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中国轮胎市场,充满着满满的无奈。 2020年,中国一共35家轮胎企业的累计销售额接近2000亿,对比之下,一家米其林轮胎的销售额就已经接近1500亿,普利司通的营业额则超过了1300亿。 毫不客气的说,一家外资品牌可以单挑几十家中国轮胎企业,这从侧面能够反映出来中国轮胎市场的无奈。 在所有中国品牌都想要走向世界的大环境中,挡在他们面前残酷的事实是,外资轮胎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0%,留给他们能够抢夺的市场份额,只有20%。 更无奈的还在后边,外资品牌体系下,中国轮胎的品牌竞争力,是更低的价格。 2021年的数据显示并不乐观,中国品牌轮胎均价不足380元,而外资轮胎品牌均价在770元。不过好在中国品牌毛利率稍高一些,单条轮胎毛利率达到30%,有效弥补了低售价能力能力差的问题,相比之下外资品牌轮胎的毛利率空间只有15%左右。 这些数据真实的反映出来了中国品牌轮胎生存环境的险恶。 为什么?因为中国轮胎除了性价比这一个核心优势,在乘用车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不及外资品牌的。 从日常使用角度来说,中国轮胎品牌的技术上限比较低,想要选择高性能轮胎一定是马牌、米其林、普利司通、倍耐力等外资品牌,的确在性能上表现更好。 而中国品牌轮胎无法在高端市场打出成绩。 与乘用车完全不同的是,高端轮胎的需求量非常高,之所以外资品牌混的更好,是因为从绝大多数消费认知上来看,轮胎作为整车唯一一个和地面接触的部件,好的轮胎不仅仅能够带来更好的操控体验,更能直接提升安全系数。 比如说刹车成绩,和轮胎直接挂钩。 由于轮胎是4-5年一更换,面对价格更低的国产轮胎,其实一套优秀的外资轮胎不会花去太多的预算,所以更多消费者愿意选择更让人放心的外资轮胎。 此外,轮胎的市场占有率也和车企的战略发展有直接关系。 一般来说,10万以上市场都会选择外资轮胎,一方面能够提升整车性能,另一方面彰显企业诚意与竞争力。 尤其是中国品牌,更喜欢使用外资品牌来补齐自己的竞争力,填充自己的实力。 更喜欢在出厂使用中国轮胎的通常是低端、入门的外资车型,在不缺品牌影响力的基础上能够换来更多的利润空间。 除此之外,有数据显示在10年以上老车更换轮胎这件事儿上,中国品牌出现的次数更多,这与消费能力直接挂钩,10年以上老车主用车心态发生变化,用“能用即可”的心态来消费轮胎,选择经济性能更突出的轮胎是他们的消费方向。 所以综合来说,轮胎市场目前来看依然是外资品牌的天下,且市场占有率拥有绝对碾压的优势,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要预算上升到300元、400元,那么外资品牌一定是第一选择,只有少部分的中国轮胎品牌能够进入他们的选择清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绝不是外资拥有更强的品牌价值这么简单,作为能源产业的附属产品,橡胶产业链的背后,拼的是谁拥有垄断的资源,能够拥有顶级垄断资源的企业,才能够生产出顶级且低价的轮胎。 文章来源【汽车扒一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中期改款的奥迪A8L来了。在D级车领域,BBA可以说是三家独大,基本上占据了该细分市场的90%以上的市场份额,它们的存在,一方面是凸显品牌精湛的造车实力技术,一方面也是扩大品牌产品阵营和架构布局。奔驰S级和宝马7 ...
电动车的优势就是补贴之后的性价比、经济性能以及路权优势,而这种优势伴随着乘用车市场的愈发成熟而逐渐消退。未来对电动车的补贴将会逐步减少,一方面厂家的造车补贴不断下滑,在造车成本上涨、双积分价值骤降的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