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汽集团考察时所提出的殷切期望,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指南和动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达到12.7%,高于前10个月。这一数据,标志着历史性突破,成为中国汽车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自主品牌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国内已有新能源汽车企业约200家,其中150家为近3年诞生。其中,不仅有一汽红旗、东风岚图、长安阿维塔、北汽极狐、上汽通用五菱、广汽埃安、比亚迪、长城欧拉、吉利极氪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而且像蔚来、小鹏、理想、哪吒等造车新势力迅速成长,头部企业月销量均已过万辆。至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而且在全球市场也成为一支备受瞩目的力量。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企业销量前20榜单中,中国车企占据近半数。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进入前5名,长城、广汽、东风、小鹏、蔚来、长安跻身前20之列。 此外,外资品牌特斯拉上海工厂建设凸显“中国速度”,现已开始选址建设中国第二工厂,中国已成为特斯拉全球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同时,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等跨国品牌及其与国内车企的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也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自2015年至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迅猛增长,从2017年产销量首破75万辆,到今年前11个月突破300万辆,已是2017年的4倍。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超过10%,产品创新不断,功能日益丰富。 回首既往,从高额补贴到补贴逐渐退坡,从措施不足到政策完善,从技术不足到产业链基本健全……我国新能源汽车走过坎坷曲折,正迎接春色满园。在产业政策方面,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再加上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挑战,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变革、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其中,发展新能源汽车接连写入我国“十二五”、“十三五”及“十四五”规划。在核心技术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等关键技术不断创新,动力电池产业迅速崛起,技术水平位居全球前列,车型也从初期的“油改电”到全新平台、全新设计,吸引了广大消费者。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已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但是,依然需要认清现实,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把握机遇实现“变道超车”,尚需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持续推动技术升级,大力促进融合发展,倾力提升用户体验,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品牌,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要“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新能源汽车产量破300万辆 专家视点 产业规模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 300万辆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突破 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销量也接近300万辆,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新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从全球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大变革、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从中国到欧美,近年来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重点支持和发展。从国内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技术性能、产品质量、消费认知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驾乘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比燃油车好,从而使很多燃油车消费者主动购买新能源汽车,也使1~11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到12.7%,市场份额超过10%,这都是建立在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基础之上达成的。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能源结构变革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取得新突破,也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调整。这种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已经占据市场份额的优势,蔚来、小鹏、上汽通用五菱等都是表现较为突出的自主品牌,而且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和水平整体有了提升,发展速度更快。 另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量持续提升,从2017年销售75万辆发展到如今超过300万辆(1~11月),规模显著增长,处于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整个电力、交通运输系统能源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由新能源汽车数量增加产生的电力需求,将推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越来越多,这对于能源结构调整变革有积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瑞 新能源汽车新品牌令人振奋 产量突破300万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出的一大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力,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发展经验,也经历了曲折。 一方面,如今的成绩,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由政策驱动转变为市场驱动,所以,新能源汽车补贴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路上,也有博郡、赛麟、拜腾等造车新势力“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很多思考和教训。但是,应该看到,如今国内涌现出一批快速成长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也在推出新能源汽车新品牌,这是令人振奋的局面。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因此,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对整个产业发展至为关键。一是要贯彻落实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加速推动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二是要加强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像假期高速路充电站排队的行业“痛点”;三是要加速动力电池等技术进步,解决新能源汽车的一系列相关焦虑。 政策推动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 中央地方合力护航产业发展 这个消息令人欣喜但并不意外。全球范围内,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变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各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一是在新能源汽车规划方面,我国立足以国内大市场为主,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专项政策,如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同时地方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体系与合力。 二是以政策之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自主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国策,扩大市场准入,对中外新能源汽车企业一视同仁,打造依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近年来,特斯拉等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同样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 政策支持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导航地图” 由产量数据可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有周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政策在4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不同阶段划分的界线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其中,萌芽期的渗透率为2%左右,相当于2009年到2017年之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期,彼时的政策支持是“拐棍”,补贴事实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起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当今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于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仍然给予丰厚的补贴。 成长期中,渗透率为2%~5%为成长期的早期阶段,渗透率为5%~16%为成长期的后期阶段。今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2.7%,其中11月为20.8%,进入成熟期。与萌芽期不同的是,在成长期和成熟期,政策支持更像是“导航地图”,指引、导向作用更为明显。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俞荣锦 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客观而言,没有配套的政策扶持,就没有今天的300万辆。客观来看,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市场尚未培育等不利条件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换道超车”,迅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令全球业界刮目相看,就连一向较为保守的韩国媒体也称电动汽车市场是“行走的日本、跑步的韩国与飞翔的中国”;二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基本是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化覆盖产业、整车、“三电”、智能化、网联化、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多个方面;三是政策本身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起与时俱进,从当初的“政策+补贴”驱动,逐步进入如今“技术+市场”驱动阶段。 此外,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下半场”,相互赶超、市场博弈将更加激烈。对此,工信部结合实际提出新的对策,针对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多及小而散的状况,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这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 技术创新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邓志东 电动化成就为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从300万辆这一重要节点来看,我国汽车市场的电动化发展已逐渐成熟,而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正处于方兴未艾、持续迭代进化之中,智能汽车网联化、共享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日益凸显。而且,智能汽车的智能属性将越来越突出,高科技含量将越来越高,对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依赖更强。而新能源汽车是智能网联技术运用的最佳载体,自带的电池将为车载智能化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这是燃油车难以实现的。 总之,新能源汽车“新四化”演进,为新能源汽车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筑基。因此,应该紧抓机遇,推动行业早日进入真正的智能汽车新时代。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产品动态
车城圈
买车、用车、养车等有关车交流的小圈子,期待您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