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领先,渗透率超5%(附大量汽车 ...

电动车观察(稿源) 2022-5-10 10:13 No.1743


2019年中国市场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燃料电池电动车总量达到633.6万辆,销量全球领先,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0%,仅落后10.4%的瑞典与7.6%的荷兰,远高于接受调研国家的平均渗透率2.9%。


消费潜力:对纯电动汽车接受度高,续航里程和充电便捷度为关键购买要素。65%的中国受访者愿意在下一次新车购置时选择纯电动汽车,仅次于印度的75%,处于领先地位。


在不愿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原因调查中,价格过高、基建不足与续航里程焦虑为三大主要原因。由于补贴等政策加持,在接受调研国家中,中国消费者对价格顾虑较低;但在1,045个中国消费者样本中,有高达73%的消费者表示对于基建配套缺乏感到担忧,53%的消费者存在“里程焦虑”,这一比例高于大部分受访国家。这说明,在消费者对纯电动车型产品的了解和接受度逐渐加深后,其对产品使用便捷度和性能的更高要求也成为了中国市场的一大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攀升,在供需两端的推动下,近年来中国充电桩覆盖越发广泛,近三年保持快速增长,中国在充电桩密度排名中仅次于荷兰与迪拜,位列第三,未来仍有进一步追赶领先者的空间,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充电续航的需求。


综合来看,对比海外市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销售体量更大,影响举足轻重,配套也正逐步完善;考虑到消费者较高的接受度、供给端追赶领先者的空间,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仍将保持较大的增长潜力。


市场增长展望:从补贴刺激转向积分政策+需求升级双驱动


从2015年到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由消费端政策驱动,购车补贴、持续免征购置税等优惠政策刺激消费者购车,但由于产品性能欠佳,难以满足用户实际的体验和需求,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更多来自B端出行运营企业、个人牌照获取需求和低价驱动。


未来政策仍将是推动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将从直接补贴向供给端管理转变,双积分政策的落地与深入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将形成“双轮驱动”,推动主机厂优化供给,布局电动汽车产品,增加新能源相关技术的投入,提高产品性能。


在政策、需求和供给的多维度影响下,未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2018年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以26.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提升,其中纯电动车型和插电混动车型增长率分别为23.9%和33.0%。预计到2022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13.7%,年销量达到约343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达到20.8%,年销量约548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仍将占据主导,销量占比将达64%。


(后台私信“新能源”,可获得新能源大礼包,含大量汽车芯片资料)


政策驱动:双积分管理持续推动行业发展


新能源政策演进:双积分管理重要性凸显


截止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历经从2013年开始的粗放式补贴刺激、2016年开始的精细化管控、2017年补贴退坡及到2019年双积分调整的四个阶段演变过程。在战术层面,产业政策通过不断的动态调整来保证行业协调发展并控制相关风险。预计2020年后,新能源产品技术的成熟与消费者需求的理性化与扩大,有望真正实现与政策间的驱动接力。


具体来看,2013年到2015年,作为产业发展元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等鼓励性政策,大力扶植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大方针落定。在这个阶段,补贴方式相对激进且粗放,仅关注续航里程的情况下单车可获得高达10万元以上的补贴,虽然有力推动了供给端的飞速发展,但短期即出现产能过剩、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2016年到2017年,新能源产业政策细节逐步完善,管控更为细致化,政策日趋明朗。CAFC2和碳积分制度的出台与初步融合对单车能量密度、能耗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层面补贴逐步退坡,奖惩措施逐步明晰,首次提出“1+7”详细技术路线与目标,覆盖产业、消费需求、产品等多维度。但与此同时,新能源相关核心技术仍未攻克,新能源技术相关目标仍缺乏可实现性。


2017年到2019年,双积分政策尘埃落定,CAFC与NEV积分双重管控,引导产业进步,中国三电技术均向全球领先水平看齐。但随着国补退坡50%,多地取消地补后,补贴政策的正向刺激力度大幅削弱,同时由于配套设施缺口仍较大,终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与接受度仍待进一步提高。


