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都知道,目前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和国产品牌和车型是绝对的主力,在燃油车时代雄霸一方的合资品牌们,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却一筹莫展,包括大众和丰田这样的巨头级品牌,也是同样的情况。就拿3月份新能源汽车厂商排行榜来说,前15位中,也只有南北大众勉强入榜,还是倒数第一和第二,两个合作品牌加起来销量也只有可怜的1.3万辆,而在全球市场纵横捭阖的丰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一筹莫展。 之前一段时间,丰田在国内的两家合资品牌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几乎同时发布了全新电动车产品bZ4X,而且预售价格也是惊人的一致,都是22万元—30万元,实际上这款bZ4X算是丰田将要在国内投产的第一款来自丰田电动车平台的纯电中型SUV,关于这款车可能的前景,我们之前已经进行了简要分析,总的来说,比较“下头”,可以说完美诠释了合资品牌电动车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卖不动。 一汽丰田bZ4X已经公布了相关的参数配置,我们可以简单地看一下,以预售22万元的入门级车型来说,搭载50.3kWh电池,纯电续航里程仅为400公里,而这400公里只是标称续航,如果按照实际续航来说,也就是300多公里,对于一款20万级的电动车产品,续航在300+公里级别,多多少少有些说不过去了。 同样是这款入门级车型,没有倒车雷达、没有天窗,搭配塑料方向盘、普通遥控钥匙、皮织混搭座椅、前排座椅不支持电动调节、不支持GPS导航!当然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款22万级别的纯电SUV车型,这款入门级竟然不支持OTA升级。从这个层面来说,一汽丰田bZ4X的整体配置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和国产同等价位的电动车一比,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所以其实从电动车的核心素养以及配置水平来看,我们认为这款预售价高达22万元起的纯电SUV车型,实际是缺乏竞争力的,尤其是和一些相对成熟的国产电动车一比,更是劣势明显,这里不需要举例子,大家上网随便找一款售价和这款 bZ4X(参数|图片)相当的国产电动车产品进行对比,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当然可能有朋友说了,人家合资品牌电动车擅长的是核心技术,就像它们在燃油车时代那样。如果是这样,那么接下来的情况就有些离谱了。 日前有外媒报道称,丰田bZ4X四驱版可能在寒冷环境中无法充电,报道显示bZ4X AWD车型在零摄氏度时,充电速度远慢于其他版本,使用快速充电器,最快需要10个小时才能充满。 关于这个问题,丰田官方给出的答复是:“如果您想让您的电动车快速充电,请确保它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充电。”,这种回答就有些太离谱了,难不成消费者住在寒冷的地方,为了开这台四驱bZ4X ,只能举家搬到温暖的地方去,如果是这样,那这款bZ4X 真就成“电动爹”了。关键的问题是,bZ4X是全球车型,国产车型不一定“继承”优点,但是缺陷被“继承”恐怕是难以避免的。 实际上,从国产bZ4X 的配置和核心参数以及丰田对bZ4X 四驱车型充满问题的回复,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态度,那就是丰田目前依然没有从燃油车时代的产品和品牌思维中转变过来。 至少在国内市场,国产新能源厂商以及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产品方面已经完全跑在合资品牌之前了,之前的大众ID系列车型在国内上市,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加起来的销量可能也就能和比亚迪一款纯电车差不多,比如3月份南北大众所有电动车的销量,基本上是最近一两年最好的状态了,也就和比亚迪汉在4月份的销量差不多,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已经失去领先优势了,但是丰田似乎没有感受到这一点。 国内新能源厂商和特斯拉早早起步,已经掌握了很多电动车的相关技术,或者说它们已经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时代最基本的产品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和标准制定权早就没有掌握在合资品牌手里了,甚至可以说,合资品牌在电动车技术方面,已经落后于特斯拉和部分国产品牌了,因此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品牌影响力,远远不如其在燃油车领域的表现。 在技术已经技不如人的情况下,合资品牌们还继续坚持在燃油车时代品牌至上的定价逻辑,很多电动车明明水平一般,但是价格却高得离谱,好像还是和燃油车时代一样,很多消费者看重合资车的所谓核心技术,就不在乎配置、动力、智能化等方面的缺失了。但是已经被国产新能源车和特斯拉充分“教育”的国内消费者,在电动车领域,已经不吃合资品牌这一套了。连核心技术的优势都没有,还有什么品牌优势! 通过bZ4X的配置水平、价格以及外媒关于四驱车型低温充电问题的阐述,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bZ4X这款纯电车的基本产品素养也就那么回事,和在国内市场和特斯拉、造车新势力、比亚迪等厂商的同级车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产品优势。 合资品牌在产品思维上的僵化,并且抱着合资品牌的品牌包袱不放,在价格上居高不下,可能会让这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更加举步维艰。 在我们看来,尽管bZ4X在国内市场还没有上市,但是“车品”基本已经败得差不多了。按照丰田一贯的行事风格,新车上市之后的价格可能和预售价相差也不会很大。那么按照这款车在配置、核心产品力方面的账面表现,如果价格相差不大,这款车可能会重蹈大众ID系列的覆辙,在蓬勃发展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扮演边缘化的角色。 本文来源【小李车评李建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