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生机大会# 2023年,对于中国新能源电池来说,或许是一次值得铭记的一年。 因为宁德时代在招股说明上宣布,将在2023年实现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宁王作为动力电池领头羊,他们任何的布局都是行业的风向标。 于是在宁王身后、亿纬锂能、赣锋锂业、欣旺达等企业也加紧布局钠离子电池。 后来,宁王在2022年的11月份又公开表示:钠离子电池续航已经可以达到400公里,未来将向500公里发起挑战。 这个消息瞬间就引爆市场,钠离子电池企业股价集体上涨,而且幅度不小,因此很多人就预测,2023年将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元年。 有些乐观的人甚至打出:钠离子何时取代锂电池的口号。当然也有反对的人,他们认为钠离子电池价格和性能都没有优势,尤其是楚攀博士,他甚至认为锂电池有更强大的力量介入,钠离子电池短期内没有用武之地。 素材来源楚攀博士朋友圈 两种观点在网上吵翻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钠离子电池是当下新能源动力电池最具争议的话题。 钠离子电池能不能取代锂电池?那个更强大的力量到底是啥? 这里面还真的大有门道,就像楚攀博士说的,它们的背后其实是路线之争,利益之争,乃至国家话语权之间的博弈。 当然,我是引用他讲述的事情,而不是说赞同楚攀博士的结论,这件事还要从钠锂电池路线之争慢慢说起。 其实钠离子电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它就已经和锂电池争夺动力电池的主力位置,而且它们的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说是同时起步、同步发展,至今还未完全分出胜负。 1976年时,英国化学家惠廷汉姆研究出二硫化物作为电池正极材料,一举打开了锂电池的新世界。 锂电池是由正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的。 当时负极是金属锂或者金属钠,在放电时,锂离子会透过隔膜进入正极,充电时,离子就会返回负极,而作为正极的二硫化物是层状过渡金属,这种正极材料的结构是一层一层的,每层之间都存在较大空隙。 这个空隙可以储存离子,这样锂电池就可以储存电量,等有需要的时候再使用。 惠廷汉姆的研究让锂电池成为了可能,他也因此成为了“锂电池之父”,并且获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但实际上,这个正极材料不仅仅可以吸附锂离子,也可以吸附钠离子,所以层状的二硫化物作为电池的正极并没有确认哪个路线是对的,而是为它俩的发展提供一个共同的路线。 到了1980年代,科学家为了提高能量密度研发出了第二代电池。 它的正极材料由原来的二硫化物改成金属氧化物,两者的原理是相同的,但是金属氧化物层状间的空隙更多,所以第二代电池能嵌入更多的离子,这也意味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更大。 此后金属氧化物就一直作为成为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比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电池路线都是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不过第二代钠锂电池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电池的负极太拉胯了。 当时电池的负极用的是钠或者锂金属,就是那种纯金属的,不仅贵而且很不耐用。 因为两种金属非常的活泼,放电时,金属会析出离子,然后会跑到正极的空隙中,等充电时,金属离子会重新跑回负极,但此时的钠锂离子不是回归原位,而是随机就近依附在负极上,还是呈树枝状的晶状物。 如果长时间充放电,那么负极金属上的晶状物就会越长越大,直到将电池的隔膜捅破,隔膜一破电池就会短路,严重的还会发生自燃甚至是爆炸。 所以第二代钠锂电池依旧没办法商用。 安全性都不是很好,尤其是锂电池,它的性质更加活跃,能量密度高,做出来的电池续航更久一点,但是越活泼产生的晶枝也越快,在安全性上,反而比钠离子电池还要差一点。 当时加拿大一家名叫:Moli Energy的电池企业踩了这个坑,他们在1985年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业化充电电池,结果刚卖没多久,就遭遇短路、自燃、爆炸等事故,把当时的客户吓的够呛。 这个电池就是锂离子电池,而Moli Energy迫于很无奈,只能召回了大量的锂电池,然后破产倒闭。 也就是说,在此时钠锂电池还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它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安全和续航考验,而安全性还更重要一点。 谁先解决了负极材料和安全性的问题,谁就能占据主动,但就是这一步,钠离子电池彻底被锂离子甩开了。 1985年,日本旭化成公司发现石墨等碳材料也具备层状的结构。 当时他们就想,如果用金属氧化物和碳材料做为正负极,那么电池两级都有层状结构,离子在正负极移动的时候,就可以嵌入空隙中,不会产生晶枝。 于是第三代石墨电池就诞生了。 但石墨负极材料也有一个问题,它的层间距比较小,而钠离子比较大,无法嵌入它的空隙中,相反锂原子质量(7)是钠原子的三分之一,离子半径更小,可以轻松附着在石墨空隙上。 因此,钠离子电池并没有搭上石墨负极材料这个风口。 