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 CR-V(参数|图片)插混版本上市的时候就有人给它做了预测:这个水准这个价格很难赢得消费者的好感。日系两田强在轻混,丰田的双擎和本田的锐·混动,但在插混技术上真不如欧系车。但是说到全球用电的车,就不能不提中国的比亚迪。 在3.8女神节这天的下午3点8分,比亚迪全新混动平台DM-i的第一台车秦PLUS DM-i(以下简称秦PLUS)正式上市,售价为10.58-14.58万,与预售价相比少了2000元左右。按照价格与实力,这何止是颠覆,简直是重新定义了混动车型。 为何是重新定义混动? 在比亚迪之前,所有有关于混动的内容都是由日系车定义的,主要来说就是以油为主。这是因为丰田、本田这两家大厂的发动机确实很强,燃油经济性很高,因此选择以电动架构作为内燃机的补充。但这就有个问题,发动机厢一定塞得满满当当,亏电状态下行驶质感很一般。 而比亚迪 秦(参数|图片)PLUS使用的超级混动模块则是以电为主,类似于有脱了裤子放屁嫌疑的增程式混合动力,但与增程式不同的是,超级混动DM-i的内燃机参与输出动力的范围更广。 举个在跑高速和跑城区这两种工况下的油耗来说下比亚迪的超级混动和日系混动、增程式混动的区别。日系混动即以油为主,城区跑的油耗要比跑高速的油耗高出许多,而增程式只要一进入亏电模式,那就得全靠发动机了,而以理想ONE为例,1.2T发动机本来综合油耗就到8L,一跑高速不仅没力,油耗更会高到可怕。 而以电为主的比亚迪超级混动DM-i则完全考虑到了各方面的情况,即上路行驶,有电用电,用电工况的占比大概在80%;而没电的时候,就使用高效发动机驱动,而在高速行驶下,就并联直驱,简化能量传递。 能做到这点除了需要具备有足够强大的电驱技术外,还需要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突破。 能普及的技术才是重新定义 今天上市的秦PLUS搭载的1.5L混动专用发动机在亏电状态下油耗只有3.8L/百公里,因为它的热效率达到了43%。能实现这么高的热效率,确实因为它搭载了相当多的创新技术。 作为混动专用发动机,其实它的基本参数相对普通发动机来说参数并不怎么出众,81kW/6000rpm和135N.m/4500rpm的参数并不算高,但是因为这台车主要用电,所以发动机可以一直以最佳工况输出功率。 不过这里面又有了新的问题,高转速的发动机如何接入驱动系统?传统的内燃机利用齿轮组变速箱实现了各种工况的最优动力输出,而比亚迪秦PLUS则将此过程简化,如同一台电动车一样。 可以这么理解,因为秦PLUS的这套DM-i技术主要是用电驱动,且发动机可以维持在高转速,那针对几种转速工况装一套减速系统就可以了,这种模式和本田i-MMD混合动力有些类似。 但和本田i-MMD不同的是,本田需要一个专用的CVT变速箱,而比亚迪的这套系统则是采用了多片式离合器来连接内燃机动力和电动机动力的耦合输出,实现了一档走天下,而且增加重量的部件更少。 做个简单的结论,比亚迪的这套DM-i通过高效发动机、减少结构、刀片电池等创新技术集合了传统混动和增程式两种混动的优点,又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混动以无油为主、增程式需要燃油机不间断发电的问题。 当然从技术上去讲,DM-i并不是全球第一个取代传统变速箱的混动方案,福特、丰田也有类似技术。但咱们再看看比亚迪秦PLUS的价格就能想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这套技术的成本相比日系混动或者欧美系混动车型来说要低不少,可以做到与传统燃油车成本持平,可以大规模普及。而且,所有的技术100%来自比亚迪。 超高的技术价值和不被市场卡脖子的 商(参数|图片)业价值,还有这里没有提到的环保价值,这些才是为何说比亚迪DM-i重新定义混动的真正含义。 其他方面也迎头赶上了 赶上合资甚至超过合资的不只有技术,还有秦PLUS这台车整体的质感。去年比亚迪 宋(参数|图片)PLUS上市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比亚迪的新车这几套配色做得是真不错。 其实大体上来说,比亚迪车型在全面使用“龙脸”设计语言之后,整体的颜值提升很大,包括高级感、细节质感都做到位了。但就因为配色,难以让消费者产生更强烈的购买欲。 秦PLUS在广州车展第一次亮相时用的是这套白色设计,而在之前的预售会上又拿出了一套与宋PLUS相似的银色,而在今天上市的时候又有蓝色和赤帝红的配色,这几个配色用在比例更加协调、运动感更强的秦PLUS上时,让人不禁有种奥迪的既视感。 另外在内饰方面,秦PLUS基本与 秦Pro(参数|图片)基本相似,但中控台的布局有些许不同,而且还用上了一块12.8英寸的可旋转大屏,这种水平的设计还真有些上档次。 写在最后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提到,2030年混动车型和纯电车型将会各占一半。在纯电车领域早有建树的比亚迪如今又拿出了一套领先的混动技术和一系列的混动车型。今天上市的秦PLUS是来和同价位的合资产品抢食吃的,但比亚迪这套DM-i超级混动技术很有可能并没有把它的竞争对手们放在眼里。 本文来源【车314】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