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利润下跌25.5%。”这是最近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上,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透露的数据。 因为上半年疫情的原因,出现利润下滑并不奇怪。但在营收仅下降4%的情况下,利润下跌25.5%,说明车没少卖多少,价格也没降多少,但利润大幅下滑了,这就耐人寻味了。 利润下跌,意味着成本提高。燃油车发展到今天,供应体系、销售渠道各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即使目前出现市场疲软的态势,也不可能突然大幅提高成本。新能源车显然是行业整体利润下跌的“拖油瓶”。 从台面上看,新能源车的成本上升,主要是动力电池的成本上升。动力电池的成本上升,则是因为上游企业掳走了高额利润。这一点,陈士华在发布会上已经说得很直白了:“通过几年的技术升级、方案优化,我们动力电池的价格降了很多,但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把我们几年的努力都摊掉了。” 没错,说的就是那些掌控了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上游企业。那些上游企业有多暴利,我搜了一下锂矿行业龙头企业们的2022年半年报预告: 天齐锂业净利润同比增长43,625.90%-53,549.51%;西藏矿业净利润同比增长805.74%-1107.66%;雅化集团净利润同比增长542.79%-618.52%;盛新锂能净利润同比增长1,053.53%;盐湖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323.51%-342.54%;赣锋锂业净利润同比增长857.71% -1,073.19%……净利润都是“暴增”。 在碳酸锂从一年前的6万元/吨涨到如今接近50万元/吨后,就应该知道锂矿企业有多暴利。这也难怪陈士华要用“畸形”来形容现在碳酸锂的价格。 不管是产能有限,还是囤货炒作,原材料的价格就摆在那里。但这也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时代下,造车逻辑变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改变。 燃油车时代的车企,是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核心,像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核心三大件,一般都是车企自研自产。即使某些发动机或者变速箱需要外采,但毕竟都是成熟工业体系下的产品,产能稳定,成本价格可控性高,也不存在多家车企抢供应商资源的情况。所以,你几时见过车企大佬跑到供应商去谈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供应问题?那个时候,车企是处于上游地位。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企自研的除了底盘,电驱和部分软件,而支撑新能源车核心卖点的硬件都需要供应商提供:在能源上,动力电池需要外采;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雷达、传感器、摄像头、芯片需要外采。甚至有些造车企业就是做一个各种方案的集成商的角色,所有技术都来自供应商。 时代变了,造车的逻辑变了,新能源车企成了产业链中的下游企业。而且,新能源车还处在一个快速扩张、争抢资源、激烈竞争的阶段,电池、芯片任何一个硬件都能扼住新能源车企的咽喉。上游供应商能不待价而沽吗?车企老板也只能乖乖去敲供应商的大门。 只要新能源车的大势不变,在产业和市场的格局稳定之前,上游供应商的强势地位不会动摇。 因此,我们看到像比亚迪、埃安这些从传统车企转型而来的新能源车企,看得会更加透彻,它们都开始要自己掌握上游供应链。比亚迪自产电池,还要自研芯片,投资锂矿。埃安不仅要自建电池生产线,其背后的广汽也开始投资锂矿企业。头部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也都有所动作。 只不过对于更多二线新能源车企来说,自己的命门会始终被别人攥着。(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文章来源【优视汽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家庭开始购置全家的第一辆车。讲真,这个时候一定要理性,切勿冲动消费者。和其他产品不同,汽车买到手就贬值,而且想退车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你和家人现在正纠结探影和柯米克 ...
在15万元左右的合资紧凑型SUV市场中,逍客凭借自己时尚的外观,舒适的驾驶感吸引了一部分用户群体。在追求性能与时尚的同时,如何利用帅气的颜值抓住更多的年轻用户群体?刚刚上市的东风日产逍客逍·夜版就是一款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