1991年,日本的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安全可靠的可充电锂电池,大获成功,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锂电池,最后一步步将它推向了神坛,而钠离子电池虽然也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负极材料,但是却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所有人以为钠离子电池终将被淘汰的时候,它却拐了一个急弯,重新杀了回来。 2021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了旗下首款钠电池,并且宣传将在2023年量产。 而美国Natron Energy公司和宁王几乎是同一个步骤,他们也在2021年发布旗下钠离子电池产品,而且还是全球首款被UL认可的电池,并且建造了全球最大的钠电池工厂,估计是想和宁王抢市场。 除此之外,日韩以及中国多家电池企业也在布局,就连隔壁的印度也加入了战场。 印度最大的私营企业——印度信实工业集团斥巨资收购了英国的钠离子研究公司,宣布正式进军钠离子电池行业。 可以说,钠离子电池突然之间就火爆起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已经快被淘汰的钠电池,为啥还能翻身呢? 这里的原因还比较复杂,背后是多种博弈,一个是路线之争,一个是产业之争,一个是资源之争。 路线之争上面已经说过,如果是单纯的技术争夺,那么钠离子电池其实是不占优势的,对于电池来说,续航、安全和寿命是三个最重要的指标。 而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比钠电池高了40%至50%,所以它在续航上也比钠电池要高的多。 根据宁德时代的消息,钠电池未来理想的续航大概是在500公里,只能覆盖65%的汽车需求,而锂电池的续航已经可以达到上千公里了,两者相差的距离依旧很大。 除此之外,锂电池寿命可以保证充放电3000多次,而钠电池只能维持2000多次。 所以,单纯从性能上看,钠电池想要完全取代锂电池,几乎是很难做到的。 但是锂电池也有两个致命问题,那就是价格实在太离谱了。 根据统计,2022年11月份,每吨碳酸锂的价格高达57万元,而2020年,每吨碳酸锂的价格还不到5万元,也就是说两年时间,碳酸锂的价格飙升了12倍之多。 碳酸锂是锂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它的价格上涨会传导到下游的锂电池和纯电动车,很多车企和消费者都受不了,轻则吐槽、重则直接破口大骂,甚至老板急眼了都亲自下场怼人。 2022年7月召开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就发生了这样奇葩的一幕,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上台演讲时,就当着宁王的面数落说:“动力电池价格这么高,我们这是给你们打工吗?” 广汽的这番话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虽然销量是世界第一,而且纯电动的价格都比低,但是压根不挣钱,以比亚迪为例,他们卖出一台汽车,实际利润竟然只有1466元,连宝马、通用等企业的一半都不到。 然后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也坐不住了,等到他上台时也开启了吐槽模式:说是上游原材料有资本在炒作,他们也是受害者。 可能宁德时代觉得自己也是实在冤枉。 于是在次日时,他们的首席科学家吴凯再次回应,说“我们也在盈利边缘挣扎,非常痛苦”。 那么钱到底被谁给挣走了呢? 答案就是上游原材料企业啊,比如今年三季度,赣锋锂业的利润增长高达614%、而天齐锂业的利润增长更飙到4092.31%。 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厂打的头破血流,但是利润全给上游采矿的拿走了,你说他们的心里能甘心吗? 肯定不愿意啊。 所以宁王、比亚迪等企业要么自己入手购买锂矿,要么直接改换赛道了,而钠离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 为什么宁德时代等企业这么热衷钠离子电池呢 ? 其实不单单是锂电池价格问题,还有一个比价格更值得关注的,那就是锂资源卡脖子的问题。 根据美国勘探局的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探明的锂资源大概8000多万吨,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南美地区,单单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三国就占据全球的六成以上的锂矿。 在它们的后面是澳大利亚和美国,然后才是中国的7.4%。 你发现问题了没有,这些国家都深受美国的影响,一旦国际形势发生较大的转变,我们的锂资源就会面临卡脖子的问题。 目前中国有85%的锂资源是来自于进口,这个数值比石油(72%)还高,如果不想办法解决,那么在将来,潜在的威胁就会越来越大。 所以比亚迪王传福才会公开说:我们不能从被石油卡脖子,变成被金属材料卡脖子。 当然我们的企业也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早早就开始布局。 比如赣锋锂业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海外锂矿,他们通过并购和购买,先后拿下了澳大利亚、阿根廷、爱尔兰等国的数个锂矿开采权。 而天齐锂业也差不多,他们在2013年就收购了澳大利亚矿产企业泰利森,泰利森拥有澳大利亚最大的锂矿开采权。 除此之外,比亚迪、宁德时代 、亿纬锂能等等中国电池龙头也在全球开启买买买的模式,把其他国家看的一愣一愣的。 