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2022年是全球汽车业混乱与变革、失望与希望交织的一年。这一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及延续冲击到全球经济,导致全球通胀高企,欧洲能源危机愈演愈烈;这一年,欧盟、美国、日本等向芯片领域发起冲击,一掷千金抢占半导体产业高地;这一年,欧盟发布2035年“禁燃令”及欧Ⅶ新规,继续引领汽车业减碳;这一年,多家中国车企出海,新能源汽车成为出口亮点。由此,本报遴选出2022年国际汽车业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回首这一年,国际汽车业在变革中积蓄力量。 俄乌冲突成“消耗战” 全球汽车业震荡不止 俄乌冲突的影响波及金融、工业、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而汽车行业本就具备综合性强、覆盖面广、链条长的特质,自然也难以避免。首当其冲的就是俄罗斯车市,在经过长时间停摆后,雷诺、丰田、日产、梅赛德斯-奔驰、福特等车企不得不选择放弃俄罗斯市场,而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填补市场空白。 另外,俄乌冲突促使全球通胀加剧,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贸易大幅放缓,衰退风险加剧,而创投市场也出现降温。俄乌冲突还使得全球能源市场震荡剧烈,油气价格猛涨,欧洲能源危机加重,“断气”危机至今难以缓解,一些欧洲车企甚至考虑转移产能。此外,俄罗斯是多种关键原材料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稀有金属及原材料价格剧烈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车企成本攀升,压力传导到消费端,全球各大市场的汽车零售价,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上涨。 欧Ⅶ排放标准公布 车企“吐槽”声一片 具体来看,欧Ⅶ对汽车尾气排放限值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主要限制排放物包括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甲烷和氨等,其中,柴油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排放量限值从每公里80毫克降至60毫克。欧Ⅶ还首次对刹车片和轮胎的颗粒物排放设置了上限,连电动汽车也不例外。据悉,新规还需要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审核,一旦通过,将分别以不同生效期针对两类车辆实施,其中2025年7月起适用于轻型车辆,2027年7月起适用于重型车辆。 欧Ⅶ新规细则一经公布,引发轩然大波,宝马、福特、Stellantis、沃尔沃集团等车企高管纷纷表示担忧,认为新规的环保效益有限,但却会大幅增加车辆成本,给车企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并减缓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另外,考虑到欧盟计划2035年“禁燃”,欧Ⅶ可能会是最后一版涉及燃油车的排放法案。 欧美芯片法案接踵而来 全球汽车芯片竞争火热 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计划为美国半导体行业提供高达527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并要求任何接受美方补贴的公司必须在美国本土生产芯片,以此推动全球半导体厂商加大在美本土投资。 日本则于2022年11月宣布,由丰田、电装、索尼等八大企业联合成立Rapidus芯片公司,计划2027年开始量产下一代芯片,用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日本还成立“尖端半导体技术中心(LSTC)”,与海外机构合作研发半导体技术。另外,韩国早在2021年5月就公布了该国半导体发展战略,计划联合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企业,到2030年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半导体生产基地。 全球新能源车“去补贴”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以中国为例,根据工信部等四部门2021年底发布的通知,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至此,历时13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式退场。2022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06.7万辆,市占率高达25%。可以说,补贴政策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也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 欧洲多国也已经或计划取消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英国于2022年6月宣布,取消对电动汽车1500英镑补贴的政策,立即生效。这意味着英国于2011年开始的电动汽车补贴计划正式结束,而在此之前,英国补贴已经退坡,从2500英镑降至1500英镑。另外,自2023年起,挪威消费者购买高价新能源汽车时,也需要缴纳增值税,不再享受豁免。德国于2022年底取消对插混车的补贴,而纯电动车补贴也于2023年起逐步退坡。当然,对于一些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的国家,例如美国,现阶段补贴政策仍在延续。 电池原材料价格飙升 汽车厂商全球扫矿忙 为了提高在电池产业链中的利润空间和话语权,上下游企业改变了以往的商业模式,不再“各司其职”,而是争相布局上游。