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来电和星星充电的市值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新基建的七大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最被大家遗忘的那一个,相比5G基站、特高压等高科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技术门槛很低,和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但是国家仍然把其放在了新基建的七大方向,可见其特殊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期充电桩领域的声浪不断,展现了新基建的应有热度,先是特来电官方宣布充电烧车就赔车,而后完成3亿融资,母公司特锐德股价大涨18.8%,市值一日大涨51亿,很多人感叹,充电桩的时代终于来了。 股市的投资多源于生活,比如喝酒要贵州茅台、做饭要海天味业、看眼要爱尔眼科、吃饭要金龙鱼,很多人问老李,将来充电是不是就要买特来电了?今天大家一起探讨,充电桩为何能进入新基建?充电桩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特来电能不能成为A股下一个摇钱树? 充电桩:不仅是充电 老李一直看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投资,从2020年开始,经常被合伙人diss找不到投资项目,老李也是欲哭无泪,每个行业都有周期,汽车电动化方向能投的企业基本都发展起来了,现在的投资项目也慢慢转移到智能化,甚至是使用端乃至后市场,市场已经没有了那么多创业机会,也就没有了那么多项目。 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扰,前段时间老李和一些行业研究员讨论,智能电动车赛道下一个能炒的方向是什么?有人说是自动驾驶,有人说是OTA,但大家都一致认为,充电桩运营领域会有机会,但时间不好判断。 新能源汽车虽然“风口”强劲,但是过去两年多,从原材料到动力电池,从零部件到整车,新能源车板块能被炒作的领域基本都拉起来了,面向未来,只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充电桩运营这门生意是最确定的,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个领域一定会有1-2家独角兽企业诞生,大概率是特来电和星星充电,没有国网。 大家没有想到,特来电的融资会那么快,6月20日,特锐德发布公告称,旗下主营充电桩的子公司特来电,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进普洛斯、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战略投资者,资金额合计约3亿元,投后估值约为136亿元。 在众多投资者中,有一家熟悉的企业——亿纬锂能,电池巨头亿纬锂能也成了特来电股东之一。 亿纬锂能的此次投资可谓高瞻远瞩,作为能源交易入口,充电桩连接着能源与车辆,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投资了充电桩企业,也就意味着实现了车-桩-网的全面覆盖,既打通了能源链,也打通了电池生命周期。充电桩运营商不仅仅是提供充电,还可以打通能源体系。 这个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在早些时候,特来电发布的烧车理赔政策引起了行业的热烈讨论,很多人都觉得特来电是噱头,哗众取宠为融资赋能。老李也和一些行业专家探讨,很多专家认为,特来电的理赔策略有一套逻辑。 我们先来看一下特来电包赔服务的具体内容,官方话术是:依靠“充电网两层防护技术”,即充电设备侧防护和大数据建模,通过“爱车安全防护服务”为全国电动汽车用户免费提供: 1. 充电过程实时安全防护和基于电池长周期数据的故障预警; 2. 特来电APP中的爱车体检报告; 3. 事故保障服务(即特来电重点宣传的烧包赔服务)。 老李在此给大家翻译一些这段公关文,即特来电能通过车辆快充采集到动力电池健康度数据,数据量足够大后,特来电可以给大家提供电池故障预警和健康度报告,还能提供一些保障服务。 这意味着特来电已经不是单一的充电运营商,还是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服务商,特来电把宁德时代想做的事情提前布局了,本次亿纬锂能投资特来电也在情理之中。 充电桩是一门什么生意 资本市场的目的性很强,面对确定性的问题,会很有耐心,面对不确定性的问题,也会异常无情,尽管一直亏损,但他们对充电桩运营商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充电桩运营商盈利是一个确定性问题。 在汽车行业,加油站、充电桩亦或是将来的加氢站,都是同样的商业模式,都可以用简单的“本量利”模型来进行业务测算。“本量利”模型已经出现了很多年,经久不衰,所谓本量利模型是用来分析“成本—业务量—利润”的关系,进而做决策。 以充电桩运营商为例,企业的成本是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用户充电产生收入,用户充电次数少,收入少,企业便亏损,用户充电次数越多,收入越多,进而产生利润。 任何一个新产业都是遵循这个模式,在燃油车发展初期,由于汽车尚未普及,加油量较少,加油站也不赚钱,后来汽车数量激增,加油站的利润逐渐增大。目前的充电桩运营很像早期的加油站,老李给大家参考一个数据,国家电网的150kW充电桩完整的建设费用在11万左右,包括了充电桩购买费用、场地费用、电网增容费等等,投入很大。 高投入和市场需求是矛盾的,由于电动车尚未普及,用户使用量较少,导致充电桩利用率低,运营商亏损,以上海EV Data的数据为例,近几年上海除公交外的公共桩利用率基本在1%-3%之间,但是充电利用率一般需高于5%才有机会实现盈亏平衡,所以目前市场的投资者除了国网、特来电和星星充电,没有企业可以承受重资产投资和早期损失。 从2016年到2020年,特来电分别亏损了2942.3万元、1948.9万元、1.36亿元、1.11亿元、7769.6万元,五年中累计亏损3.74亿元。虽然亏损面仍旧比较大,但整体来看亏损额在持续下降,相比而言,特来电的营收相对乐观,2020年特来电营业收入为15.20亿元。 尽管一直亏损,但头部充电桩运营商的发展处境越来越好。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用户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今年5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11%,创造了行业新高,按照工信部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要达到20%左右,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也上升,充电桩运营商达到盈亏平衡的时间会提前到来。 