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正在疯狂的执行价格战策略,试图用最大程度的降价幅度来争取一些额外的市场份额。 其实降价这个市场策略是从特斯拉开始的,以成本定价为标准不断调整产品零售价格,大规模量产之后的成本迅速降低,特斯拉的价格也会不断的随之调整,我们能看到的是,Model 系列的价格越来越低,从最早的70万降到了如今的23万。 甚至目前的Model 3要比当年的Model S先进两个时代不止。 降价是能够有效抢夺市场份额的,配合着强大的产品力,完全能够掌控市场定价权,但中国品牌只有降价的机会,没有降价的资本。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解读,我们有利润空间可以选择降价,这是我们的市场机会,但如果我们真的去主动打价格战,那么企业想要成长的机会就会变少,所以降价是一个弊大于利的行动,我们没有资本去降价。 特斯拉的降价是不可复制的,超前的技术、体系和销售模式,生产Model轿车的成本可以越来越低,并且可以通过软件、充电以及其它板块业务来更好的推进综合盈利能力。 中国车企的业务来源绝对单一,只靠卖车赚钱,单车利润以及品牌价值是长城、吉利、长安活下去的唯一资本,降价对于它们来说就是一堵墙,翻不过去,也翻不回来。 和外资品牌还有很大不同的是,外资品牌掌控的是全球市场,比如说丰田、大众这些企业面对全球消费者,年销量稳定1000万量级。 欧洲、北美等乘用车市场的汽车消费以及依赖度已经非常稳定,市场能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利润来源,同时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并不高,并不要求电动、智能等新一套使用体验感,用户需要的只是稳定的用车生活。 如果你们到外边走一走,就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电动化转型大盘下,丰田、大众这些企业并不着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全球市场中外资企业还拥有绝对的拥趸者,是中国品牌抢夺不了的。 市场格局其实一直都很稳定,中国的乘用车市场震荡也只是阶段性震荡而已,汽车的本质是通勤带来的高品质舒适体验,可靠、稳定是前提,企业的稳定和盈利是根本,这些点外资企业都能牢牢掌控。 中国企业的核心市场依然在国内,国内是一个只有2000万销量的小盘口,和全球8000万销量无法直接对抗,所以中国企业降价只会在国内市场继续压缩自己的生存空间,让自己单薄的利润雪上加霜。 我不认为如今的中国企业狂打价格战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的确短期意义上中国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低了,但其实企业、行业在对抗外资时竞争力依然羸弱,企业无法盈利,就无法创造高品质产品,在20万、30万乃至40万乘用车市场,就无法用真正的性能、豪华、舒适等产品力搏击BBA品牌。 如今的新势力看似闯出了一片天,但回头看,新势力的综合价值真的达到40万级水准了吗? 让企业赚钱,企业才有机会用研发来推动产品发展,不断降价的乘用车市场其实是在压缩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每年财务报表一出来你就能看出来,中国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文章来源【汽车扒一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文:懂车帝原创 刘艺伟 日前,吉利控股集团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以下简称“DRB”)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马来西亚丹绒马林汽车高科技谷(Automobile High-Technology Valley,以下简称“AHTV”)建 ...
全新保时捷Macan已经发布,保时捷提供了纯电动版本Macan,虽然新车拥有新的设计、新的定位,但市场似乎对这台车提不起兴趣,尤其是中国消费者的共情能力持续下降。理论来说,保时捷这个品牌充满着魅力,新车登场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