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温 莎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赵昊然 焦虑、焦虑,还是焦虑。 自从3月28日,应宜伦每天都在数着日子。如果没有疫情,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哪个城市,大概率是南京和厦门,那里有博泰的生产基地;也可能是武汉或者北京,拜访合作伙伴,他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又或者是机场休息室,连续多年每年超过200趟的飞行,令他已经成为某航空的VVVIP客户。 但过去的35天时间里,他只能呆在家中,手机微信轰炸的信息和电视上的新闻几乎没有好消息。 又有一名员工核酸检测显示阳性,这是博泰400位员工中的第4个,其中一名员工的家中5阳1阴;与业务相关的U盾被封在公司大楼,这意味着无法按时发放工资;用于登录税务系统开票的电脑同样被封在公司中,开不出发票就无法回款…… 外面的世界,俄乌冲突背后是大国博弈,国际形势暗流涌动;A股市场一跌再跌,上证指数终于在4月25日破防3000点大关;缺芯停产之下,预计中国汽车市场4月跌幅超过4成;上海每天阳性患者人数仍在增加,这波疫情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4月30日,股神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金句频出,92岁高龄的老人在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后顿悟人生:对抗通胀时,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疫情下的上海,上千万人加入健身大军,刘畊宏女孩横空出世,一个月的时间,曾经的“过气艺人”抖音粉丝量突破5000万。 同样的,对于一家企业的创始人而言,对抗焦虑最好的方式不是躺平,而是动起来。 作为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应宜伦每天都在开会,从早上7点睁眼到傍晚9点客户下班,长则两个小时,短的半个小时,没有了通勤时间,砍掉了应酬的需求,他还是让自己一如既往地繁忙,甚至工作节奏变得更快了,多出来的时间全部变成会议。 “就是车轮战,我有时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应宜伦感慨道。如果将疫情中的生活形容为一场战斗,那么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用他话说,他是在带领团队进行“自救”。充满危机意识,无时无刻让自己处于战斗状态,这是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迈出家门后,看着已经升到头顶的太阳和盛开的鲜花,人们感慨着被疫情偷走的春天,但对于应宜伦和他领导的博泰而言,时间从来不会被虚度。 三年过三关,博泰像囤菜一样囤货 2022年,新冠纪元三年。 “现在是存量市场,是你死我活的市场。”2020年5月,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博士曾在上海解封后的第一时间内到访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博泰总部,当时第一波武汉疫情刚刚过去,应宜伦心情很好,却难掩焦虑,“我们觉得公司首先要在寒冬下活下来,疫情和经济情况,包括国家未来的变化是很难预料的。” 三年后再次复盘,应宜伦说,做决策时应该基于最坏的情况。不能仅仅依靠外来的信息做决策,否则最终会把企业给毁掉。 看见别人没有看见的风险,预见别人没有预见的机会,创始人的价值之一正在于此。三年前,博泰便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应宜伦任委员会主任,下设6个组织,分别是:芯片保供小组,客户认可小组,长线物料跟踪小组,物流应急小组,生产基地小组,驻外机动小组。 三年时间,疫情常态化,博泰在应宜伦的带领下迈过了武汉疫情,芯片荒和疫情零发阶段三道坎。 “过去一年时间,没有一个客户是因为是博泰的原因而停产……我们非常幸运,至今为止芯片没有缺货,这也是在考验公司的体系能力,建立了客户信用,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业务机会。” 博泰车联网执行副总裁张毅自豪地说。 疫情期间生产线出货任务完成,保证交付 ▼ 尝到了囤货的甜头后,博泰不久前再次拨款5000万元,抢先购入了一批判断为高风险地区的物料。“这就和家庭囤菜是一个道理,未雨绸缪才不至于措手不及。”应宜伦说。 危机时刻考验的是领导人的预见性和决策能力,同样也检验着企业文化。 一家中出现5例阳性的员工被封在楼里,博泰紧急将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方,包括药品送到了他们的小区;其他被封控在家、生活困难的员工也收到了公司的爱心礼包;厂区封闭期间,博泰为员工准备了宿舍与床品,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博泰展现出了有人情味的温暖一面。 博泰厂区封闭,保障员工封控期间生活品质 ▼ 成立13 年时间,博泰的工资从未停发过,即使在很困难的时候也未曾有过。应宜伦不同意财务晚发两周薪资的方案,最终通过大楼留守保安以及公司供应链工作人员的合作,博泰将 U 盘从办公室保险箱拿出来想办法送到了财务的小区,保证4月8日准时发放工资,13 年没有破戒。 开发票的问题也借助远程桌面预装的软件,通过系统的方式解决掉了。博泰和客户合作伙伴不久前更改了付款方式,签署入库结算合同,依据流水线下来的车结算。“这样就保证了我们只要货能送到车厂,我们能拿到相关费用——这对科创企业而言,占用的资金量不会特别大。”应宜伦解释道。 企业内部也在疫情期间完成了统一思想,团队自上而下,由高管带头减薪。另外公司暂缓招聘计划,压缩编制,提升现有团队日常效率。 “总体原则是这支队伍要留着,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冬天很快就要过去,更重要的是,春天到来的时候,公司要活下来。”应宜伦说。 自建车队,博泰扛起4倍物流成本 “我们要确保为客户,为员工,为社会该做的事情都做到。”应宜伦说。 在疫情期间扛起企业的责任,但博泰也在遭遇挑战。整个4月,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上海按下了暂停键,供应链成为最大的难题。随着疫情的反复,博泰已经形成了疫情应对机制,但就算能够预见到困难,总部的封控还是令博泰难上加难。 作为汽车行业的Tier 1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博泰拥有近百家上下游合作伙伴,屏幕、各类元器件、连接器、模具、塑胶件等零部件分布在国内不同城市和地区,物流是将之串联起来的关键一环。 