2019年起,国家调整双积分政策,在NEV权重占比更加理性、获取积分难度扩大的同时,对产品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产品在续航里程、电耗系数上综合发展,真正从供给端深化改革,引导行业健康、均衡发展,以实现未来产品与需求真正从政策接手,驱动行业发展的目标。


积分细则变化:管理加严推动供给升级


随着节能减排规划进入第六阶段,国家在2019年7月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进行了修正案更新,对未来新能源积分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严苛的政策意味着企业需要生产更多、更好的新能源产品,以应对积分要求。


具体来看,2021年后,单台纯电动车型的积分上限将从5分下降至3.4分,同时计算公式也发生改变。为在上限内获取同样的分数,车辆不仅需要有更好的续航里程表现,还需在电耗表现上达标,避免企业盲目追求扩大电池体积而忽视真正的能耗效率。综合来看,在单一车辆的积分获取上,政府通过双积分政策同时推动企业供给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同时,新版修正案也对未来的新能源积分目标比例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企业乘用车产量的10%上升至2023年的18%,预计2024年和2025年仍会稳步提升。


综上,双积分细则的改革调整将从总体上推动主机厂生产更多性能更好的新能源汽车,在数量与质量上同时提升;同时,政策引入了积分结转的条例,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为未来市场调节留下了空间。


放眼未来,为推动新能源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政府或继续提高2024年到2025年的政策要求,例如新能源积分比例、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单车积分上限和计算公式、电耗系数要求等,以实际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和节能减排。企业则应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品竞争力,加快从燃油车向新能源的转型。


新能源积分市场:供需平衡引导技术投资


在双积分政策管理下,企业除了通过技术投入节能减排、生产新能源汽车获取积分外,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买卖积分,以满足合规要求。只有当新能源积分价格与获取每分所需要的技术投入成本相差不大时,企业才更可能综合考虑未来的长远发展和产品布局,从而选择技术投入,而非采用积分交易为主要合规手段。


当下积分价格的确与每分合规成本偏离较大,2019年的交易竞价显示最终几周的积分价格甚至不足每分100元。这主要由于2016年到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发展速度高于政策预期,同时积分政策管理又较为宽松,导致积分市场供需比例失衡,正积分供给是负积分需求的近4倍。


政府出台双积分政策的本质诉求是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新能源渗透率的实际提升,势必不会让积分市场长期供需失衡,企业均转向积分交易而不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最新的征求意见稿修正案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政府正在有意提高新能源汽车积分获取的难度,从2019年开始核算新能源积分目标值,同时CAFC积分的油耗目标值也不断下降,积分市场势必趋向均衡。预计积分市场供需比将在2019年到2020年回落至2以下;2021年至2022年,由于第六阶段新计算标准的快速加严,积分市场整体供需趋向于平和;2023年后,随着企业新能源布局的逐步落地,积分政策的稳步加紧,供需比将略有缓和,预计稳定在1.5以下。


在这一供需比例发展趋势下,每分交易价格与每分技术成本之间的差距势必逐渐缩小,随着对政策和市场发展的解读逐步达成共识,企业将更可能考虑扩大技术投入以应对积分管理。


为应对日趋增加的平均单个积分的合规成本,在具体技术路线选择上,纯电动汽车获取积分的效率是最高的,插电混动车型也具有较好的效率表现。


按照最新规定,生产一辆纯电动汽车最高能获取3.4个新能源积分,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最高能获取1.6个新能源积分;与此同时,纯电动汽车作为零油耗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低油耗车型计入CAFC油耗积分实际值的计算中,还有分母车辆数核算优惠,同时提升了新能源正积分、CAFC正积分的赚取效率,单分获取的成本经济性更高。


反观其他技术,无论是发动机、变速箱、整车设计优化或混动技术,其降低油耗带来的积分效果都不及纯电动汽车技术。因此,企业为合规而进行的技术投资,会很大程度推动纯电动汽车的生产,拉动纯电动汽车销量提升。


