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市步入“存量时代”的特征,便是消费主动权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倾斜,关于这一点,相信大家早已深有体会。 早在十年前,国内车市呈现出一片繁荣,即便是众泰、陆风这样的边缘车企,也能收获一份不错的销量数据;但从五年前开始,“内卷”一词便被频繁提及,尺寸越级、配置下探的产品设计趋势,令优势显著的合资品牌也措手不及。 到了今年,国内车市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价格战”所带来的直观冲击,成为尾部车企存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同时也令头部车企不得不被动应战。究其原因,同样还是开头所提到的问题,面对存量时代下的需求紧缩,车企想要维持以往的销量数据,只会越来越难。 现如今,除了部分特别畅销的新能源品牌以外,绝大多数车企均有着充足的产能储备,但批发量与零售量想要对等,离不开经销商这关键一环;库存系数的大小,便是评价国内车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74,环比上升15.2%、同比上升1.2%,再度回到“荣枯线”(1.5)之上。 在今年的1-5月份中,2月份的库存系数最高,达到1.93,意味着终端的库存量为零售量的1.93倍,既增大了经销商的资金流通压力,又为车企的销量增长带来了不小阻碍。或许正因如此,“价格战”在3月初正式打响,3、4月份的库存系数持续下降,最低达1.51。中汽协分析表示,在5月份中,前四周的库存水平持续下降,但为了应对半年任务考核节点,经销商在最后一周补库动力较强,因而造成了库存水平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虽说2022年5月库存系数同样达到了1.72,但得益于去年上半年购车需求的释放,以及5月底发布的“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落地,2022年6月-9月份的库存系数均低于1.5,车市整体呈现出相对旺盛的发展态势。但对于今年来说,终端优惠往往集中于车企、经销商让利,以及部分地方的购车补贴,想要实现整体行情的回暖,仍有较大难度;况且随着温度升高,暑期消费者的看车、购车欲望有所衰减,再度为降低库存系数,终结“价格战”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经销商之所以愿意主动“补库”,意在完成规定的销售额,拿到厂家“返利”;而经销商的盈利状况,也在“价格战”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 就笔者此前与经销商的沟通中得知,在终端优惠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卖车不挣钱”已经成为传统品牌4S店的共识,相较而言,保养、维修等售后环节才是经销商的盈利重点。而对于注重直营的造车新势力来说,其车型保养的周期长、费用低,因此企业会开辟出软件付费、配置选装、特色周边等新的盈利增长点,以此来弥补研发投入大、单车利润低的不足。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中,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湖北式降价没有带来汽车市场高销量”。可见,“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如何重建消费信心,引导国内车市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远比纠结于一时的销量更为重要。特斯拉式的“以价换量”很难效仿并实现,对于大多数传统、新能源品牌来说,将发展重心放到产品本身无疑更加重要。 文章来源【汽车情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放在几年前的新能源市场,带有“内燃机”的新能源车型是不被人们看好的。因为大多数人始终觉得,既然叫做“新能源”,就应该与内燃机彻底划清界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能看到的新车几乎都是纯电车型。然而 ...
从多方面来看,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呼声,其实已经略高于燃油车。而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拥有多年领先优势的传统车企,却意外的被各路造车新势力抢了风头。抛开那些树大根深、自带流量的传统车企不谈,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