供应链物料多次消杀 ▼ “如何将博泰上千个上游零部件运到我们的工厂进行组装,这是物流的第一个难点;第二个难点,如何把完整的设备运到车企去组装;第三个难点,如何运完以后能结算成资金。”应宜伦认识到,每一关都很难。 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总有人在出局。一些供应商没有熬过这个春天,有些供应商连老板都找不到了,有些供应商是还在最后一搏,但他们能再撑一个月还是两个月就不得而知了。 “整个供应链面临某种层面的颠覆式,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境。这个困境远远要大于当年武汉的疫情。”应宜伦说,“我们现在只能看谁坚持到最后,我们尽全力去做,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不确定性还是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为了对抗不确定性,博泰拿出了兜底方案,比如自己建车队,两支物流车队都是博泰自己的车,自己的司机,在上海、南京、厦门、武汉和成都等区域内进行短程接驳和专车运送。此外,博泰与全国性的大物流公司加强合作,确保原材料及时到货,生产不断档。 博泰自建物流车队,坚守保供使命必达 ▼ 在博泰看来,组建车队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公司自身的供货问题,实质上会在更多的维度上帮助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而帮助到相关企业疏通整个行业中的产业链问题。 疫情之下社会需要英雄,但克服重重困难困难保证正常供应和运转,博泰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高昂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自己消化。“物流成本大概增加了300%-400%,原来是一车货一天到,现在可能要分成六车货、六个司机4-6天到。”应宜伦说。 人力、物力和物流成本全部都在增长,原本只需1天的物流时间,如今变成了4、5天。相当于原来一个人跑400米,现在变成4个人接力赛,每人各跑100米,甚至更多。 对于供应商而言,物流并不属于他们的工作,但“为了确保工厂不停产,我们只能这么干”。应宜伦说,博泰内部已经启动了战时管理体系,“现在就是特殊状态,根本不是正常状态”,他们甚至做好了极限状态下坚持数月的准备。 “我们没有怨言,任何一个企业首先经营的就是风险。”应宜伦说,但他每一天都在期待上海疫情能够早日缓解。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一个人和一家企业的力量是渺小的,应宜伦呼吁政府在后期能够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创新企业、民营企业一定的扶持。 逆势扩张,新的企业经营逻辑呼之欲出 不疯魔不成活。 熟悉应宜伦的人都知道,他的语速非常快,语气极富感染力,如果再加上天马行空的内容,往往将听的人带入他的世界。让别人相信之前,首先要让自己相信,2009年进入汽车行业,应宜伦对智能汽车有着狂热的爱好和笃定。 “我们希望智能汽车能引发一场中国产业的革命,而不仅仅是卖出了几辆车。”2015年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应宜伦就指出,“未来五年内,中国汽车产业引领欧洲、美洲,后者来复制中国。” 当初的美好期待正在变成现实,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智能电动化转型的先锋阵地,乘着行业变革的东风,博泰车联网的客户覆盖豪华、合资、自主等近30个汽车品牌,企业的三条智能车载终端产品生产线年产能达到100万套。 尽管第一季度受到了疫情影响,产值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应宜伦无比坚定智能网联业务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他计划在6月引进第四条生产线,引进之后会达到120万套一年的生产量。然后预计是在2023年年底的时候,会有8条的生产线。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正如应宜伦所相信的,疫情终会过去,但这段日子也会为每个人留下些什么。 4月11日,上海浦西某小区内一位业主孙先生,主动拿出了12瓶可乐,放在楼栋大堂共享给邻居。随后12瓶可乐开启了一场“以物换物”的奇妙之旅。疫情中的暖心一幕,就发生在应宜伦生活的小区。 近在咫尺的邻里,成为了春日里一抹最暖的光。趁着居家隔离的机会,他也享受了久违天伦之乐,和家里人一起下棋、电视、聊天,“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增值”,应宜伦有时间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有了思考的时间。 应宜伦终于有时间抬头看看天空,陪陪家人 ▼ 但当下,疫情仍处在巨大不确定性当中,没有人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结束后我们将会迎来一个怎样的世界。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一个激情而浩荡的时代似乎离我们远去,身在其中者到底要如何应对。 “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会越来越大。你如何跳出过去你人生几十年的维度,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或者说站在一个挑战巨大的维度上重新思考家庭、企业发展、产业进程,这是新的考题。疫情在家的这段时间,给了我很多深夜思考的机会。” 应宜伦说,自己仍然没有思考通透,因为他意识到一个企业家所面对的问题是有限的,有边界的,而一家正在飞速发展壮大的企业所面对的问题是无边界且无序的,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和思考问题的逻辑无法给出解题思路。 “我需要重新去思考一个新的企业经营逻辑,这种逻辑只有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才可以不断坚定。”他说。5月,上海开始进入动态清零阶段,眼下的这道坎又要迈过去了,应宜伦很快将恢复空中飞人的生活,带着全新的思考迎接新的挑战。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本文来源【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