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了20年车,大部分国产车还停留在“精神内耗”的困境中走不出来。 用低利润率来体现出企业诚意,是大部分中国品牌攻坚市场的核心方式,用比外资品牌更低的价格、更好的产品力吸引消费者,的确在过去创造了不错的销量数据。 燃油车时代,这么搞一搞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价格低意味着堵死未来的出路,企业不仅仅没有足够的利润来搞研发,更是在服务标准、质量控制上做不好长远。 毕竟,商人出来都是赚钱的,赚钱不丢人,丢人的是钱没赚到产品还一塌糊涂。 其实我们来看中国燃油车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品牌是没有利润可言的,核心的原因就是他们提前压缩了未来的生存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8万可以买到和汉兰达一样尺寸的捷途X70,10万买到比帕萨特尺寸还大的众泰Z700,企业通过尺寸大、配置高的卖点,想留住消费者。 这样做最终反噬了自己。 之前有过统计,中国品牌的单车盈利非常差,个别企业的车型单车盈利不足100元,纯纯的小可爱,真正做到了“交个朋友”。 回来思考,不为了赚钱你造什么车,卖茶叶蛋不好吗? 只有企业赚钱才能够在研发上舍得投入,进而在未来的产业上做改善,真正意义上拥有和外资品牌抗衡的核心资本。 目前来看,大部分中国品牌仍然是“拼尺寸、堆配置”,一定要做到尺寸比对手更大,配置比对手丰富,这些卖点才是吸引消费者的核心资本。 的确,这样做可以吸引消费者,但带来的却是“性能过剩”的问题,最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性能过剩了,但仍然没有消费者认可。 比如说当年的博瑞,尺寸5米级,15万以内拥有巨大的块头和厚重的沙发,提供的舒适和安全性足足够用, 对于家用车来说已经是天花板。 但品牌支撑力不足,以及核心技术储备不够雄厚,无法真正在消费端打开缺口,很快企业意识到这种问题,从大尺寸转向“入门即顶配”的造车模式。 电动车时代同样是这样。 这是一个拼续航的时代,绝大多数企业抢夺市场占有率的方式是,拿出更长的续航、更大的屏幕以及更夸张的配置吸引下用户。‘ 但,新能源车是有很高造车成本的,电池、电机、芯片全靠采买,高昂的成本却有一个非常低的定价,企业用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注定了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差。 大部分电动车是不赚钱的。 就算是什么都自己造的比亚迪,毛利率也从2020年的25%降到了去年的17.4%,在上半年完成64万台新车销量之后,净利润只有可怜的36亿。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在新能源赛道中的单车定价非常高,超过了大部分合资品牌,但综合来看单车利润甚至不如长城、长安这种善于销售10万级燃油车的国产企业。 归根结底,中国乘用车市场短视的企业太多,互联网企业的入局带偏了整个行业,造车无门槛让大量走资本路线的企业不惜以零利润的方式造车。 玩儿资本的企业可以不通过卖车赚钱,但实体经济企业真的可以这么做吗? 大量的电动车存在卖车不赚钱的问题,尤其是在补贴下滑、双积分趋向于平衡的今天,让企业赚钱,才能够真正从市场角度出发,为乘用车市场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汽车扒一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时至2022年,SUV市场热度的长盛不衰着实称奇,自主品牌凭借SUV强势崛起,以日、德为首的合资品牌也不得不提升产品实力,白热化的多方竞争热度甚至有超越轿车市场的态势。2021年中上市的星越L堪称最具竞争力的自主品 ...
9月8日,捷途品牌旗下最新车型—大圣,在浙江乌镇迎来正式上市。新车定位于紧凑型SUV,基于捷途品牌昆仑架构打造而来,并且大圣也是该平台架构下的第一款车型。新车的指导价格区间最终被锁定在9.99-16.99万元,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