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上天入地的未来出行版图的过程中,吉利正参与一场商业航天的全球军备竞赛
图/IC
文|《财经》记者 李皙寅 编辑|施智梁 王静仪 从造手机、做芯片到放卫星,最近一年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操作让外界直呼看不懂。
6月2日12时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成功。
该卫星由吉利科技集团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制,台州卫星超级工厂出厂,设计寿命5年。时空道宇成立于2018年11月,企查查显示,出任公司董事长的李书福,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最终受益61.28%的股份。
自此,李书福成为全球第二位、中国第一位“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企业家,另一位则是拥有包括特斯拉和Space X多家公司的“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
这是中国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量产商业卫星。此次发射的九颗卫星,将用于吉利低轨未来出行星座第一个轨道面部署测试。
火箭全身图
在业内看来,时空道宇已经开启大规模商用化应用。《财经》记者获悉,首轨九星结合时空道宇已经建设完成的地基PPP-RTK(精密单点定位PPP和实时动态定位RTK是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中应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时空信息网络,以及北斗三号模组、终端产品,将实现遥感、导航、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
这意味着,这一系统的应用场景极为宽广:不仅能加持车联网、自动驾驶,帮助无人机、飞行汽车做到低空精准定位;还能够与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相连,嵌入无人系统和智能城市等场景。
低轨卫星正迎来产业春天,一方面是中国逐渐放开限制,鼓励商业航天人致力于此;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都在争抢有限的轨道和频段资源,抢占未来发射的坑位。
“相比国家队,民营企业生产民用商业卫星具备反应快、效率高等优势,他们所生产的卫星所带来的作用,或将更直接造福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两者将起到促进和互补的作用。”提及时空道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VLBI测轨分系统总体组主任设计师、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VLBI测轨分系统VLBI指控中心指挥陈中认为,中国的民用航空航天行业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并将逐渐进入黄金发展期。
知晓未来出行的模样,这或是李书福频频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通过高精度定位,可以串联起吉利旗下的多种业务,包括赋能汽车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帮助低空飞行器设定航路,成为李书福对未来出行方式想象的重要底层技术。
当汽车业的革命到来时,李书福打造的科技吉利,有望从单一的赛场运动员,转化为教练员乃至装备、技术提供商;从简单的掘金者,成为卖铲子的人。
背景:商业航天萌生,全球都在“抢椅子” 这一切并非全无预兆。2010年李书福曾在一次公开演讲时提到,在扎根一个地球的同时,还应该放眼浩瀚的宇宙,那里有无数个星球。
说者虽有意,闻者或无心。彼时,商业航天缺乏明显的政策鼓励,审批程序复杂冗长、存在行业准入资质和配套资源受限等诸多掣肘。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逐渐打破了商业航天政策门槛。
上述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由此,国内商业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逐渐发展。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基建类别中,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其中,成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畴。
“对我来说,我们承载着人类文明在星际间遨游,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未来。”谈及太空探索,马斯克曾如此表示。他知行合一,先行一步。
2020年1月,马斯克手中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按照计划发射了60颗星链(Starlink)卫星;稍早前,他更在原计划1.2万颗卫星的基础上,再次申请3万个额外卫星轨位。马斯克希望低轨卫星在天空中编织一张网,让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大洋中心的人,都能连接上网络。
近年来,在星链计划的带动下,全球掀起了低轨星座计划的建设高潮。根据全球主要低轨卫星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计划,美国SpaceX公司计划发射12000颗卫星,波音公司计划发射2956颗卫星;英国OneWeb(一网)公司计划发射1980颗卫星;加拿大Telesat公司计划发射超过1600颗卫星;韩国三星公司计划发射4600颗卫星;俄罗斯Yaliny公司计划发射135颗卫星;有限的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面临无限的增长需求。
不止是民用领域,2021年12月,原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部门主任、美国空军退役少将劳伦斯·斯图兹里姆在美期刊《空军杂志》发文,直言当前美军卫星通讯面临带宽不足以承载高清图像,及延迟过高、互操作性不强等三大弊端;给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大量发射低轨道小型卫星,由于距离地面更近,信号传输距离短,能够降低时延;同时,低地球轨道卫星星座可以承受部分卫星丢失或损坏,能快速发射重建,成本较低,能降低太空攻击的风险。
在这背后,一场抢椅子大战已经开始。卫星互联网是一个全球重资产配置的产业,国际上轨道和频段稀缺资源争夺激烈。轨道和频段恰恰是卫星组网后运行质量的关键因素,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具体来说,低轨卫星轨道高度集中在1000~1500km,频率集中于Ka、Ku和V频段,数百颗卫星才能实现星座系统无缝覆盖,在轨道高度有限、频段集中、组网卫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频率轨道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
国际规则中对卫星频率轨道资源采取“先申报先使用”的分配形式,因此各国纷纷推出星座计划进行占位,中国加快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刻不容缓。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讲话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商业航天亟需充分发挥民营效率优势,构建上下游产业链体系,整合技术降低成本。而时空道宇以及背后的吉利科技集团,正在进行一场大胆的全产业链布局。
主角:时空道宇是谁?
