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骑行小摩托(稿源) 2022-9-7 22:00 No.1834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记者|杨松

编辑|谭璐



在共享单车走下坡路之际,翟光龙选择了另一个赛道——共享电单车,于2017年9月创办了松果出行。


他从县域市场做起,用了4年时间,在下沉市场获得了“毫无疑问第一名”。


随着美团、滴滴、哈等竞争对手密集进入共享电单车市场,行业竞争加剧,大有重演共享单车竞争的态势——依靠巨额资金,投放更多的车辆,将对手挤出市场。


松果出行创始人、CEO翟光龙在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表示,红海竞争没有难度系数,对行业也没有意义,“我们做的很多东西,跟市场的认知是有一定差别的”。


松果出行的“差异性”包括从下沉市场做起,耗巨资自建智能自动化电单车工厂,投入大量资源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等。翟光龙将这种多个点的创新,称为“体系性创新”,也是松果出行对抗行业巨头的核心竞争力。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深究到底,公司的差异性来源于创始人翟光龙本人。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前的职业轨迹包括宝洁大区经理、美团网创始团队成员、天天用车创始人等。


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及“逻辑”“核心”等更接近企业本质的词汇,而非展示“用户运营”“流量”“资本”等更具商业故事的元素。


目前,松果出行的业务覆盖全国24个省市区的700多个县级区域,超过5000万注册用户,日订单峰值达300万单。


翟光龙称,松果出行是行业中第一家规模盈利的企业,现金流是正的。


以下是他的自述。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县级机会



2017年年底,我们创办松果出行。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当时摩拜和ofo已经走下坡路了。别人已经证明这个事儿不好做,凭什么你能把它做成呢?


当时,我跑了全球二三十个国家,发现除了中国市场,共享出行类的商业模式,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他国家的共享类交通工具,跟当地老百姓自有的交通工具重合率很高。


举例来说,美国的共享电动滑板,先不说它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美国老百姓买得最多的两轮出行工具,也是电动滑板。用户共享也好,自有也好,反映的是这个产品本身的生命力。


把这套逻辑挪到中国市场,就会发现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单车而言,过去一二十年老百姓买得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这个产品的生命力在下降,共享单车换了一种所有权方式,让它重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这个商业逻辑到底成不成立?


我们觉得这种可能性很低,后来发现国内市场最普遍的是电瓶车,对照海外市场,能做起来的是共享电单车,而不是共享单车。虽然只是多了块电池,但产品区别挺大的。


对于区域的选择,之前所有的单车都选择大城市,原因很简单,大城市离用户、媒体、市场近。但我们觉得,越大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越完善,推出任何新的交通工具,只能被定位成补充类。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所以,对于共享电单车,最好的去处,是在那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方。从需求逻辑上看,小城市更适合共享电单车。因为城市规模小,使用场景多,出行一般在三公里内,骑行2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


一个创业项目,除了选择好的方向,还要在落地的过程中,辨别出最为核心的要素——做共享电单车,聚焦下沉市场,能否实现规模效应?


中国有2000多个县城,如果只能做200个,每个县城投放500辆,加起来就有10万辆车,这不能算是一个规模化的生意。所以,既要选择正确的赛道,也要评估赛道“雪的厚度”。


在论证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下沉市场做共享电单车,最难的是政府许可管理,每个县都需要去谈,但要追求规模化,必须要评估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


确定了大方向之后,我们只能边做,边摸索,边找答案。最早做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简化可实行产品)时候,松果并没有一套理论来支撑,找了几个县城做试点,主攻两方面:第一,如何批量化实现合规准入;第二,商业化模型能不能跑正。


大概花了半年时间,到了2018年5月份,这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商业模式跑通,团队有信心进行大规模扩张。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自建工厂



2018-2019年,整个移动互联网创业仍受资本追捧,当时我们在思考,是做一个纯互联网公司,还是做重,做一个偏产业类公司。


互联网企业发展范式是轻模式,先做一个业务,积累大量用户,再横向扩展第二业务,复用平台用户。比如当时的社区团购也比较火热,团队中有过讨论,松果出行是做下沉市场,要不要去卖菜?


