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将要推出的纯电产品有很多,其中,最受市场期待的大概率就是蔚来 ES7 以及小鹏 G9。 相比于 ES7 更多承担着补充产品线,G9 的职责显然更多也更重,比如, 小鹏旗舰产品承担品牌向上责任;展现小鹏完整智能驾驶技术的责任;占新能源市场中大型纯电 SUV 生态位的责任。 因此,小鹏希望 G9 早点卖,而小鹏的粉丝用户希望早点买。这种双向奔赴的场景在车圈确实不多见了。 01 G9(参数|图片) 为什么要抢时间?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要看小鹏的销量和生态位。 先说销量 根据小鹏的官方数据,小鹏汽车 2021 年全年总交付量达到 98,155 台; P7(参数|图片) 全年累计 60,569 台; G3(参数|图片) 全年累计交付量 29,721 台; P5(参数|图片) 全年累计交付量 7,621 台。 伴随着一月份交付量 12,922 台出炉,小鹏汽车历史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 15 万台。 一个问题:小鹏的销量数据好不好? 答案是:好,甚至可以说很好。 要知道,从 2018 年 12 月 G3 开启交付至今也就 3 年的时间,这对一个新品牌来说显然不简单,参考特斯拉第一代 Model S(参数|图片) 到 Model 3 就知道。 按照生产和交付节奏往下推进,这没有什么问题吧?别急接着往下看。 再说生态位 这个生态位要从行业看起,先说几个数据: 2021 年,全球新增乘用插电式电动汽车(含 PHEV)近 650 万辆,比 2020 年的 310 万辆增长约 108%。平均市场份额提高到约 9%(包括 6.1% 的 BEV),而 2020 年为 4%(包括 2.8% 的 BEV)。
2021 年,中国插电式电动汽车(含 PHEV)注册总量约 323 万台,比 2020 年的 127 万辆同比增长约 153%。
这比较有意思,中国市场的插电式电动车几乎做到了全球的一半,所以新能源汽车市场要看中国,中国市场还要看纯电。 如果小鹏去年的交付量 98,155 占 2021 年中国纯电 240 万台计算,小鹏的份额约在 4%,按小鹏的历史累计交付 15 万辆的话,约为 6%,而 2020 年小鹏的这个数字应该在 2.8%。 为什么要说这些? 因为如果单看小鹏、蔚来、理想这样的新造车公司,它们的表现其实已经非常好了,但相比整个市场而言小鹏依然是一家「小公司」,而资本对于「小公司」通常不要求短期盈利,而是持续的增长率。 这时候你肯定会问,小鹏的增长率没有问题啊,每年翻番,这里的问题是,一家美股上市公司,你的销量不能只跑赢自己,你还要跑赢大盘。 简单说就是,纯电在中国的渗透速度很快, 包括小鹏在内的新造车品牌需要在这样的节点上抓住先发优势,持续将自己的份额拉高,继续提高增长率。 那提高增长率靠什么?显然是产品。 02 「升级」和「占坑」两个关键词 目前小鹏在售 G3i、P5、P7 三款车型,主力销售车型依然是 P7,而 P7 之所以畅销主要有两点:一,智能化高;二,竞品少。 而 2022 年开始,这两点优势其实在减弱,小鹏在智能座舱方面的能力复用问题不大,每个车型都能很好移植,而小鹏引以为傲的智能驾驶反而是个麻烦事,P7 搭载的 NVIDIA DRIVE Xavier 自动驾驶芯片可以说是目前量产前装的最强芯片之一,自研的 XPILOT 3.0 系统也顺理成章地实现了 NGP 这样的功能,成为了市场上体验最好的辅助驾驶系统之一。 从 P7 上来看,P7 成功用不到 30 W 的价格,做到了 2019 年甚至是至今最强的自主品牌自动辅助驾驶硬件格局,并实现了体验最强的高速领航辅助功能落地。 与平均价格在 40 W 以上的蔚来,和 30 W 以上的特斯拉(2020 时间段)相比,P7 无疑体现出了更高的性价比,重要的是 B 级纯电轿车市场竞品少又给了 P7 空间。 到了 P5,这种成功更为明显,P5 在 2021 年和 2022 年这个时间段,用 20 W 左右的价格, 打造出了国内首个城市 NGP 功能,也就是 XPILOT 3.5 系统。 从特斯拉的推送节奏来看,FSD Beta 功能在 2022 年能否在国内测试也悬而未定。