“政策、市场需求等多项利好因素正推动中国商业航天由制造驱动的1.0时代迈向应用牵引的2.0时代。”时空道宇CEO、首席科学家王洋如是称。
时空道宇CEO兼首席科学家王洋
在正式亮相前,时空道宇就上过热搜。2020年3月,吉利招聘“火箭总师”的消息被部分媒体解读为吉利科技集团要自行造火箭。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还曾对《财经》记者解释,公司主业是设计研发卫星,招聘火箭人才是为了卫星火箭融合。
据《财经》记者了解,时空道宇在吉利内部,早期称为GeeSpace,2019年就完成首发双星原型设计,并通过鉴定试验与测试,投产正样。
时空道宇科技
王洋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且个人经历十分多元。职场社交软件领英的资料显示,王洋早年在华为从事市场相关工作。2008年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加入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任副研究员,2014年成为上海欧科微航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欧科微”)的CEO。
有熟悉王洋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评价,王洋具有很强的快速学习能力。他此前研发了两年星务计算机,通过编程为卫星打造人工智能体系,进入航天产业之门。
《财经》记者在接触他时,他为人十分含蓄友善,面对提问会先认证思考,然后仔细地给出回复,对于航天术语的表述则十分“较真儿”。
值得留意的是,欧科微成立于2014年,作为全国首家商业航天公司,主导研制了“嘉定一号”——这枚中国首颗由商业卫星公司独立自主研发及制造的高性能微纳卫星。2018年11月,“嘉定一号”卫星由长二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迄今为止,卫星已在轨可靠运行4年多。
同样是2018年,王洋与吉利联合创立时空道宇,并出任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在18人的创始团队中,工程师有14位,涵盖了一个完整的卫星项目组。据时空道宇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卫星型号不超过100个,其中时空道宇的工程师们参与完成的卫星至少有50颗,且人均拥有5个以上国家重点卫星型号的完整经验。如今,欧科微也已经纳入吉利的航天版图。
时空道宇台州卫星试验队 据《财经》记者了解,2021年初,时空道宇启动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十二星的研制工作,在15个月内完成了12颗百公斤级卫星的设计、生产以及大系统规划;2022年在上海全域静态管理期间,在2/3员工社区隔离管控的前提下,仍完成卫星功能指标检测,满足设计需求。
通过低轨卫星织网形成“星座”,再借助高精度的地面设施配合,时空道宇有望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备份和增强,可以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提供米级基础位置服务,而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提供厘米级增值位置服务。
低轨卫星应用是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利国利民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拥有巨大价值。此次一箭九星成功发射入轨印证了中国民营商业航天技术实力,其广泛的应用场景也验证了吉利科技商业化落地与创新能力。
技术的迭代,需要顺应时代,要需求去托底。这一认知背后,是摩托罗拉带来惨痛的教训,上世纪九十年代,摩托罗拉推出铱星计划,消费者可通过卫星呼叫电话,但由于投资和维护成本过高,缺乏盈利能力,最终铱星计划破产。
时空道宇正是基于未来出行领域应用,从应用端倒推商业航天产业。一位多次与其有所接触的观察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这与一贯重视底层思维与架构的华为文化很类似,能看出王洋受此前工作经历熏陶留下的痕迹。
当前,低轨道卫星星座组网成为商业航天发力重点,未来预计将有上万颗卫星进入太空,这也意味着卫星制造将从“实验室定制研发模式”向“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变。
全球低轨卫星第一梯队现有两个种子选手。星链胜在创新的商业闭环模式,其背后的Space X公具备自主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集卫星、火箭、地面站制造、火箭发射和回收、卫星运营和服务于一身,形成商业闭环。
另一家借助产业链生态圈的一网,则以流水线组装生产降成本而被业内称道。一网与空客集团组建合资企业进行小卫星的设计和制造,通过借鉴空客飞机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自动化理念及产线,一网有效降低了小卫星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产量。
从商业模式来看,时空道宇选择将两者融合。一方面,公司业务涵盖星座设计、卫星研制、卫星应用等领域,是商业航天领域内从研发、制造、应用、维护、服务等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的提供商。
另一方面,在浙江台州卫星超级工厂,同样借助吉利造汽车的管理工艺和产线,国内首个商业化卫星AIT(集成总装测试)中心,主打柔性化生产,可灵活满足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集成与测试。同时,成本下降近一半,未来具备年产卫星500颗的产能。
王洋透露,时空道宇把重点放在挖掘用户需求上,开拓了多个细分市场并实现盈利。
目的:李书福造卫星有啥好处?
