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眼下已经成为汽车业最流行的三个字。虽然大多数人以为,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实际上,在19世纪末期,美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时,电动汽车就是当时率先面向消费者推出的车型之一。 在汽车工业早期,电动车和燃油汽车一样欢迎,并在19世纪末开始量产,到20世纪,电动车曾占美国汽车总量的28%。然而,随着内燃机与其他相关核心技术的出现,燃油汽车因其马力大、行驶里程长而更受青睐。这导致了电动车险些突出历史舞台,因此,在整个二十世纪,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随着各种能源在地球上的逐渐枯竭,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尤其是风头正劲的电动汽车,正以更强势的姿态回归公众的视野,甚至有望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主流的车型。 今年十月,通用汽车公布了纯电动化路径,并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实现零排放的愿景。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市场,中国将成为通用汽车实现纯电动未来的最前沿。 在“2017通用汽车中国电气化技术探秘体验日”上,通用汽车中国电气化首席工程师Jennifer Goforth女士表示,到2025年,通用旗下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在华几乎所有车型都将采用不同程度的电气化技术。 01 借助全球经验,在中国布局电气化 产品矩阵 作为一家老牌汽车企业,通用早在1911年成立GMC品牌的第一个十年里就生产了电动卡车;1996年通用就首次推出行驶里程可达120公里EV1电动车,成为近现代第一家为电气化量身定制车型的制造商;2010年,通用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雪佛兰 Volt沃蓝达(参数|图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动汽车类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近期,再度推出了的雪佛兰 Bolt(参数|图片)纯电动车,价格亲民,注重实用性,并达到了380公里的续航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通用气化车型的车主们已累计40亿公里的纯电动行驶里程,通用汽车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经验积累。因此,通用表示,携手在华合资企业,能够比其他国际汽车制造商提供更多本地化生产的电气化解决方案。 面对中国这个大市场,目前,通用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电气化解决方案及产品矩阵,其中包括凯迪拉克 XT5(参数|图片)轻混合动力车、雪佛兰 迈锐宝XL混合动力(参数|图片)车、别克 君越混合动力(参数|图片)车、别克君威混合动力车、别克Velite 5增程式电动车、凯迪拉克CT6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宝骏E100纯电动车。包括弱混和强混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增程式混合动力车以及纯电动车。 “混合动力技术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是从燃油车过渡到纯电动汽车的重要阶段。”Goforth女士透露,在2023年之前,通用计划在全球推出至少20款零排放车型,其中基于雪佛兰Bolt研发经验打造的两款全新电动车型将在未来18个月内上市。在中国市场上,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在2025年将近所有车型都将采用不同程度的电气化技术,涵盖从轻混合动力到纯电动全套方案。 02 自主设计,委托生产,力求降低 电池成本 在开发过程中,成功整合不同零部件和系统是通用汽车生产可靠的电气化产品的关键。Goforth女士认为,通用自行测试所有零部件和系统,包括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发动机和驱动单元,能够确保它们可以有效、安全地协同工作。 “我们的工程师将始终将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作为开发的首要原则。” 通用拥有北美最大的电池系统实验室,并且于2011年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姊妹实验室。其电池实验室专注于电池系统的设计、研发、测试到生产等环节。通用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工程师叶磊先生表示,通用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一些零部件虽然是由供应商提供的,但研发环节都是在通用内部完成,并不是完全依赖供应商。很多电气化系统的部件都由通用自主开发,再委托供应商生产。 目前,由于电池成本过高,影响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Goforth女士表示,通用汽车的目标是在2022年,通过与通用自己的电池电芯供应商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将电池价格降低到每千瓦时100美元的程度。目前,正积极努力以实现这个目标。 03 双管齐下,实现纯电动和氢燃料 电池同步发展 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车,到底哪个更适合未来的发展,目前还没有定论,那么。通用汽车未来技术路线规划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在中国市场对某种路线更为侧重? 对此,Goforth女士称:“没有一种技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电气化需要双管齐下,实现纯电动车技术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同步发展,目前通用燃料电池车的研发已经非常趋近于量产化的阶段。” 她认为,通用汽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电气化技术路径来满足中国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所以并没有特别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技术,“我们看中的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新技术、完善制造工艺,当我们未来决定要走哪个方向的时候,可以更快速地去布局。” “汽车公司正在转型,一些专注于电气化产品的公司也在全球范围内萌芽发展。”Goforth女士表示,“然而汽车产业无法在一夜之间实现零排放。这需要包括零部件以及系统供应商在内的整个行业不断地在实际应用中证明他们的产品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来源:汽车有文化 本文来源【新能源ca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