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早上好! 这几年国产品牌的进步有目共睹,不管在弯道上还是直道上,都在快速超车。电动车上,由比亚迪和蔚小理等组成的中国军团正快速开疆拓土;燃油车上,我们的整体品质也在快速进步,不断突破20万、30万的价格天花板,甚至卖到40万的坦克500还一车难求。 看起来中国品牌几乎在全面赶超。但车企作为一个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如果不赚钱,那销量再高、声势再响也是白搭。今天我们就从车企利润的角度,来看看中国品牌和国际大厂还差多少。
比亚迪在投资未来 先来看看最近炙手可热的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和DM-i混动,这两年比亚迪是口碑销量双丰收,而且成了爆款专业户,新车基本是出一款火一款。 但如果从利润的角度看,却颇有点赔本赚吆喝的意思。今年一季度,比亚迪销量上一直在逆势大涨,但根据华西证券的估算,比亚迪单车净利润只有2400元,而中信证券的数据更低,只有1356元。 比亚迪利率走势 来自银河证券 要知道,随着汉EV这些车的热销,比亚迪的车可不算便宜了,一季度平均车价已经达到了15.8万。将近16万的价格,利润只有一两千,且不说这是一辆搭载了先进电池和混动系统的汽车,就是这一吨多的钢材,利润恐怕也不止这些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亚迪粉和特斯拉粉一直是活跃度最高的两批人,那特斯拉的挣钱能力咋样呢?同样是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的单车利润达到了1.07万美元,也就是大约7万人民币。如果和特斯拉比,那比亚迪就更是赔本赚吆喝了。 当然了,比亚迪现在单车利润低不是因为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恰恰是因为比亚迪在投资未来。持续多年高额研发费用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也不会有比亚迪的今天。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比亚迪现在面临严重的产能问题,很多车型订车少则等几个月,长则半年。我身边已经有不止一位朋友,本来订了比亚迪,但因为迟迟等不到车,而买了其它车型。 所以,比亚迪最近在产能的投入上也非常大手笔,包括刀片电池的产能和整车生产能力。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在建工程量就高达280亿左右,比去年增加了大概70亿。 也就是说虽然短期来看,比亚迪在赔本赚吆喝,但产能问题一旦解决,比亚迪的销量还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在盈利能力上比亚迪相比特斯拉还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距,这就是软件的变现能力。现在特斯拉选装FSD的价格要高达6.4万,增强版辅助驾驶也需要3.2万。而这一项往往是车企最赚钱的部分。 毕竟,传统汽车企业的利润率一般只有3%-5%,但软件服务公司的利润率轻松可达到20%。 新势力普遍亏损 数据来自东吴证券研究所 新势力车企的三个代表,蔚小理去年全部在亏损,其中理想表现最好,平均卖一辆只亏3000多;蔚来每卖一辆要亏上4万多,而小鹏亏的更多,每辆车基本要亏上5万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的亏损已经很多了,但相比他们自己来说,这其实已经进步不少了。2020年的时候,小鹏每卖一辆要亏10万,而蔚来要亏上12万。甚至2019年的时候,蔚来每卖一辆亏损高达68万,而一辆ES8售价都不到这个数。 看到这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两个问题,问啥这些新势力能亏这么多钱?为啥他们亏这么多钱还能一直在维持。 先来说为啥蔚小理的车卖得这么贵,还亏这么多。首先就是产量太低了,去年全年这三家的销量都不到10万辆。汽车是一个非常讲究规模效益的行业,大众、丰田的年销量都在千万级别,特斯拉去年也卖了93万辆。这么低的产量,均摊在每辆车上的成本就会非常高。 第二,研发成本高。电机、电池、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都是电动车主打的卖点,也都是新兴的领域。比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研发的迭代速度更快,耗费的成本也就更高。 第三,新势力车企的营销成本也高得吓人。根据央广网的报道,仅2021年第三季度,蔚小理的销售费用就都超过了10亿,最高的蔚来甚至达到了18.3亿,比在全球销售的特斯拉的销售费用还高。 这也是为什么蔚小理销量虽然不高,却一直在行业里占据话题焦点的原因。 那为啥这些企业疯狂亏损、烧钱,还能一直维持呢?原因其实很简单,资本看中的是他们的成长空间。