总结而言,随着新能源双积分政策的改革深化,新能源积分市场供需将会趋向均衡,积分价格趋近于技术投入成本,未来企业有更大的动力投入高性能的纯电动汽车生产,这也更有利于企业自身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期发展。


需求驱动:需求逐渐成熟并已形成分化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近年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真实需求逐步显现,对于产品性能的要求也从简单的长里程、易充电开始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在消费者需求扩大的同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更加成熟,选择逐渐趋于理性,不同线级城市的消费者也呈现出购买意愿的差别。


新能源需求整体扩大升级。


首先,新能源汽车需求扩大的关键驱动因素将加速改善和凸显。


过去,纯电动汽车的销售需求主要来自于企业客户,即以网约车、分时租赁出行服务运营商为主,仅有约11%的销量来自对纯电动汽车性能与体验的真实需求。而未来潜在真实用户需求爆发背后的核心驱动在于电动产品经济性和独特个性化体验的优势逐渐凸显,同时充电设施的广布将消除用车顾虑。


成本端分析来看,纯电动汽车购置成本较高,但在使用成本方面优势则较明显:充电成本远低于日益上涨的油价,且由于纯电动汽车不存在燃油动力总成,免去了传统燃油车的日常维保需求,养车成本下降。


未来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新能源车型的总购买和使用成本存在进一步下降空间,例如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将使得一次性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2025年起,当动力电池价格低于0.8元/wh后,纯电动汽车的总体购买和使用成本将低于燃油车。


体验端趋势来看,纯电动汽车更能满足未来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主要体现在个性化、体验化和智能化三大趋势的匹配上。


个性化方面,电动汽车设计自由度更高,且作为新鲜事物自带话题属性,比如无格栅、排气管等传统部件,部分外观细节设计更加出挑。


体验化方面,电动汽车空间大、加速快、舒适安静,综合体验大幅提升。相比传统动力系统,更紧凑的电驱动以及平铺电池设计,带来更长轴距与更大更灵活的车内乘坐与储物空间。而且电机噪音与振动均大幅减低,有效优化整车噪音水平,增加驾乘舒适性。


智能化方面,纯电车型的优势在于电气化平台带来的领先电子架构/核心系统线控执行结构与智能功能先天匹配,无需大幅改动即可搭载上车,主机厂可实现成本和风险双控制。


配套设施的完善来看,充电基础设施未来将不断铺开,包括在二、三线城市的逐步渗透。预计到2030年中国充电桩将达到4,970万个,超过届时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能够提供足够的充电支持,其中高功率直流桩占比达到30%,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充电的便利性。长期来看,充电桩的发展主要由二、三线城市所驱动。


其次,新能源汽车消费认知也将趋于现实和理性。不同城市类型的消费者对于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持有不同态度,主要源于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预期和政策因素的不同:


低层级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较少,缺乏市场教育,导致了这部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有着不够切合实际的期待。


高层级城市的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知更为成熟,也对购买纯电动汽车做了更充分的准备,但是基于与领先企业如特斯拉的对标,这类消费者对产品参数和服务的要求都更为严格。


总结而言,不同层级城市的电动汽车消费观差别明显,但三线及以上城市已经趋于理性,对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较强,需求驱动因素更为充分;其消费认知的成熟也意味着其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有更综合、更全面的考虑,需求进一步升级。


分维度需求偏好升级。


从细分维度观察,中国新能源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升级主要集中于产品、服务、品牌营销与个性化配置这四大方面。消费者更加趋于理性地看待价格与性能之间的平衡、产品与服务之间的平衡,同时对于车辆品牌与个性化配置的高阶需求也逐步显现。


