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都快结束了,我们还来分享8月的数据和分析,不浪费大家时间吗? 其实我们执着等待行业最晚出来的数据——新能源汽车上险数。我们认为它更为准确反映新能源车企真实销量的数据,而且它更为丰富,能提供更为深入的研究视角。 另外,我们也等到更为完整的出厂合格证数据,以求动力电池数据精准。 还有,我们也提供最新政策分析。 当然,主要是我们拖延症发作了。 下面分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观察》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观察家》月度版的精华内容。让大家来判断,值不值得一读。 大家比较关注各车企销量排行,如果按各车企自报的销量数,不少车企表现不错。但如果看更为真实的上险数,我们看,8月同样是特斯拉、上通五和比亚迪三强鼎立,但排序仍然是特斯拉居首。上通五和比亚迪在终端交付上,还没有超越特斯拉。 另外,有些车企销量和上险数长期背离。比如,近期获得100亿投资的威马汽车,公布的今年销量已经是11779辆,但从上险数看,只有8500辆。威马历史总销量超过3万,但从上险数看,只有2万多。另外,上了险(即交强险),也未必真卖了。 对于上通五的 宏光(参数|图片)MINI EV的热卖,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但它卖到哪里去了? 上险数的地域分布,可以做一定参考(有异地上险现象,尤其是为了获得当地支持的时候)。我们看本土柳州销量最大,另外青岛其次,因为该车型也在当地生产,而且青岛政府给了非常可观的单车补贴。此外,我们看到河南的洛阳、商丘,山东的济宁、菏泽、临沂都是排名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天津、武汉、杭州、上海这些一线城市也有不少——宏光MINI EV在一线城市的青年当中,吸引力很大。如果考虑柳州、青岛的上险车辆,最终其实被卖到了其他地方的话。可能宏光MINI EV更多卖给了中大城市年轻人,而不是低速车企的消费者。 很多人认为,电动汽车的私人消费很难打开市场,因此重视TO B销售。这个观点正确的一面是:私人消费规模小;但错误的一面是,私人消费非常坚实,而且基本上一直都在上涨。 从私人纯电动上险数大家可以看出,比起大盘在7月份才恢复同比正增长,私人消费早就回暖了。注意:上半年全国还处在疫情当中! 私人消费特征很明显,两头大,中间小。而且,中间要么在限购城市,要么实际是跑运营,只是挂在私人名下。 相比私人消费,运营市场回暖更晚。其结果是,私人消费的占比更大了(当然,扣除私人买车用来跑运营的,真实占比还是没有现在那么大的)。 我们再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观察(8月版)》的部分精华内容: 动力电池企业得押宝押对车企,同时能够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现在五菱、广汽纯电销售不错,带动孚能、中航冲到二线,让国轩地位稳固。不过,要取得像宁德时代那样的地位,动力电池企业得让自己成为几乎所有车企的选择——咦,这不是比亚迪刀片电池说自己有多受欢迎的措辞嘛。 会对宁德时代形成更大冲击的,是外资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拿下特斯拉之后,就是行业前三。如果其他爆款车型也用外资,那么宁德时代的份额就很难保持半壁江山。 现在看SKI和北汽结盟,LG化学和吉利结盟(尽管似乎没了后文),松下是丰田一伙的……我们每期观察都分析外资企业配套情况,因为主要变数在此。 磷酸铁锂起势,不仅仅是在商用车领域,在乘用车领域也大幅增长,但相对三元,只有它十分之一的份额,要撼动三元在乘用车领域的霸主地位,是极难的。 很多外资、合资车企偏爱软包,软包必然从原来的极低的市场份额升起,上限是多少?我预估三分之一是能达到的。 我们的动力电池观察每期也会分析一个车企的供应商,以及一个电芯厂商的客户。8月份的有意思,李书福父子布局的衡远新能源,只是他们在这个领域的一个部分。吉利控股说要上科创板,不知道会有多少不为外人所知的汽车业务显性化。 两份产业观察都附有政策观察。8月我们关注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 这次示范应用是燃料电池汽车企业近几年最好机会,不“上车”,可能就永远上不去了,必须抓住。 不过,申请示范的门槛高,目标大,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必须强力推动所在城市,合纵连横,远近都要交往,主要搞定两个难点:氢的来源+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企业。 燃料电池车目前的适用场景还是比较窄的——中远途中重型。在五部委的政策解读中,将燃料电池汽车定位: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有益补充。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必须和“第三方”做好沟通。get? 这个政策将如何影响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我们的主要意见是,能给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打下产业化基础,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难以在近十年撼动动力电池汽车的新能源主导地位。 本文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