所以,小鹏 P5 预计将是首个在国内实现城市辅助驾驶的车型,而且是用 20 W 以内的价格。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顺利,但智能驾驶系统需要迭代,这里面比较核心的则是硬件架构,这是支撑高阶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P5 基于和 P7 一样的 Xavier 芯片加入了激光雷达后,可以实现城市 NGP,而吴新宙说过, 因为芯片算力问题 XPILOT 3.5 的能力也不会在其他车型上泛化。 也就是说,P7 想要实现就需要更换硬件,虽然小鹏说过 P7 支持硬件升级到 XPILOT 4.0,但从小鹏对于「可持续长大」这件事的执行情况来看,P7 升级到 XPILOT 4.0 大概率无望,是否能共享部分 XPILOT 3.5 还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P7 想要继续保持 2021 年的畅销,那就要改款,从上市的时间来看,P7 也确实到了改款的阶段。 由此,就带来了几个问题:
如果今年改款,那前面订车的老用户能不能转订单到改款上,如果今年不改款现在的硬件架构之下车主只能瞪大眼看别人的 3.5 系统推送。 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一定会对 P7 的销量有所影响,而这里面的影响不一定是说销量会降低,而是如何扩大新增,要知道今年蔚来 ET5 也要上。 虽然 ET5 一直在说竞品是 Model 3 和宝马 3 系,但 B 级纯电轿车市场能打的玩家本来就不多,况且 ET5 的配置确实要高于现款 P7,两车之间的交叉用户会有一个倒戈。 而且除了新造车,其他品牌的各种细分车型都在跃跃欲试,市场选择越多订单越会更加分散。 相比 P7,P5 依然有不确定性。 P5 是「第一」台搭载激光雷达量产的智能汽车,别小看这个「第一」的头衔,这样 P5 上市的时候,市场对它的期许都是「卖爆」。 而真实的结果是: 2021 年:10 月 437 台、11 月 2154 台、12 月 5030 台;2022 年:1 月 4029 台。 先说结论:这个结果其实很好,对于小鹏来说这是个亮眼的成绩(1 月下滑大概率是因为春节)。 对于 P5 所主打的 A+ 级市场来说,P5 没有达到转化更多这个动辄月销几万台燃油车的市场,至少从目前来看 P5 还没有达到,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P5 想突破 7,000 - 8,000 台其实并不简单。 到了这,就是可以回答我们上面说的,以目前小鹏的产品线可以保持目前的优异成绩,但上面我们说了,资本要的是持续增长率,而且是跑赢市场大盘的那种。 最近一份小鹏汽车最新的电话会议纪要,引起了广泛关注。纪要里面介绍了很多信息,包含:G9、一月订单情况、电池供应、车型涨价、销量等。 信息很多,我总结几个关键点:
在电话会议的内容里,投资者主要关心的就是订单以及成本方面的问题,也侧面印证了上面我们所说的, 资本需要你能赚钱,并且能持续高增长的赚钱,这对维持股价有帮助。 根据电话会议里小鹏专家的回答我们知道:「小鹏今年的销量指引是 25 万台,向 30 万冲击,车型占比 P7:10 万台、P5:6.75 万台,G3:4.75 万台、G9:3.5 万台;P5 B 端销售 5 万台」。 那小鹏能做的就是, 加速推进 P7 改款;加快 G9 的交付;加速推送城市 NGP。这样小鹏的产品线的势能才会比较大。 而 G9 的到来不仅是增加产品线这么简单,还有品牌向上突破和利润。 纪要里说,今年宁德时代的电池要涨每台车 3000 元,这对于小鹏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不过,专家说供应链材料的价格上涨可以通过车价的平衡,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 P7 改款那势必要上激光雷达这也是一大笔成本,这些是否都能核算在车价内。 而除了 G9,小鹏目前的产品都是走「性价比」路线的,因此,G9 这样的高端产品交付后就可以均衡利润和成本。 但越是高端旗舰、技术高的产品,不确定性因素越多,G9 也是如此。 03 G9 的两大难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G9 旗舰产品的定位名副其实,英伟达 Orin 芯片、激光雷达、800V 平台,它几乎把目前智能电动汽车能用的最好硬件都用上了。 用这么多好东西有优势,也有劣势,比如工程开发难度增加数倍。 小鹏 G9 用的是小鹏 XPower 3.0 动力系统,网上总结了这套系统有五个关键的特点:
按小鹏的节奏,如果不出意外,G9 将会是中国首个量产 800V 高压 SiC 平台的车。 因此,G9 的两大难其实是,量产前高倍率电池;量产后交付后碳化硅模块的供应。 先说碳化硅 碳化硅几乎是伴随着电动车与对高压平台的需求而崛起的,很简单,在高压平台上使用碳化硅相比 IGBT 的优势是,耐高压、耐高温、高频、体积小。 从技术角度去看碳化硅,其实对行业来说影响还比较小,重点在于目前的产量,整个功率元器件产业同样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从 SiC 的衬底、外延片、器件、模组制造基本都是意法半导体、英飞凌这样的公司所占据较大份额。 根据 TrendForce 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市场的碳化硅晶圆 60 万片,而到了 G9 交付的时间点又是 800V 平台车型开始爆发的阶段,目前碳化硅的产能基本被特斯拉一家就已经占据了一大半,其他全球车型能够拿到的可能会更少。 而且同时间上市的蔚来 ES7 也将全部装在碳化硅,从这个角度看碳化硅在供应商可能会有不确定因素在。 再说高倍率电池 就是电池在规定的时间内放出其额定容量所输出的「电流值」,1C 表示用 1 个小时将电池电量放完所需要的电流大小。2C 就表示 0.5 小时放完所需要的电流大小。 简单说: 倍率越大,也就意味着电流越大。 而根据此前「晚点 latePost」报道: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产能供应小鹏选择了多元化供应商方案,但这里依然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欣旺达在小鹏 G9 的供应中占到 50%,而小鹏 G9 采用的是高倍率的电池,那么这个电池和其他车企的电池共用产能的可能性很小,欣旺达则需要给小鹏开设独立产线,因此,欣旺达设置新产线也需要时间。 重要的是,高倍率电池的技术要求也高,已知的是宁德时代在 2021 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量产大电池,而欣旺达的高倍率电池的性能是否和宁德时代的有差异还不得而知。 综上所述,这两个方面是 G9 在量产交付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高性能的硬件需要付出的成本。 写在最后 小鹏今年的压力不会太小,一方面是各个产品线的调整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在变动,G9 要面对蔚来 ES、ES7;P7 要面对 ET5。整体的交付压力肯定是有的。 从小鹏的指引来看,四款车年销 25 万台,其中 5 万台还是 B 端市场,由此可见,小鹏对自己的压力是有预期的。 G9 的交付可以除了品牌、利润、销量层面,其实还「占坑位」,新能源汽车做的还是存量的活,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大厂都在做一个任务,那就是尽快把主流细分市场的产品铺完,G9 就是占中大型 SUV 这个细分市场的坑位的,抓住为数不多的先发优势。 整个 2022 年小鹏除了智能研发任务要推进,最大的任务是在 2021 年的基础之上拉高增长率。 更多阅读 小鹏 P5 发布,有城市 NGP、配激光雷达,18 万会卖爆吗? 岚图的「琥珀」和「云母」电池系统技术到底是什么? 试驾岚图 FREE:以「高性能」增程之名,挑战理想 ONE? 焉知新能源汽车 | 一句话点评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 其他公众号 本文来源【焉知新能源汽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