在产品方面,续航里程、充电时间与价格是三个核心考量因素。


目前纯电动汽车市场主要存在时间敏感型、理性实用型与价格敏感型三类消费者。时间敏感型消费者最在乎时间而最不在乎价格,对于充电时间有着最高的要求,他们最了解纯电动车型,对于续航里程有较为理性的心理预期,且愿意为快充等增值服务支付高溢价;理性实用性消费者对于纯电动汽车有所了解,在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倾向选择最可接受的充电时间和最长的续航里程组合,且愿意为效率付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则对价格最为在意,对续航里程心理预期值最高,对充电时间敏感度不高,在最低续航里程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坚持选择“性价比”最高的组合方案。


未来,随着三类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预期愈加趋向理性,这也要求主机厂需要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等关键指标上均衡高质发展,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在服务方面,差异化服务需求的满足与消费者权益保障是核心关键。


基于罗兰贝格2019年消费者调研结果,42%的纯电动汽车车主选择服务作为前三位考量因素之一,而燃油车主的此项比例仅为23%。由此可见,电动汽车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售前/售后服务关注度日益提升。再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对服务的价值感知区别明显。高端消费者更注重尊享服务与便捷高效的使用场景,对成本不敏感;中端消费者关注先进的功能与更实用的硬件;而成本敏感型客户则仅需满足最基本使用要求的标配即可。


此外,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目前在纯电动汽车购买过程中的主要痛点是访店奔波、试驾不深入和议价过程费时费力,消耗在到店信息收集与议价上的时间分别占30%,整体服务体验仍有待提升。


由于要比较不同品牌,消费者需多处跑店且部分店面地处偏僻,实车体验则因为试驾时长过短而普遍不深,而在议价上则要经历不必要的线下比价、讨价还价甚至捆绑销售,成为消费者最主要的痛点之一。


目前,部分车企已在经销体系中推出负责为客户提供透明信息、良好购买体验的首席权益官,以全力保护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权益与体验。


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理性和感性诉求与品牌价值是消费者的主要需求。


基于消费者座谈的定性反馈结果分析,纯电动汽车消费者更看重值得信赖、活力、高端、酷和个性这五个品牌价值。“值得信赖”和“活力”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品牌核心价值点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主机厂在营销上应利用这两个价值点从感性上建立品牌的差异化;此外,灵活结合“酷”、“高端”、“个性”,进行核心价值延伸,通过引人注目的外观和高科技配置与可对标豪华品牌的定制化服务为消费者带来切实的理性感知。


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预期未来将更现代化,并且综合了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价值诉求,对主机厂提出了更高的品牌营销要求。


在品牌营销执行阶段,主机厂应以品牌核心价值和定位为中心打造传播方案,基于品牌价值核心驱动要素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品牌价值主要由产品与技术、渠道、服务、营销等四大因素所驱动,各品牌价值点在驱动因素中的传播表征应各有侧重。以消费者座谈会定性反馈的五大品牌价值点为例,“值得信赖”的重点驱动因素是产品与技术、服务、渠道,企业应通过高质量产品,务实周到的服务和透明的价格支撑该品牌价值,“活力”的重点驱动要素是产品与技术、营销,企业应通过动感外观设计、持续技术创新和赛事营销等方式支撑该品牌价值。


总结而言,产品和技术实力是支撑所有品牌价值最重要的驱动力。其中,前沿科技和核心部件的技术领先程度可以部分打消消费者由于对纯电动汽车认知度低导致的不信任感。


在个性化配置方面,消费者对软硬件和服务配置提出全新的要求。


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个性化需求分为硬件、软件与服务三大方面,其中既包括对颜色、扰流板之列的内外饰硬件要求定制化,亦包括基于位置的精准信息/服务推送、充换电定制包等软件服务有明确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个性化配置的需求呈现三大趋势:车辆实用性与便捷性、精准个性化和注重车辆残值。


首先,消费者对于实用/便捷功能的个性化需求最为强烈。尽管感官个性化功能非常吸引眼球,但事实上消费者需要的是可以高频使用,并能真正为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实用功能。实用性而非感官吸引是消费者对个性化最重要的需求。


