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向上的故事很难讲,想要做好这件事儿同样不简单。 过去20年,中国自主品牌盘踞在入门低端市场,用性价比优势来和低级的合资产品抢夺市场,这种透支企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未来的方式,让中国品牌苟且的活在市场中。 这很无奈,因为中国乘用车发展更晚,04年开始快速奔跑的中国乘用车市场,迄今为止不过18年时间。 先活下去,再考虑活的好不好,这是一个行业兴起的规律。 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也都停留在“产品竞争力不足所以定价更低”的传统思维中。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了打破这种传统思维,不少中国品牌开启自己的进阶之路。 先大量卖车,在卖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产品,深一层次上提升产品工艺、更迭全新技术,同时做好经销商服务,强化产品附加价值属性。 这是一个非常长的周期,也是一个很多企业不愿意做的事情,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在用心做。 比如说最近全新上市的博越L,这是一台非常有故事的车型。 博越L沿用的是“博越”的抬头,但骨子里却和博越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有,那就是吉利想要做好产品传承的决心。 因为这台车的技术、设计、平台、动力系统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更迭,迭代的目的是通过全新的技术储备,全面提升产品核心价值。 博越不是一台新车,这是在中国乘用车历史上取得重大成功的车型。 2016年上市的博越迄今为止走过7年时间,累计销量达到150万量级,曾经创造过33个月销量65万台的优秀战绩。 即便是在2021年的产品末期,博越全年销量也达到22万量级,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家用选择之一。 博越为吉利SUV战略打下了基础,提升了制造工艺以及细节质量,同时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搭建了合理的进化方向。 尤为关键的是,提升了吉利品牌、博越产品的无形认可价值。 基于此,博越L登场,在我看来新车最重要的不是展现自己的设计、技术储备、动力系统优势,最重要的是吉利展现出来了价格提升驱动力。 要知道,中国品牌想要甩掉廉价的帽子很难。 人们宁愿接受你无形中减配,也不愿意接受你涨价一万, 因为涨价一万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支出,对于行业来说, 品牌向上意味着抢夺更高、更多的资源。 博越L的定价比博越高了大约3万元,实现了产品价值的完美提升。 一方面,的确全新设计的博越L足够惊艳,设计承载了大量的无形价值,带来的质感提升有目共睹,这给了更多优秀技术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另一方面,博越L的配置“无低配”。 标配L2、银河OS系统,两大智能化体验方面强化座舱豪华感,之所以用豪华,是因为在这个级别中这样的配置极为奢侈。 最为关键的是,动力系统也进行了完美迭代,NVH表现、油耗表现全面优化,全新的1.5T四缸发动机相比于过去的1.8T发动机完美进化。 1.5T马力181Ps,扭矩290牛米,NEDC油耗从过去的7.7L降到了今天的6.3L,拥有很大程度的驾驶体验感提升。 对于这种提升,用户喜闻乐见。 用“阶级跨越”来形容博越L并不为过,过去博越的生存法则是“有利即可”,俯身服务乘用车市场,如今的博越L生存法则是“掀翻合资车市场”,进阶挑战合资车。 从企业角度来看,造一台4米5的SUV,和造一台4米6的SUV成本差距不大,这很容易实现,困难的是如何把价格从11万提升到13万,还能让用户排队刷卡付款。 吉利的做法是,用过去7年的努力做好一台车,告诉市场自己的实力、诚意,这种信心之下,将全新的技术投放在更迭之后的博越L上,实现溢价的出现。 对于吉利这种“独资”企业来说,卖到13万的博越L已经能够挑战绝大多数合资SUV。 因为合资SUV的股比限制,他们必须要定出更高的价格才能满足利润的要求,博越L只需要把自己的主战场放在15万级,就能够在利润上和20万级的合资SUV持平,并且挑战外资,拉低外资定价,提升对方恐惧感。 本质上来说,我们之所以不允许企业涨价,是因为市场认为被割韭菜,但面对博越L这种蝶变式的产品,用户反而会觉得割了吉利的韭菜。 吉利得到了进阶权,用户得到了价值提升,外资品牌受到了重创,一举三得的局面,却需要7年时间来运营。 文章来源【汽车扒一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前后十年对比,长安福特的产品力越来越强,但整体销量却越来越差。过去两年算得上是长安福特的产品大年,从福克斯到蒙迪欧再到全新的探险者, 主线车型的更迭让长安福特获得了一些声量,同时,锐际、EVOS等全新车型 ...
半部历史做一台车,丰田用时间雕刻出了凯美瑞的辉煌。40年前,初代凯美瑞登陆市场,在日本经济大环境开始回暖,急需高质量家用车的时代,凯美瑞开辟了一个新的赛道。截止到今天,其已经进化到第八代,全球2300万台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