汽车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在李书福看来,这是一场新的马拉松赛跑,没有尽头,只有开局,没有方法,只有方向。那就必须以终为始,寻找及设定目标,重新思考未来汽车的样子。
自主学习、智能助理、垂直起降,秘书、保镖……谈起未来汽车的功能和角色,李书福总是精力十足且乐在其中,不但会让助理延迟议程,有时也会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认识他三十余年的王自亮在《吉利传》中总结道,李书福眼中的汽车满足的是人“身体与精神的需求”,对于汽车来说,不止是传统生产与人工智能、电子与机械的融合,更涉及城市化、基础设施与交通指挥管理系统。
一切为了出行,这恰恰是破解李书福布局卫星这一谜题的钥匙。根据吉利的目标,预计到2026年,能够在全球实现厘米级的高精定位服务。
由此带来的影响不小。
其一是地上跑的。时空道宇正在打造车规级的高精度模组,赋能自动驾驶、汽车网联、远程监管等,已经在和吉利、领克、极氪、沃尔沃、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展开合作。
此次首轨九星中,有两颗卫星分别命名为“时空道宇·领克01号”星,“时空道宇·领克09号”星,两颗卫星将成为“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移动出行提供高精定位服务。
通过遥感卫星能够清晰展现道路特征和交通设施,从而弥补当前全球高清地图覆盖率的不足。还能利用高架、防护栏、树、道路的边缘和地标等,让行驶中的车辆提高环境感知能力,进而让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更安全。 为未来移动出行提供高精定位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表示,时空道宇发布车规级高精度模组,是卫星应用在智能驾驶汽车量产化发展的重要突破,为中国车用高精度规模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业内看来,由于运行线路相对固定,潜在经济价值大,上述技术有望更早让商用车受益。比如,在干线物流场景下,编队行驶的商用车队可以精确控制车辆行驶间距,提升道路的运输效率。在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内,实现货物运输的完全自动化。
此前按照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规划,2023年实现L3高速公路自动驾驶与L4限定场景自动驾驶;2026年实现L4干线物流自动驾驶;2030年实现L5结合智慧座舱的自动驾驶产业化。通过卫星系统的加持之下,高精定位服务不受气候、光源条件影响,是视觉和激光感知系统的有效补充,这或许也是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有望领先同行率先实现高阶自动驾驶落地的底气所在。
不仅如此,吉利已经有300万车辆在线以及120亿公里的车辆行驶技术数据,能优化时空道宇的相关服务。
其二是嘴里吃的。以前,开拖拉机需要眼力和双手的协同,按直线进行播种。有的棉农起步偏了,走到田地尽头偏差就更大了,浪费了土地,农民的收成也大幅减少。如今,在拖拉机、收割机上搭载接收器,能够实现远程操控、自动驾驶农机,实现智能化精量播种。
其三是天上飞的。吉利在俗称“飞行汽车”的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早有布局,“吉利在飞行汽车的布局并不是短期内的目标,而是长期的战略规划。”吉利控股集团现任CEO李东辉在此前的采访中告诉《财经》记者,飞行汽车可以想象成是五年以前的无人驾驶,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帮助一个国家的交通状况的改善,有很好的战略前景。
沃飞长空市场总监费岚告诉《财经》记者:在自动驾驶模式下,设定航线之后,飞机可以自动把乘客运到终点,不需要飞行员额外操控。公司的空中出行服务在2024年前后落地,会运营特定的点对点载人航线,比如成都双流机场到城市中心。沃飞长空是吉利科技集团通航战略的实践者,不但做无人机,还做载人飞行器。
低空是未来交通发展的新方向,低空空域内没有车道线,要想构建空中秩序,靠的就是定位系统设置“看不见的车道”。另外低空飞行器的飞行管制也离不开卫星的高精度定位,传统雷达由于地物遮挡,看不到低空目标。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的研究院高层领导曾告诉《财经》记者,地面5G通讯网络确实也能提供高带宽低时延的通讯服务。但受限于建设成本过高,覆盖范围也有限,而在空中飞行时提供相应信号则仍是业内空白。
种种迹象说明,李书福发射卫星旨在串联自己的出行版图,打造未来的出行工具。但水面上的冰山往往只有一角。当所有掘金者都在打造未来的汽车时,李书福开始准备“买铲子”。
过去一年里,李书福先是官宣造芯片,再是官宣造手机,如今卫星终于上天。看似眼花缭乱背后,目标只有一个:在汽车产业链调整、生态圈扩大的时间窗口里,在新赛道上让吉利换一个角色。
当信号接收端逐渐变小,车辆能够实时在高带宽上网冲浪时,云算力将加持现有算力不足的汽车。同时,当汽车不再下线时,相比交给科技巨头,吉利和其他车企面对数据传输,又多了一个选择对象。