宝马、大众集团、Stellantis、雷诺、通用汽车、福特、特斯拉、丰田等企业积极下场抢矿,其举措包括直接入股矿业公司或矿业项目,以及绕过电池厂商直接与矿商签订原材料供应合同。当然,主机厂着眼的并不是当下,而是保障2025年之后的原材料供应,因为这些合同的生效时间大多是2025年或之后。例如,通用汽车于2022年11月宣布,与巴西矿商淡水河谷达成合作,2026年下半年开始生效,该公司将为通用汽车提供精炼镍。 美《通胀削减法案》出炉 各国汽车业抗议声不断 如果按照上述要求,目前在美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大部分都拿不到补贴,而特斯拉、通用、福特等本土厂商将是最大受益者。这引发了韩国及欧盟的强烈不满,认为新政涉嫌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欧盟认为,这对欧洲车企构成歧视,会加剧欧洲工业生产萎缩,迫使欧洲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为此,德国、法国等国呼吁欧盟做出“强有力回应”。而韩国政府要求美国基于《韩美自贸协定》,向韩国车企提供同等税收优惠。另外,中国、日本、英国等国也表达了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担忧。 欧盟“禁燃”再进一步 插混也被“赶尽杀绝” 事实上,大众、福特、捷豹、沃尔沃等汽车品牌此前已纷纷表示,将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在欧洲销售燃油车。不过,也有声音表示质疑,认为这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于新技术的发展不利。不少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认为,电动化将导致大规模失业,让那些为内燃机生产零部件和组装内燃机的工人失去工作。 另外,当前不少欧洲车企将混动及插混作为过渡性技术,以满足欧盟排放法规的要求。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此前表示,强制过渡到电动汽车的做法,将导致很多人无力购买汽车,应允许混动及插混车型继续销售。不过,在欧洲市场,插混车的环保性确实备受质疑。 推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整车企业施压供应链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车企普遍聚焦全生命周期减排,把控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并要求供应商同步减排。在原材料上游,宝马联手河钢,梅赛德斯-奔驰联手宝钢,打造绿色低碳汽车用钢供应链。沃尔沃集团、福特等也尝试使用“绿钢”。梅赛德斯-奔驰还努力提高再生铝材的利用率,并鼓励供应商以更生态环保的方式开采、冶炼和加工铝材。 针对供应商,部分车企已经将低碳确立为采购环节的关键评价标准,优先考虑那些碳足迹较低的供应商。例如,宝马已经与全球供应商签订了超过400份协议,明确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绿色电力;通用汽车要求供应商签署碳中和承诺书;福特提出《供应商行为守则》,要求所有一级供应商遵守《巴黎协定》的规定,尽可能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降至最低,打造绿色供应链。此外,丰田、本田、日产也要求旗下供应商每年降低一定比例的碳排放。 ArgoAI“烧完钱”倒下 高阶自动驾驶前路漫漫 ArgoAI的关闭,与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战略转向有很大关系。2017年福特投资ArgoAI时,曾预计2021年将L4级自动驾驶推向市场,但至今未能成功,且前景不明。因此,福特决定放弃L4级自动驾驶的自主研发,将投资转向现阶段更易变现的L2及L3级辅助驾驶技术;大众集团也决定放弃ArgoAI,转而通过与博世、地平线等企业合作,率先推进辅助驾驶技术的应用。 ArgoAI的遭遇并非个例。与数年前的狂热和过度乐观不同,时至今日,业内已经意识到,L4及L5级高阶自动驾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不少投资者抽身离去,2022年多家自动驾驶企业的市值也普遍大幅缩水。 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放量 打造自主出海“新锚点” 借助中国汽车产业链与供应链完备、动力电池与智能网联技术先进等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贸易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的“新锚点”。 目的地方面,除亚洲外,欧洲市场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新增出口地区。2022年,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成功登陆德国、荷兰、瑞典、丹麦等地,自主品牌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的新突破。在2022年10月举行的巴黎车展上,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的亮相引发外媒广泛关注。 另外,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模式已从单一的整车出口,拓展为在当地建厂、技术和品牌合作、扩展海外供应链与售后服务等多种贸易模式并行。例如,蔚来在匈牙利投资建设蔚来能源欧洲工厂,而比亚迪计划到2025年在日本布局100家经销店。 点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底气,尤其是2022年,中国车企对欧洲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成为一大亮点。 文:张冬梅 编辑:孙焕玉 版式:赵方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