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德雄 广州将于10月1日开始对没上牌的电动自行车进行处罚,交警也多次提醒市民9月30日之前给(符合条件的)电动自行车上牌。 电动自行车这两年成为热点话题,每年两会都有很多这方面的建议、提案,我自己也联署过多份建议,可见话题之热。 之所以全城热议,是因为“泛滥成灾”,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至于泛滥的原因,是因为它符合时代之需、大众之需。用的人多,并不必然“成灾”;用的人多,且其中很多人不守规矩,才会“成灾”。根据我们前段时间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密集座谈交流,“不守规矩”几乎贯穿于电动自行车从生产到销售到使用的全链条,问题最严重的是销售(改装)和使用(道路违章、违规充电、乱停乱放)这两个环节。尤以使用环节为甚,电动自行车的热门话题,也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10月1日以后,交警开始对无牌上路的电动自行车进行处罚,针对的也是这个环节。对于新政的施行,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上牌的市民越来越多(有关部门为上牌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正如饶原生所说,“上牌与管理画不了等号”。上了牌,真的就能管好?这也是我的疑虑。 上了牌再辅之以几次集中整治行动,会在短期内取得相当大的成效,这是可以预见的。但集中整治难以成为常态,从行政成本考虑也难以为继,时间长了、风头过了,只怕又要“泛滥成灾”,这就是我的疑虑。在一次座谈时,交警部门曾表示过运用高科技进行管理:在牌照里面植入芯片,里面包含车主的全部信息,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的使用状况。相信这是一个趋势,也是所谓数字化治理的具体体现,但能起多大作用,我仍有疑虑。 如果说,电动自行车反映了时代发展水平,那么相应地,对它的治理,也应该有一个时代性的系统思维。单就上路行驶这个环节来说,上牌肯定是必要的第一步,通过上牌,至少可以将相当部分不合格不合规的电动自行车挡在外面,减少安全隐患。 另外,对于上牌上路行驶的这部分电动自行车,是否应该分类管理?比如,是不是要区分一下生产性使用与生活性使用?在不少场合都听说,违章最严重的其实是那些外卖快递小哥,针对这部分人的执法行动,也进行过多次,但效果却似乎不太明显。我认为,除了路面执法,可能也要多部门联合深入到那些平台公司内部,看看是不是一些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导致这些外卖快递小哥在路上风驰电掣铤而走险,有没有可能从改进、完善外卖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入手,让外卖小哥不要像现在这样深深地困在“系统”中疲于奔命慌不择路。 如果能够将这部分违章减下来,目前电动自行车“泛滥成灾”的局面或能得到缓解。 (作者是广州市人大代表)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 校对 | 周勇 编辑: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