其次,新能源汽车驾驶者希望车联网能够个性化地与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功能相结合,并期待精准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反感过多广告。当前的广告推送成为消费者不愿意使用车联网的一大因素,个性化信息推送不应成为恼人的广告,而应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兴趣偏好。消费者对于个性化付费的价格敏感度较低,只愿意为自己喜欢的内容付费。


但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消费者依然注重车辆残值。在硬件方面,由于小众版本带来的非标准化估价和对某些特定外形/功能的较低接受度,导致个性化对于车辆残值可能有负面影响。相反,在软件方面,随着账号改变,软件个性化的设置可以随之改变或消除,因而对二手车残值的影响极低。主机厂与科技公司应考虑通过更多软件内容个性化的提供来消除消费者对于残值的担忧。


供给端在双驱动下的积极应对策略


在政策加紧与需求升级的双重压力下,供给端主机厂开始逐步启动技术路线与产品供应两方面的优化,响应政策与市场,推动中国新能源市场产销向前发展。


技术路线各有侧重


主机厂电气化技术投资坚决,但技术路线存在差异。针对双积分政策,领先主机厂纷纷决定扩大新能源投资,将生产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合规路径,利用核算优惠拉低企业平均油耗,传统节能方面将适当控制资源投入。针对新能源汽车,大部分主机厂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规划普遍在15%-30%之间,而对于传统车型,只在热销车型上做一定技术储备,不考虑大规模量产。


从具体技术路线来看,德系、日系、美系、自主品牌之间有着一定区别,主要存在于电气化的技术路线。德系、美系以发展纯电动车与48V混动车为主,日系则首推氢能汽车,同时也重视纯电与插电混动的研发,而中国则以纯电动车与48V混动车型为主要发展方向。不同技术路径选择的背后考量因素包括主机厂自身的技术积累以及未来产品规划等多方面因素。


产品布局快速提升


在主机厂的新能源车型布局与供应方面,中国在过去两年占比快速提升,2019年占比达到19%,位居接受调研国家第二位,体现了中国主机厂对于电动汽车发展的决心与重视程度。


在罗兰贝格第六期《汽车行业颠覆性数据探测》调研的17个国家2019年上半年纯电动车型销量排名中,位列前十的车型中国内自主品牌生产车型占据7个席位。尽管与排名第一的特斯拉在单车销量上仍有差距,但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展现出一定的行业竞争力,领先企业包括北汽、上汽、比亚迪、广汽、吉利等,在发展战略与产品实力上各有千秋。上汽集团旗下荣威品牌采取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双轮驱动战略,并与阿里、宁德时代等领先供应


商(参数|图片)积极合作,推进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研发,融合互联网


元(参数|图片)素向国内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发展;广汽集团则成立独立的新能源子品牌,重点发力纯电动车型,基于全新平台打造长续航、优体验的智能化纯电动产品。


尤其在智能网联与三电等核心技术方面,中国自主品牌主机厂联合国内供应商逐步打造出差异化的产品竞争力,如广汽GE350,搭载自主研发的“祺云概念”智联系统,并与腾讯合作Al in Car车机系统;荣威


Marvel X(参数|图片),搭载AR Driving/斑马OS与自主泊车等功能,提供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相关卖点。


随着政府对本土品牌利好政策的削减与双积分政策的实行,预计未来合资品牌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迎头赶上,投入更多车型。在经过多年打磨与筹备后,合资主机厂逐步发展出较为成熟的产品线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未来一到两年间将上市多款新能源汽车产品,例如大众将于2020年底推出全新纯电动车型大众ID.初见,雪佛兰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推出全新车型


畅巡(参数|图片),起亚将于2020年第一季度推出纯电动版


K3(参数|图片),丰田也将于明年内推出纯电动版CH-R等。


(后台私信“新能源”,可获得新能源大礼包,含大量汽车芯片资料)


资料来源:《顺应变革大势,拥抱创新机遇—颠覆趋势下的全球与中国汽车行业展望》



本文来源【芯片超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