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大搞特搞新能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啥? 对于新势力来说,是为了找到一种更高的投资方式,作为第二大消费商品,汽车拥有极高的价格,豪华品牌则拥有顶级的溢价,所以新势力的目的,是为了在新赛道中建立高端市场封锁线,收割第一批利润。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造新能源是在双积分的推动下被迫上场。 所以,其实新能源市场是两派风格,一派是新势力主导的高定位市场,以资本为方向创建更高定价体系的产品布局,另一派则是专注于入门市场,做好大体量消费沉淀。 其实无论是哪一派,都存在“浑水摸鱼”的企业。 前两天,创维汽车发布了新款车型HT-i,一台装备比亚迪DM-i混动系统的SUV车型,作为跨界造车的企业,创维汽车的绝大多数技术部件都为采购。 比亚迪的DM-i首次对外公开供应创维汽车,让我开始思考,如今市场中到底有多少企业是为了造车而造车,与当年为了技术、为了市场、为了未来而造车的企业相比,如今的新能源市场造车门槛过低,一切皆可采购的形态,我们是否需要这些没有太多技术沉淀的产品? 电动车的造车难度可以说要比燃油车更低。 国内目前拥有完善、成熟、主流的供应链市场,从电池组、芯片、电机、车机系统、发动机、变速箱都有完整的采购链。 一位新能源内部人士透露,新能源车的造车门槛低的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企业提出需求,就会有成套的造车方案摆在面前,包括造型设计、三电系统的规划,只需要给出定价与详细的要求,就会有外包公司来分批给出方案。 毕竟,电动车的核心,就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车机系统,目前来看,国内市场采购难度极低。 拥有成套知识产权的产品,才是未来的核心选择方向。 15年前,三菱开始疯狂的向中国市场销售内燃机,1.5T、2.0L、2.4L的内燃机开始供应大量的中国品牌,很长一段时间,让造车的门槛更低了一些。 毕竟,动力是一台车的核心,三菱提供了解决方案,对于更多企业来说,造车更简单了。 但之后过去10年淘汰期,最后留下来的企业,一定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发动机、变速箱、核心质量控制体系中拥有自我技术储备。 因为得到三菱技术支持,大量发展的燃油车市场在2017年开始迅速收缩,因为没有技术储备,甚至连国六发动机都造不出来,最终饮恨退市的企业不在少数。 有多依赖供应商,最后被淘汰的速度就会有多快。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定价体系越来越离谱,依靠大量供应商搭建而来的造车平台,动辄喊出50万的价格,扒一扒产品背后的组成,无外乎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这种全新赛道的供应商。 这意味着,新能源产业最有可能成全的不是企业,而是企业背后的供应商,在大量新能源企业没有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对供应商的依赖将会非常大,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这些企业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高。 就是因为拥有核心技术企业的数量太少,根本支撑不起来今年500-600万量级的新能源销量,真正支撑市场发展的已经不是企业,而是企业背后的供应链。 而我们反向思考,如果今天的新能源企业都是依赖供应商而活,连台发动机都没有自己设计、生产的能力,那这样的新能源企业,真的被市场所需要吗? 还是说,这些企业诞生的根本,只是为了凑一波热闹,想要把资本带入新能源市场? 文章来源【汽车扒一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法系车近五年来在中国市场可以用表现稀烂来形容,确实法系车高高在上不听消费者意见这一点就已经把它判了死刑,但是随着法系车逐步发现自己丧失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后,它终于醒悟了,骄傲的高卢鸡也终于低下了头, ...
我是一个资深老司机,拥有20多年的驾龄,干过出租车,开过大客车,由于我经常性与汽车朝夕相处,所以,我对汽车也算是颇有研究。网上有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汽车的保养,尤其是汽车的轮胎,很多人都认为,汽车轮胎的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