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行业迈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越来越快,作为新能源汽车最为核心的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的研发与生产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可谓新能源汽车的“七寸”。但是,伴随着锂矿资源的紧缺、各国企业产能释放处在断档期,这一关键零部件正出现较大的供应缺口。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预测,到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的缺口约18%,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约40%。 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日前表示:“预计到2024—2025年电动汽车电池将出现短缺,随后是汽车原材料的短缺,这一现象将持续到2027—2028年,这期间电动汽车的生产和供应将会持续受到影响。” 欧美抓紧布局 要说当下对动力电池制造业最渴求的国家,非美国莫属,原因是美国目前还没有一家成型的本土动力电池企业。5月2日,美国拜登政府宣布,计划在去年通过的《两党基础设施法》的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万亿元)资金中,拨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6.9亿元),用于资助在美国建厂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本土公司。 然而,美国动力电池制造的短板并不是在生产一个层面,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空白。由此,心急的拜登政府将视野投向了东亚。在5月24日结束的为期5天的亚洲“首访”之行前后,拜登“招商引资”的成果显现而出。例如,现代汽车5月20日宣布计划斥资超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8亿元)在美国乔治亚州建立首个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工厂;5月24日,Stellantis宣布计划与韩国三星电子共同投资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7亿元),建立其在美国的首个电动汽车电池工厂,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投产。 据此,目前包括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和SK On的韩国三大电池公司均已有在美国建立电池制造工厂的计划,至2026年他们将建设11家电池工厂,其中大部分是通过与美国汽车公司合建。 同时,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欧洲,则相较于美国更多一份“独立自主”的能力——欧洲诞生了第一家本土动力电池制造商——瑞典的Northvolt,且在近日开始向客户交付电池。这家企业作为欧洲独苗,目前已从宝马、大众、沃尔沃、极星等车企获得超过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46亿元)的订单,且其大股东就是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等欧洲车企。因此,有着几乎“全欧洲”车企支援的Northvolt未来扩产和发展速度将会明显加快,或许能够冲击亚洲动力电池制造商近乎“垄断”的地位。 我国电池产业百花齐放 相较于欧美正在从无到有的动力电池发展阶段,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显然已经迈向从有到优的阶段。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全球电池产能主要来源于中、日、韩三国企业,而截至2021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约占全球的70%。 在如此巨大的产能之下,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有着充分的空间和动力进行技术升级,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例如固态电池、刀片电池等技术。同时,学界也因为产业的需求努力研发更高效的电池技术。举例来看,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致力于解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之间的矛盾,提出并制备出一种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实现锂离子电池在6分钟内充电 60%。 然而,在产能和技术双双位列前茅的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也存在隐忧。首当其冲的就是利润空间的逐年减少,由于电池上游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叠加电池生产商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和扩大规模,国内同行之间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动力电池产业利润率始终维持在很低的水准。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国内排名前列的动力电池生产商总体表现为增收不增利,乃至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在今年一季度的利润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其次,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本土建立起自身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也让我国相关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增加了难度。同时,车企对电池供应链始终存在担忧,分散采购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相关企业在海外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少,这令他们必须正视全球竞争的迫切性。 产业链合作或可助力 我国电池企业已经有出海布局的先例,如宁德时代计划在美国建厂;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远景动力则将在英国和法国各建造一座动力电池工厂;国轩高科则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推动德国萨尔茨吉特电池工厂建设及电芯开发项目。 这些单纯建厂的举措尽管能降低物流、税费等各项成本和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但是依然不能改变动力电池产业利润薄、全球竞争壁垒的难题。对此,咨询机构麦肯锡在日前发布的文章《如何换道超车: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中建议,动力电池企业或许可以以产业链合作的形式破局。文章指出:“动力电池企业可以与整车厂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投资以促进价值创造。” 事实上,已有少数企业开始选择了这条路,如宁德时代与长安汽车共同投资的高端品牌阿维塔汽车,就使宁德时代从单纯的零部件供应商变成了整车品牌的投资人和共创者,在保证自身产品供应的基础上,还能够更接近下游企业,分散风险。 这一合作模式还可以复制到电池企业海外业务布局之上,麦肯锡在文章中指出,我国企业可以选择通过积极的海外并购与合资建厂,实现客户资源互换、获取核心技术、拓宽产品线、扩大海外业务收入规模等目标;除横向并购外,电池企业还可以积极拓展外延并购,筛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标的,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