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车用电池行业成为推进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重要动力

数据能源(稿源) 2023-3-1 10:44 No.174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近690万辆,同比增长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车销售渗透率达到近26%。这个成绩已经大大超出了之前制定的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500万辆的发展目标。而能够实现这一成绩,除了政策、市场等因素外,自主车用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得发展是基于化学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创新研发为基础的。也正是电池等这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推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使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能够和众多国际汽车品牌一决高下。

每一个汽车强国背后都有着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引领全球,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产业链上培育出了诸如宁德时代这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据了解,中国电池企业目前已拿下近三分之二的全球动力市场份额。而中国要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就需要出更多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的世界级领军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实现有效突破。其中,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未来,还将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后续的支持政策,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等新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短板,特别是原始创新方面。因此,要加强整个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品牌等保护力度。

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出现的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议和诉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行业向着尊重知识产权、重视自主研发创新的方向发展。

不仅是技术和市场突破,车用电池产业对稳定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链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22年以来,电池原材料价格一度持续猛增,部分已暴涨逾10倍。直接结果就是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也水涨船高,新能源汽车企业难以盈利。

车用电池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也受到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影响。但电池企业,尤其是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头部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进步、规模效益等,承担了原材料上涨的大部分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上游原材料随让涨价超过10倍,但市场上的车用电池价格只上涨了30%到40%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整车企业不断加强与电池企业的战略合作。日前,宁德时代与蔚来汽车在签署五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技术合作、供需两端联动、海外业务拓展等领域,推进双方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升级。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电池企业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规模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和电池市场一直是高歌猛进,但还是有不少电池企业亏损甚至破产的原因。处于行业末端的企业,由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难以消化这样的成本压力。

“电池企业的利润现在非常低的,除了龙头企业能好过一点,很多企业压力是很大。”刘宝生表示,市场需求增大催生了原材料供应紧张,造成电池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也带来了分配的不平衡。

一直被认为赚得盆满钵满的宁德时代,近日发布业绩预告,2022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91亿元至315亿元,同比提升82.66%至97.72%。而国联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宁德时代的营收预计为3482.34亿元。以这两方面数据来看,2022年宁德时代的净利润率将不到10%,也就是制造行业的平均水平,实在谈不上暴利。电池企业和众多新能源整车企业一样,都背了原材料价格暴涨的锅。

“电池原材料价格如果可以做到每吨5万元的话,相信中国新能源车价格一定能下来,企业也很快会盈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而利好消息是,2023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将会回落,这将缓解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本压力。

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9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下跌1万元/吨,均价报49.2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下跌1万元/吨,均价报46万元/吨。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碳酸锂价格将回归到更合理区间,也将为产业中下游带来更多成长空间。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545.9GWh,累计同比增长148.5%;累计装车量294.6GWh,累计同比增长90.7%。年度数据增长的势头很明显。而业内人士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涨幅和新车渗透率预计都将在40%左右,整体销量规模有望触达1000万辆。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希望像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在全球行业中形成的优势,不断推进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进步,引领和带动整个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刘宝生说。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拓展的同时,车用电池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这也将推动电池企业持续创新技术,做大做强,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赢得更多话语权,成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记者 李志勇)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文章来源【光明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车城圈
买车、用车、养车等有关车交流的小圈子,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