锂电池上游企业为啥利润那么高,其实就是为了买这些矿,只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中国锂电企业才能安心的发展。 然而仅靠这些就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吗? 答案是依旧不行。 因为其他国家和电池巨头看我们锂电池做的是风生水起,也想要掺和进来,甚至有些国家还要抢夺我们的成果。 可以说我们的企业在国外遭遇到了非常大的阻碍,比如中途截胡、禁止我们购买、甚至勒令我们的企业把收购到的矿产直接还回去的都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举几个例子吧。 2021年时,宁德时代计划以3.3亿美元收购阿根廷MLC(Millennial Lithium Corp)100%的股权,两者协议都签了,但是转头就被美洲锂业以更高的价格突然截胡。 不过截胡还算好的,起码是公平竞争,但有些是竞争不过中企的,却把政府搬了出来,比如塞尔维亚政府叫停了中国力拓在他们国内的一个锂矿开发项目,智利法院暂停了比亚迪的6100万美元的开采合同等等。 但这些都还不算啥,还有更狠的。 2020年时,玻利维亚、阿根廷以及智利三国成立一个锂资源联盟,这个联盟就是效仿“欧佩克”石油组织,目的都是为了掌握锂资源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等等。 为了彻底掌握锂资源话语权,智利还推进了本国锂矿国有化的。 要知道,比亚迪、天齐等中企在智利都有投资锂矿,一旦国有化成功,那么中企遭受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还好,这项国有化被法院叫停了。 但是智利好说话,不代表其他国家也好说话。 加拿大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中国的三家锂电企业撤资,甚至连中企投资智利的项目也不被允许,完全是无赖的行为。 这也给我们提个醒,我们虽然掌握了锂电池所有生产技术,但是原材料被卡住脖子的情况也必须解决。 那么,钠电池就是最好的解药吗? 注意是解药,而不是替代品。 实际上钠电池和锂电池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某些人说的钠电池将替代锂电池。 原因我在上面就说过了,钠电池受限于里程数的制约,应用范围首受限,一般应用在储能以及公交车、大巴、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这些领域更看重成本,反而不需要长续航的锂电池。 而钠电池储量、成本、产业优势可以很好承接锂电池。 首先它的储量非常丰富,钠离子是以氯化钠,也就是食盐的形式存在,海洋、盐湖中等地方都有,相比之下,锂资源的含量只有0.0065%,两者相差400多倍,提取也方便不用担心被卡脖子的问题。 而且钠电池本身也有很多优势。 其次它非常安全。 虽然锂电池经过几代的升级,但锂离子电池在过充、穿刺、碰撞挤压时,依然容易发生热失控,导致燃烧甚至爆炸,就算是市场的头部车企某拉、某迪都发生过自燃的现象。 而锂电池一旦自燃,燃烧起来速度非常快,乘客逃生机会就会减少很多。 钠离子则没有这种烦恼,它的性质更加稳定,着更加优异的高低温性能,能够在-40℃-80℃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在零下20℃时,电池的电量即便经过衰减依然还有90%左右,即便是针刺、挤压、过充、过放等安全项目测试中,都能够做到不起火不爆炸。 这样就可以打消部分消费者的顾虑。 其次钠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它的原材料价格要便宜的多,每吨只有0.2万元,是锂离子的100分之一,钠离子比锂离子稳定,所以正负极的部分材料(集流体)可以用更便宜的铝箔替代锂电池里的铜箔。 根据国安证券以及多位专家表述,在理论上钠离子电池的成本比磷酸铁铝还要低30%左右。 最后钠离子电池可以完美的承接锂离子电池的产业。 这需要产业链的配合,原理上,钠电池与锂电池的结构相同,都是由正极、负极、电解质以及隔膜组成,其中电解质和隔膜几乎可以通用。 如此一来,钠离子电池可以很顺利地,承接锂离子电池原有的生产线,企业想要转型生产 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大大降低。 这也是钠离子电池比固态电池、超级电容更受资本青睐的原因。 综上这些,就是钠电池火爆的因素,它的背后是技术、资源、国力的较量。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中国企业在艰难奋斗,也一定会茁壮成长,最终磨练出一批非常强悍的跨国企业。 当没有弱点的中企诞生时,那才是我们屹立不倒之时。 好了,我是熊猫,我们下期见! 文章来源【硬核熊猫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大家平时开的燃油车要想跑起来,肯定都离不开汽油或柴油,但其实如果没有电的话,即使车辆加满油发动机也是无法启动的,更不能跑起来。汽车的电瓶也叫蓄电池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却是车辆上重要的部件之一,不但为汽车 ...
#头条创作挑战赛#Hello,大家好,我是禹州水哥。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在讲电瓶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铅酸电瓶充电方面的知识。评论区也收到很多网友说更换锂电就可以跑的更远。那真的是这样的吗?冬天锂电池可以跑的更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