二是龙头运营商已经意识到了精细化运营的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充电桩运营行业的早期发展非常粗犷,但在经历了跑马圈地等一系列动作后,头部运营商(星星充电、特来电)在发展上日渐趋稳,更注重精细化运营、流量数据价值等轻资产,充电桩建设上也由补贴导向向自身盈利转变,并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提高充电桩利用率,增强盈利能力。 三是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充电桩运营没有太高的门槛,越是没有太高技术门槛的领域越容易出现行业巨头,经历了行业野蛮生长,特来电、星星充电和国家电网的市占率越来越高,三大行业龙头格局已经形成,充电桩运营领域的规模壁垒在慢慢形成,大有移动、联通、电信的格局。 头部企业的出现在带动充电桩运营商的业务变革,刚才老李提到,充电桩运营商掌握了大量的充电数据和服务数据,充电桩运营商将慢慢变身为智慧能源服务商。 IPO之后的特来电值多少钱? 在特来电本次融资之前,大家都知道特来电和星星要IPO,但没有想到来的那么快。早在去年11月,特锐德就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启动了特来电在国内分拆上市的筹备工作。在老李看来,星星充电和特来电急于IPO的原因可能如下: 一是充电桩运营业务一直亏损,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和星星充电母公司万邦数字能源投入巨大,几年下来,两家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两家母公司也并非国网这样的大户,外部募资是必然的发展之路。 二是充电桩运营商在谋求一个良好的上市时机,当下,可能是一个好时机。虽然公司财报上一直亏损,但当前有很好的外部环境,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对新能源车板块有极高的热情,不管是龙头股还是成长股,全行业都是红红火火,甚至连盛弘股份这样没有技术门槛、没有行业壁垒、没有市场规模的“三无”充电桩制造商都得到了二级市场关注,特来电也不愿意错过这一良好窗口期。 很多券商研究员也在研究特来电,在早期,由于业务量小,大家认为充电桩运营不是一门好生意,但从去年开始,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员敏锐感觉到了变化,大家认为充电桩运营商的估值密码有两个:一是保持较高的市占率,这是估值的确定性;二是从充电桩运营转型数字能源服务,这是估值的想象力。 相比南方的星星充电,总部坐落于青岛的特来电在资本市场讲故事的能力并不好,特锐德官方说法是:分拆上市是为了使公司实现智能制造和充电网运营双轮驱动,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和优势,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效率,提升公司及特来电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老李一些朋友也参加了特来电的调研和路演,很多朋友表示,特来电可以讲很好的故事,但没有讲出来。据老李了解,这有历史原因,特锐德很早之前就在讲智慧能源的故事,但过于前瞻,金融圈很多人都听不懂,一位大行的风控和老李说过这么一段话:特来电找授信,讲了智慧能源的蓝图,但风控人员对外打听到,特来电某分公司经营不善,工资都很难发出来,便没有授信。 虽然同为金融行业,但银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圈子,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研究员的研究水平相对较高,单兵作战能力更强,对公司风向的把握更好,特来电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还是很受欢迎,越是大家看不懂的越可能是机会。 去年3月,特来电A轮融资13.5亿元,用于充电和能源管理技术的研发投入、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效率提升等,实际从那时候开始,一级和二级市场便开始对智慧能源管理产生了兴趣。 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找准公司定位进而判断市值,和截至到本轮融资,特来电的估值大概是136亿人民币,约是母公司特锐德的市值的三分之一。 刚才提到,特来电的市值分为充电业务和智慧能源业务,从财务看充电业务,特来电的一些南方地区分公司已经实现了很好的营业利润,但北方公司仍然亏损,总体测算看,特来电总公司近五年的亏损一直在不断收窄,单年度营收可能很快突破20亿,规模化效应产生的利润增长也会非常乐观,从这个角度看特来电就不止200亿。 面向智慧能源,特来电的想象力则更强,充电桩运营商是车-桩-网大体系下的关键节点,可以作为智慧能源的中转节点,在未来充换储一体化过程中可以开拓多场景的应用,并且能够掌握车-桩大数据,特来电的烧车理赔本质就是大数据服务,所以车网互动商业模式将带来全新商业前景,但坦率地说,这块业务无法估值,只能靠想象力。 国内研究员都喜欢研究海外企业或者同类型企业作为估值参考,但近几年来,国内智能电动车发展太快,像特来电这样的充电桩运营企业没有参考标的,智慧能源的故事也是国内首次提到,需要资本市场的认可并不容易,但这终将会改变。 过去,研究员看到项目先问创业者,你这个模式国外有参考案例吗?现在大家不问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文章来源【autocarweekly】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胡杨,傅欣璐)核心观点:国内:大功率快充趋势加速渗透国内充电桩市场发展经历多个阶段,在经历早期资本疯狂入局——市场渗透率迅速提升竞争加剧——充电桩国标发布——市场出清龙头 ...
截至 2022 年 3 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 3.07 亿辆,汽车驾驶人达到 4.50 亿人,驾乘汽车出行通勤,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车上需要对行车记录仪等车载设备供电,亦需要支撑手机、平板、甚至笔记本等数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