归根结底,李书福布局卫星就和布局手机和芯片一样,在依照对未来汽车的想象,提前谋篇布局。
亿咖通科技作为李书福芯片版图的代表,公司董事长兼CEO、芯擎科技董事长沈子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家公司分别从软件和硬件实现彼此赋能,通过自研系统让自研芯片的性能发挥得更强,从而形成自己的自身优势。与此同时,系统和芯片也开放外供希望帮助全球车企加速推动高端数字座舱的发展。
值得长期观察的是,卫星、手机、芯片三者本身也存在巨大交集。有自研芯片和卫星应用,这或将让李书福打造出一台确实不一样的手机。
归根接地,李书福希望重新再造一个吉利,让自己成为最大的挑战者和对手,倒逼快速转型。
挑战:民营航天如何蹚出盈利之路?
航天事业实在太烧钱。重资产运营之下,前期资金需求量巨大,依赖对外融资。
航天十二院战略规划推进部测算,巨型的互联网星座建设如一网、星链等建设规模达千颗卫星,其资金需求在百十亿美元左右。建设规模在百颗卫星级别的星座,资金需求也在 30亿美元左右。
因此,商业航天想要越过死亡谷(创业企业在获得正向现金流之前的一段盈亏曲线),需要不小的资金储备。另据卫星与航天市场研究与咨询公司 NorthernSky Research 的预测,全球只有18%的星座能走到发射阶段,少数公司具备卫星发射能力。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
另据 USC 数据,截至2019年9月25日,全球514家公司或组织拥有着全部2218颗在轨卫星,其中 299 家公司或组织,即约五分之三的机构仅拥有一颗卫星,这意味着大部分组织无持续发射卫星的能力。
中国卫星行业的技术虽已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卫星研制和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还有提升空间。相关技术的升级有望加速中国卫星行业发展的进程,降低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等环节的成本,提高中国在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竞争力。
据《财经》记者了解,未来,时空道宇规划在青岛、台州、库尔勒、成都、哈尔滨等地建设功能强大、智能化、测运控一体化的地面站群;并在一带一路国家、欧洲等布局建设海外站点,实现国内100%测控覆盖率与全球大面积覆盖,满足星座测运控服务需求。
国金证券在相关研报中预计,未来8年内,中国卫星行业产值达 6000-8600 亿元。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申请的卫星星座需在5年内发射一半卫星数,在8年内完全发射完成。经统计,中国申请发射卫星数达3500以上,悲观预期在未来九年能发射75%的卫星共2450 颗,乐观预期能发射100%的卫星共3500颗。测算得到未来8年内,中国卫星行业产值达 6000亿-8600 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近五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约12548亿元,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预计到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4060亿元。
自2014年“破冰”至今,中国民营航天力量获得长足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内,数以百计的商业航天公司先后涌现,涵盖火箭、卫星、测控、地面终端、供应链配套等主要细分领域。
全球竞争格局下,民营与国资共同勾勒出中国航天产业的全貌。但业内普遍认为,民营航天企业更多地呈现为孤立、零散、盲目状态,行业整体上缺乏系统、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谋划,缺乏跨领域的市场应用与布局。
有专家指出,商业航天的根本着眼点在于“商业”,这个“商业”是航天业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的现实诉求。也就是说,商业化运营、市场化拓展,是商业航天公司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虽然困难不小,但是自人类的祖先踏出非洲大陆那一刻起,人类的征途从大地,到大海,到天空,再到星辰。文明的演变与时代的进步,从来没有停止过与时间、空间、道路和宇宙的羁绊。
前苏联火箭先驱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而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开始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系。” 文章来源【财经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