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的数量一直都非常多,传统燃油车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转型,我们又新增了一大批企业,零零散散算起来,我们的汽车品牌上百家,更是拥有数百家巨型生产工厂。 但退一步来看,我们的国内市场销量只有2000万量级,根本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市场运营体系,销量上百万的企业数量非常少,中国品牌恐怕也只有吉利、长城、长安以及新生代比亚迪而已。 其它绝大多数企业的销量都非常惨淡。 比如说全新一批的理想、小鹏、蔚来、哪吒,再比如说传统奇瑞架构内的捷途、星途,MG、荣威等品牌,独立运营的企业体系存在盈利困难、销量低迷、开支较高的综合问题。 只是举个例子,以蔚来来分析。 其实蔚来算聪明的,和江淮合作成立工厂,均摊了很大一部分成本,但运营、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开支依然庞大。 烧掉接近千亿资金的蔚来,年销量只是在10万量级徘徊,并没有真正为市场做出巨大的贡献,但背后的烧钱速度可见一斑。 中国乘用车市场仍然有可观的利润,让诸多企业家纷纷入局造车,无论是从销量、定价还是生产成本,中国造车企业都是环境内最好的投资之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造车产业是会有资源置换、土地补贴的,比如说海马拿到的郑州工厂还附赠拿到了“其它土地资源”,虽然海马汽车项目暂时告一段落,但隔壁的楼盘海马公园却卖的风生水起,成为郑州第一梯队楼盘,价格无比高昂。 如今的中国造车产业遇到了新一轮的变革,抛弃内燃机拿起电机的全新一轮发展方式,促生出来了新的机遇,造车从未有过的资本热度涌现出来,大批量不曾造车的企业开始纷纷入局造车。 360、汽车之家、UC、小米、华为等曾经的科技型企业开始造车,拿出一套半新半旧的逻辑来创造新的市场。 居高不下的车企数量,也就意味着中国乘用车市场的整体氛围非常不融洽,内卷是从国内市场开始的,并且迅速蔓延到全世界,最后的结果就是车辆价格越来越高,消费者买车成本极高,同时企业利润表现也比较低。 退一步来看美国市场,其实美国市场只有两个企业,一个是福特,另一个是通用。 这两个巨头就可以满足美国市场对汽车的消费需求, 一方面美国更爱二手车,另一方面还有其它外来品牌共同推动这一产业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的科技型企业不会转身造车,因为在美国市场看来,造车是一件回报率极低的事情,相比于造车他们有更多值得投资的行业,互联网、芯片等等企业的推动力极强。 回头来看我们的车企越来越多,的确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内卷意味着内耗,虽然我们的电动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来看企业和消费者都没有获得直接的利好。 文章来源【汽车扒一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电动化的转型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燃油车虽然还未到真正的穷途末路,但企业已经是遇到了新的难题, 订单和利润下滑明显,市场和用户呈现的对立面,让企业不得已提升价格来谋求生存空间。大众新任CEO奥博穆表示, ...
都是烧油的电动车,能给增程上绿牌,却不给丰田、本田、日产相关技术上绿牌,其实是一种对中国品牌保护的手段。能否上绿牌,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纯电续航是不是在50km以上, 如果你的车能够用电池跑50km,那么你就有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