难。 不过这不代表中国市场中没有先驱推动力,黄继宏(庞大集团)早在2014年就提交申请CN201410283419.2《基于汽车行驶状态的汽车保险确定方法及系统》专利。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向欧美主流地区推进的UBI车险,根据OBD导出的车辆数据来进行保险收费。 也就是说,OBD读取车辆数据,1月份只开了15天车,15天时间不用缴纳保险费用,只收入用车过程中的保险费用,这是一次对消费者权益的一次重大保护建议。 UBI模式欧美经常用,很合理的照顾到了用户价值,埃隆马斯克也在2021年推进UBI车险,按照公里数来购买保险,虽然目前还没有大规模落地,但特斯拉依然在坚持推进UBI模式。 为什么UBI模式才是主流? 不平衡的消费其实让很多用户无法理解,并且难以接受,车险一次次在调整,其实就是在向最平衡的方向发展,平衡的方向就是让用户的价值、让保险公司生存空间、服务标准得到一个三方平衡。 其实在我看来,UBI也叫“订阅模式”,使用时付费才是对用户的尊重,也是一个消费市场最文明的表现。 而想要推进UBI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国内车险规模达到8000亿,如此庞大的市场真正盈利的企业却只有7家,利润率少到可怜的1%。 但这不意味着UBI无法推进,2022年监管机构在最新的指导意见里提出,支持探索UBI型产品发展,这也意味着2014年黄继宏提出的UBI型专利是中国最早、最具有前瞻性的改策专利,也是真正站在用户、行业发展以及市场角度思考得出的,针对中国市场独有环境而来的专利。 也就是说,UBI车险模式在未来非常有机会,但这个机会并不掌握在巨头、普通创业者手中。 UBI车险模式是一套全新的逻辑,特斯拉想要推进,并且非常迫切的推进的原因是,其具备很强的优势,比如说其又是智能车企,能够收集到用户使用数据提供给司法部门,又是销售企业, 拥有全面推进UBI的基本优势,同时还拥有最核心的资金池。 退一步从企业来看,UBI车险模式的推进者,一定是智能车企、销售单位,通过智能数据来配合着巨大的服务网络,才能快速推进UBI车险模式的发展。 国内市场探索UBI车险模式的空间有很大。 一方面,国内的保险深度即将达到5%,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市场都会充分挖掘保险空间,因为不少四五线城市仍然选择“只买强险”的基本消费观念,既无法对市场提供GDP帮助,也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就是当下全年车险模式存在浪费问题。 另一方面,国内用户对隐私要求并不高,是允许企业收集车辆数据来监测状态的,这也能很好推进UBI保险模式的发展。 最为关键的是,电动化、智能化发展为UBI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UBI的实现依赖于车辆各方面数据的读取技术,包括前装、后装等车载设备的技术,在国内已经相当成熟。这些硬件取代OBD之后,将会为UBI保险模式提供更好的判责信息。 一个成熟的市场,一定是向着智能、人性发展,黄继宏早在十年前就提出的全新保险模式,其实就是和王传福在15年前提出的新能源战略如出一辙。 站在更高维度思考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一定拥有过人的想法和忧患意识。 文章来源【汽车扒一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看到下下周就是立秋的词条,不免一愣,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2023年的进度条早就过半,车市当中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许多车企公布了自己上半年的营收情况。有一些品牌上半年依然持续在亏损,对于消费者而言肯定是有风险 ...
最终购车价格:裸车价163700,落地价16.2左右,上牌费用350+150(上牌服务费),保险费用4100左右,没有盲订,只有大定2000抵6000以及他品的置换补贴4000~ 目前1000公里左右,跑了有400多公里的高速,其余都是城市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