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蒋臻 日前,松果智库发布了《电动自行车防预性驾驶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引用数据显示,2020年“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推广后,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死亡人数自200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报告》提出了“电动自行车防预性驾驶”理念,指在驾驶过程中提升对交通安全的预判能力,对事故防患于未然。针对骑行驾驶人的实际骑行场景,《报告》提出了电动自行车“防预性驾驶十原则”。 电动自行车事故在非机动车中占比最高 《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约3.5亿辆,自行车保有量约4亿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接近传统自行车,成为居民中短途交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2021年,共享电单车市场投放量大幅度提升,到2021年11月,全国有49.2%的县级行政区投放有共享电单车,10余家品牌争相布局。 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增加,使得公众对安全问题更加重视。《报告》指出,2016年-2020年,电动自行车肇事事故连续5年增长,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17%,在非机动车品类中占比最高。 “一盔一带”行动(即骑行及乘坐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安全头盔,驾驶机动车驾驶员及前后乘坐人必须全程系好安全带)推广之后,居民驶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的习惯正在形成,2020年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死亡人数自2006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报告》指出,“一盔一带”行动开展后,36个大城市电动自行车安全头盔平均佩戴率从行动前的不足20%已提高到54%,开展一年多,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交通事故死亡率已同比下降 11.7%。 首次提出电动自行车“防预性驾驶”理念 目前,广州已对电动自行车实施登记上牌管理。11月,《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提到,根据不同区域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市民实际需求,可以适度投放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未来电动自行车如何更安全行驶?《报告》中提出了“电动自行车防预性驾驶”理念,即指在驾驶电动自行车过程中,通过掌握一系列连锁的预防事故的技术方法,在繁忙交织的交通环境中,能够正确地观察、思考并做出反应,提升对交通安全的 预判能力,对事故防患于未然,实现安全驾驶。 针对骑行驾驶人的实际骑行场景,《报告》提出了电动自行车“防预性驾驶十原则”,包括骑行前务必检查好车辆装备、佩戴头盔,保持专注驾驶,注意交通信号,谨慎路口穿行,保持车距安全跟车等,其中重点强调了大货车“死亡盲区”“鬼探头”等常见的交通事故场景,展示了各类场景下的“防预性驾驶”安全措施。 同时,为加强防预性驾驶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报告》向政府、行业、用户三方发起倡议。倡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管理和销售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超标电动自行车,严厉打击车辆违法改装、解除限速等现象。建议各地加强非机动车道和机非隔离设施的建设工作,各地交警部门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监管执法力度。针对企业,《报告》倡议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企业须加强车辆硬件安全管理,共享电单车的平台企业可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用户安全提醒。同时,《报告》向广大用户呼吁,遵守交规、拒绝改装,积极学习防预性驾驶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