大众、丰田虽然体量是他们的上百倍,利润也跟他们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但大众、丰田,没有更多可能性了。 但蔚小理,在电动车时代则很有可能成长为下一个大众、丰田。并且电动车的可能性可比汽油车大多了。汽油车把车卖出去基本就是个一锤子买卖,最多还能挣个售后维修的钱,但电动车卖出去之后还能是智能终端,车机可以链接手机、家电等等。 也就是说,蔚小理以后的潜力那可是丰田+iPhone啊。虽然能不能成不一定,但增长的空间和潜力是大众、丰田比不了的。所以这些车企就不缺投资,估值也是高得吓人。现在亏的钱,相比一旦成功后的收益,那简直不值一提。 特斯拉也曾长期深陷亏损泥潭,就在2018年的时候还一度濒临破产,但现在的市值却一度超过1万亿美元。就是因为这样的神话,也才刺激着投资者们,即便蔚小理疯狂烧钱,但依然愿意坚持投资。
自主品牌利润微薄 在传统品牌里,主流的几家自主品牌都是盈利的,但是盈利能力和外资品牌还相差甚远。以长城和吉利为例,单车利润只有三五千。 长城之所以比吉利单车利润高了不少,除了长城的成本控制更好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SUV比轿车利润要高的多。这也是为什么长城要专注造SUV的重要原因。5000元的单车利润,基本是自主品牌的天花板水平了。 为啥自主SUV比轿车更挣钱呢?理由也很简单,主要是合资紧凑型SUV还没有下探到10万出头的价格,也就给了自主SUV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定价空间。 CR-V、RAV4、途观L等都要20来万,卖到10万出头的只有缤智、探影这种车。而这些车在哈弗H6、长安CS75 PLUS等面前,基本没啥竞争力。 但轿车就不一样了,10万级的合资轿车竞争早就白热化了,朗逸、轩逸、卡罗拉就不说了,像英朗、科鲁泽甚至都卖到了7、8万。所以国产的帝豪、逸动PLUS这些也就只能卖个7-10万。 而长城只造SUV,但吉利的轿车却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单车利润也就比长城低了不少。 在合资企业里,赚钱能力是通用<大众<丰田,这也跟市场行情很吻合。通用的优惠力度最大,7万的英朗,15万的君威,甚至20万的凯迪拉克CT4,都是例子。而大众优惠虽然也很大,但也确实赶不上通用。 而丰田就太牛了,旗下车型不但优惠最小,还完全不愁卖,并且在动力上、配置上,还最为吝啬。2.0L自吸+CVT的凯美瑞,动力比不了2.0T的君威和帕萨特/迈腾,甚至比不了1.5T的雅阁,但终端价格甚至比这些车还贵,重点是卖得还很好。 所以,丰田也是最能赚钱的,单车利润高达1万5千多,卖一辆丰田,相当于卖了3辆长城,5辆吉利。 BBA里奔驰最生财有道 在BBA里边,三家的赚钱能力正好跨越3个台阶,2万多、3万多、和4万多。奔驰的赚钱能力自然是首屈一指,单车利润超过4万。宝马次之也有3.4万。奥迪又差了一个档次,单车利润只比奔驰的一半多一点。 可见三家车企的赚钱能力和大家对他们的认可度是高度吻合的。奔驰当之无愧的是老大,即便产品最贵,即便动力规格最差,像C级早就用上了1.5T动力,但奈何三叉星的Logo实在太香,吸金能力还是杠杠的。 奔驰C260L 其中奥迪的处境最尴尬,以前凭借价格优势,在销量上至少还能压奔驰、宝马一头。但现在,即便价格依然是BBA中最低的,但相比奔驰、宝马连销量优势都没了。BBA中的BB依然能打,但“A”却有掉队的风险。
车企的赚钱能力,看起来和消费者关系不大,但也能反映很多问题。首先,车企的赚钱能力代表着品牌溢价,也就是大家的认可程度。 其次,一个车企只有赚到足够的利润,才能持续进行研发,才能不断造出好车。即便像蔚小理这样不愁投资的公司,可以允许短期亏损,但如果一直亏,也最终会把市场的信心耗没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只有能赚钱的车企,才能维持不断造出好车的能力。而在这方面,国产车企还任重道远。 当然了,个人认为国产车企在国内,即便品牌认可度提高了,但也不应丢掉性价比的优势。因为几乎所有汽车大国,其本土品牌在本国内,都是有价格优势的。这既是为了守住本土市场,也是为了回馈本国消费者。 所以,希望国产车在赚钱的这项核心能力上早日追上国际大厂,同时能对国内消费者,保持性价比优势。 文章来源【汽车洋葱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在MQB平台上造大型车,大众比较有经验。最早提出平台架构概念的大众,已经在平台运营上玩儿出了花样,其已经具备量产全领域车型的综合平台架构,入门的MQB、高端的MLB以及电动化的MEB平台,可以说是造车集团中最完善 ...
在我们国家老百姓的生活中,提到资产保值,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房产。单论消费,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消费是买房,第二就是买车。但就这一顺位之差,人们就将买车定义为了消费,“买到手就贬值”的标签也深深的印刻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