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老牌柴油车强国德国终于超越挪威成欧洲电动汽车最大市场 ... ...

新能源热讯(稿源) 2022-5-18 22:27 No.1514


老牌汽车强国德国终于在2018年第一季度超越挪威,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这与德国几大汽车集团向电动化的坚决转型密不可分。


文 | 于杰


近日德国电动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一举超越挪威,成为欧洲第一大电动车市场的消息,被行业媒体争相报道。


这个信息为什么重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德国作为欧洲数一数二的汽车市场,多年来其电动车市场销量却一直落后于挪威。这次的超越,对德国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而电动车销量超越挪威,也意味着,德国成为了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电动汽车市场。


其二,拥有大众、奔驰等重要汽车厂商的德国,也是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之一。德国政府及其车企在电动车规划方面的动向,对全球电动车市场有着风向标般的意义。


德国电动车市场迎来“春天”,外媒认为,这意味着在大众和戴姆勒等对标特斯拉的同时,消费者对于电动车技术的态度在逐渐变暖。


因此,德国电动车销量一跃成为欧洲NO.1的消息,被一些媒体解读为电动车的春天要来了。


不过,销量有时仅是一个参考数字。尽管媒体对于德国电动车销量表示了极大关注,但德国汽车研究中心却表示,无论在销量还是市占率方面,德国的电动车市场都还处于追赶阶段。


从“垫底”到 “夺冠”


在2013-2016年间,德国电动车市场无论是年销量、保有量、增速还是市占率,均在欧洲前5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排名垫底。


直到去年,德国电动汽车市场增长117%,实现全球最高增长率,同时,其电动乘用车总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3,562辆,市场份额也达到创纪录水平的1.6%,比2016年翻了一番。


今年一季度,德国电动车市场再度激增70%达到17,574辆,首次超越挪威(16,181辆),成为欧洲电动车市场销量冠军。


德国电动车市场近年来的激增,其动力是多方面的。


尽管早在2010年,德国政府就主导成立了“全国电动汽车平台”,意在整合政府、行业和科研等资源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但直到2016年中,德国才推出直接刺激市场增长的电动车发展“一揽子计划”。


其中最主要措施是提供电动汽车购车补贴。该计划资金总额为12亿欧元,将于2019年6月底结束。


同时,由于柴油动力车辆面对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严苛,致使短期内仍对电动汽车发展存有犹豫的德国车企,也不得不纷纷制定电动化时间表。


受“大众排放门”影响最大的市场之一就是德国,或许是“因祸得福”,这也反向促进了公众对电动汽车的了解和兴趣。


今年2月份,在德国排名前十的电动车销量榜中,有七款都是德国品牌。这直接意味着德国的老牌车企在电动车产品上的奋起直追。Smart Fortwo ED的入局有可能改变德国电动车市场格局。


目前,德国排名前列的电动车以奥迪A3


e-tron(参数|图片)、雷诺


Zoe(参数|图片)、宝马


i3(参数|图片)等为主。


同时,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提升,以及车企推出的灵活的购买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者购车的购买成本。


以雷诺Zoe为例,包含电池在德国的售价为33200欧元,去掉补贴(2000欧来自政府,3000欧来自雷诺)售价28200欧。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选择不买电池,而是每个月支付69欧元用来租赁电池。不含电池的裸车售价为25200欧元(去除补贴后为20200欧元)。


另外,德国部分城市,像汉堡、汉诺威和斯图加特已开始对电动汽车免收停车费。这些政策也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仍是“追赶者”


德国在电动车推广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尽管一季度德国以一千多台的优势超过了挪威,但在电动车市占率方面,德国与挪威还存在不小差距。


今年一季度,德国汽车新车销量为878,611辆,而挪威仅有33,799辆。如此计算,挪威的电动车销量比例达到了近50%,这个数字不仅远高于德国,而且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据了解,挪威的电动汽车市占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正是由于其通过补贴等手段大力推动电动汽车销售。目前挪威是特斯拉全球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对于德国电动车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德国汽车研究中心在上个月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也表示:挪威和中国处于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前列,而德国正在缓慢追赶两国。


今年初,《经济参考报》也曾对德国这个汽车强国“骨感”的电动车市场现状进行过分析。


根据调查,由于电动车售价过高以及续航里程太短等原因,德国消费者对电动车接受程度依然较低。


此外,配套基础设计建设滞后,以及从车企层面讲,电动车利润相比燃油车要少一半,也抑制了车企研发电动车的主动性。


德国电动车市场的发展现状,也折射出了全球电动车市场发展的问题。如果说电动车市场的春天已经到来,着实还为时过早。



本文来源【汽车产经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