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按照当时整个大盘的发展趋势,就我个人而言,曾做出较为主观的预测:2022,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销量,或将最终定格在550万辆左右,而渗透率将停留在25%附近。 殊不知,上半年,由于多个重要细分市场突发疫情,以及芯片短缺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缓解,加之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疯狂波动引起“涨价潮”,种种不可抗力堆积之下,甚至对于文章开篇的目标能够完成,也开始变得摇摆不定、产生怀疑。 但刚刚过去的7月,伴随乘联会最新成绩单的出炉,阶段性结果证明有些担忧看似是多余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与绽放的速度,远比想象中要高出许多,“550万辆,25%”可以说设定的太过保守了。 作为论据,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6.4万辆,同比增长123.7%;1-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303.0万辆,同比增长123.0%。 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8.6万辆,同比增长117.3%;1-7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到273.3万辆,同比增长121.5%。 同时,7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26.4%,较2021年7月16.6%的渗透率提升9.8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5.9%。 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26.7%,较2021年7月14.8%的渗透率提升11.9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1.7%。 至此,按照新的趋势重新预测:在剩余5个月的继续助力之下,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冲击600万辆大关并非没有可能,渗透率也极有可能跃升到28%的水平线上。一场带电的骤变,无疑正在轰轰烈烈的发生。 大获全胜与再次消失 当下,大盘的活力满满已成定局,而接下来仅以7月的零售销量排行榜作为研究样本,同样能够从中看到许多趋势性的东西。 首先,值得分享的必然是比亚迪的大获全胜。这家长期以“新能源车领导者”自居的车企,7月零售销量达到158,957辆,成功超越南北大众,位居所有品牌的首位。 旗下的A级轿车秦家族,更是以7月零售销量33,933辆的表现,超越新朗逸的同时,也在不断逼近榜首位置的轩逸。与之类似,B级轿车汉家族,则成功超越雅阁、凯美瑞、帕萨特。 而在SUV板块,宋家族7月零售销量则达到37,784辆,一举夺魁并超越了哈佛H6与本田CR-V,元PLUS家族则排在榜单的第四位。 显然,一个个明晃晃的数字不会说谎。2022年比亚迪的状态,只能用恐怖所形容。“我们现在手中持有的累计订单量已经超过了50万辆,到年底单月产能势必要突破20万辆,不过还是要和所有已经订车仍在等待中的用户道歉,接下来我们还是会不断提速的。” 十分应景的是,上述一段发言,就来自于上周比亚迪某场区域活动中。由此援引早在6月初,就曾流出的一份会议纪要,“对于2022年销量达到150万辆确实有些保守了。相反,在供应链支持的情况下,冲击200万辆也有很大希望。” 按照目前的趋势,在剩下5个月,比亚迪只需卖出70万辆新车,就能突破150万辆大关,平均到每月为14万辆,最终完成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而作为比亚迪目前最为强劲的对手,特斯拉的年销目标同样被定在了150万辆。但刚刚过去的7月,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却再次消失在了其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中,在华零售销量仅为8,461辆。 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上海工厂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生产线改造工作。而就目前已知的相关消息来看,其中负责生产Model Y的二期产线,7月16日率先完成扩产工作。负责生产Model 3的一期产线,7月17日开始进行改造,预计8月7日完成改装工作。 另外,根据特斯拉官方透露,二期产线员工已经回到工厂工作,Model Y的生产工作已经回归正轨,一期产线员工从7月17日起开始休假,8月8日起已经正常上班。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全部改造工作的结束,产能得以更好的释放,特斯拉单月零售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也不是没有可能。换言之,虽然屡屡陷入制造“瓶颈”,但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在华的终端表现依然十分强势。 而跟在比亚迪与特斯拉的身后,无论哪吒、零跑、小鹏、理想、蔚来也好,五菱、吉利、埃安、长安、长城也罢,身为中国新势力造车与传统造车积极转型的代表,也都在刚刚过去的7月,祭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成绩单。 毕竟,相比一枝独秀,百花齐放才更震撼。 认知与习惯,真的变了 本段开篇,不禁想要讨论一个话题:如果将时间轴拉长,回顾过往几年,所有新能源车面临的环境,实际上是在以较快的速度“恶化”。 政策层面,不可忽视的就有补贴持续退坡。基础设施层面,全国公共充电桩网络基数虽然还在不断增长,但在综合质量与补能速度上进步并不明显。相关技术层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样没有较大突破。终端售价层面,相比同级别燃油车也无绝对优势可言。 但为何整个大盘还会这般欣欣向荣?难道只是因为那张所谓的“绿牌”?难道只是因为油价的上涨? 不可否认,因为样本容量足够巨大,势必会有部分消费者带有类似的想法。但对于更多消费者而言,尤其是那些动辄下订几十万元新能源车的用户,牌照与使用成本必然不是促使他们做出决定的关键。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只剩: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综合产品力已经实现了反超,所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成票”。 无独有偶,微博最近发起了一场“年轻人想买的第一辆车”有关话题的讨论,从评论区中明显能够看到类似比亚迪海豹、特斯拉Model 3、蔚来ET5、小鹏P7般名字高频的出现。 在我身边,同样有真真切切的例子,做出人生第一次购车选择时,毫不犹豫的入手了比亚迪汉EV。过去一周,阿维塔11、小鹏G9纷纷开启了预售或盲订,加之上月发布的深蓝SL03、哪吒S,每一位新选手入局时,也都扬起了十分可观的水花与声量。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上述所提到的诸多车型,必然会成为各自所处细分板块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反之,类似大众、丰田、本田般的合资巨头,包括类似奔驰、宝马、奥迪般的豪华品牌,所固守的传统燃油车市场,还会受到远比想象中猛烈的冲击,各个细分板块无一幸免。 最后,就像本段小标题所提到的那样,潜在消费者的购车认知与习惯,真的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而恰恰因为这般持续不断地累积,相信不久的将来“谁还买燃油车呀”终将不再是一句空谈。 文章来源【汽车公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对于奔驰而言,让自家的产品的外观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得人心,是一件必须的事情。所以当时在看到全新奔驰GLC谍照的时候,就有外媒猜测,这款车应该在尺寸上进行了加长,而且外观更加犀利。现在,终于不用看Ta的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