一个公司的发展,跟创始人的背景、世界观有很大关系。我对交通行业特别感兴趣,它有自身特点。从2019年开始,我就跟团队讲,确立公司的边界,松果还是要做产业公司,纵向做深,聚焦在交通大赛道里。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但路径有很多条。以工厂为例,可以跟成熟的公司合作,也可以入股其他公司。并且,共享两轮车不太需要建工厂,市场上有大量产能。如果自建工厂,我们也没有相关经验,到底要建一个怎样的工厂?


我们把整个业务体系重新梳理了一遍,觉得自建工厂,向上能挤压供应商和研发,往下可以支撑前线运营。自建工厂刚好处在中间点,是全局的“最佳受力点”,可以拎起其他环节,带动产业链,并提升终端产品一致性。


后来我发现,特斯拉也是这么干的,它在一年仅几千辆销量的时候,就盘了一个工厂。有一个实打实的工厂,供应商的能力也会跟着提升。所谓产业逻辑,不是一家公司强,还包括整个供应链体系,一整套都强,才能带来终端产品的质的提升。


国内的两轮车市场,反映到制造上,是大而不强。所以,松果要建造新一代的工厂,我们请日本三菱来做规划,自己也深度参与。这个工厂的难度还在于市场上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对象,很多东西得自己琢磨,包括每个工序做什么,哪个工序摆放机器人,软硬件如何耦合等。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智能工厂从设想到今年落地,经历了三年多时间。工厂建好后,我拍了一个小视频发给投资人,大家觉得挺好的,松果出行变成了硬科技公司。


目前,我们对工厂进度相对满意,但它还处在产能爬坡阶段。产线如何磨合,怎样与供应商配合,还得花两三年时间才能跑通。


当初我们打算自建工厂时,没想到要花那么多时间,建成之后才发现一系列问题。自建工厂是固定资产投入,每个月会耗费很多成本,如何让其变成一个盈利中心,有一段黑暗摸索期,熬过之后,才能有成本优势。


自建工厂的同时,我们也组建了研发团队,研究无人驾驶技术在两轮车上的应用。长远来看,我觉得无人驾驶技术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服务于共享两轮车的调度,可以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目前,在产品研发、制造方面的精力,占到我日常工作一半的时间。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做大市场



我们在技术、智能工厂上的投入,本质上是为了提升产品的一致性。智能化的工厂,自动化水平很高,比如汽车、白色家电等品类的工厂,自动化率到90%,就能保持产品较高的一致性。


但在两轮电单车领域,很多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低。市场上找不到解决方案,只能自己下场做。


产品达到较高一致性的好处之一,是提升了产品的寿命。比如,一辆共享电单车,使用3年与5年,折损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一个中长周期的事业,需要实现“体系性创新”,包括产品硬件、制造、软件等,都是新的,是多个点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创始人把握好发展的节奏。


尽管建工厂占用一定资金,但对公司的现金流影响并不大。公司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两轮交通产业上,步子不会迈得太大。



县城里的共享电单车,5000万人在骑


国内共享出行市场,单车是萎缩的,电单车的表现更为健康,商业模型会更好一点,不只松果出行,其他家也过得不错。


随着市场对于这一品类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它的优势更容易被地方政府接受。我们看到,在广州等地区,监管层也在放开。更多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市场增量。此外,松果在原有的市场中,还在不断提高投放数量及运营效率,这些都是未来的增长空间。


做好中国县域城市共享两轮车市场之后,松果出行积累的技术、制造优势,能够支撑公司做大交通产业,不光有两轮车,还有其他交通工具。而且,不仅是共享业务,还包括零售业务。团队大概率会进入消费级市场,不只是国内市场,还包括全球市场。


松果出行积累了一整套“体系性创新”的能力,不管我们做哪个品类,哪一种交通工具,所需要的行业洞察和能力,理论上是可以平移的。


文章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车城圈
买车、用车、养车等有关车交流的小圈子,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