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防疫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汽车产业复工复产,恢复的不只有生产,还有物流;保护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民生。 3月份以来,新冠疫情再度强势来袭,多地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断,部分地区汽车产业按下“暂停键”,生产销售停滞、供应短缺、需求疲弱,汽车行业发展和工业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4月中下旬,在经历多日停产后,以一汽、上汽为代表的吉林长春、上海两地的汽车产业相关企业相继复工复产。而彼时,在疫情防控方面,吉林已基本实现社会面清零,上海疫情虽有好转,但每日确诊病例依旧上千,无症状感染病例更是多达万例。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汽车产业为何这么等不及?” 汽车产业真的等不及了!这是由于其重要的产业地位决定的。在科学防疫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汽车产业复工复产,恢复的不只有生产,还有物流;保护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民生。 汽车产业,牵动国民经济 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产业就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多年来,汽车制造业产值、新车零售额、相关税收分别在我国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税收总额中的占比都在10%左右。 此外,汽车上下游吸纳的就业人口较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增加七个就业岗位。可以说作为在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呈现密集型的产业,汽车产业所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广泛,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汽车产业的发展牵动着整个国民经济。 疫情之下,我国汽车产业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对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我国“六稳”、“六保”的重要基石,亦是劳动就业的“稳定器”。 长春、上海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重镇,分布着一汽、上汽、特斯拉等诸多整车工厂及成千上万家汽车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以上海为例,2021年上汽集团年产量280余万辆,占全国产量的10%以上,总产值7586亿元,占上海GDP的总值为17.5%。而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量47万辆,几乎占其全球产量的一半。毫无疑问,作为扎根上海的车企,本轮疫情给上汽和特斯拉的整车产能带来了最直接的拖累。 虽然在上海封控之初,上汽集团旗下部分企业展开了阶段性的闭环生产,以保障订单交付,但随着上海疫情管控时间的延长,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则摆在了上汽集团及所有中国整车企业的面前,那就是供应链的断裂。 在上海,有100多家汽车产业链巨头设厂,加上中小微企业,上海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多达两万多家。辐射到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有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600余家,几乎覆盖了一辆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环节。 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如博世、安波福、采埃孚、舍弗勒、大陆集团、博格华纳等外资零部件巨头公司,及科博达、保隆科技、岱美股份、联合电子、均胜电子、延锋彼欧、泽景电子、蔚然动力等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几乎都在长三角地区设厂。任何一家零部件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的停工或者减产,再加上物流运输不畅、原材料供应限制等问题,所有压力都会传导到全国的相关下游企业。 4月9日,蔚来发布声明称,因疫情影响供应链,暂停整车生产;4月14日,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宣称,受多地疫情影响, 坦克300(参数|图片)车型共涉及8家供应商伙伴停工、停运,坦克300车型于4月14日起暂停生产。 4月14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微博上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5月国内所有整车厂将面临停产停工。华为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五月之后所有科技或者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是汽车产业。 疏堵保供,夯实汽车工业之基 在整体产业链受到疫情重创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对于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防疫、后勤、保障、生产、物流等方方面面,真正实施并不容易。好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自身自始至终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断链”风险。 4月11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正式上线“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帮助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及时反馈和解决实际困难问题;4月15日,工信部派出上海前方工作组,并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要求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重点行业的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其中白名单上近四成是汽车及配套企业;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印发通知,准许白名单企业在达到防疫要求后率先复工复产,并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 4月18日上午,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以汽车产业为首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并细化各项举措的具体实施,以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在生产制造方面,建立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日调度机制,发挥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作用,加强前后方协同、上下游衔接,强化部省联动,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和重点产业链运转顺畅。充分发挥前方工作组作用,区分轻重缓急,坚持先易后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扩大“白名单”范围,指导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细化工业企业疫情防控指引,按照“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组织生产,保障物流畅通。 在物流运输方面,加强通信大数据对畅通物流的精准支撑,优化通信行程卡服务,会同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完善“白名单”管理机制,向经各地级市及以上联防联控机制审核确认的相关货运司乘人员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通信行程信息服务,助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重要物资货运车辆及司乘人员顺畅通行。 在政府企业疏堵保供的同时,企业也在努力寻找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对于企业而言,在闭环生产阶段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核心员工能否走出小区首当其冲;其次,工厂内闭环生产需要解决员工的住宿、餐饮、疫情防控等问题,而牵扯到的测温、核酸检测、消毒等程序,也无一不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关关难过,关关过!在汽车“断链”危机向全国蔓延之际,四月中旬开始,一些暂时停工的汽车相关企业开始陆续恢复生产,继续发挥稳定工业增长的作用。 以上汽集团为例,在上海政府一企一策的政策支持下,4月18日,上汽集团旗下的整车零部件和物流企业全面启动压力测试。在人员保障、供应链保障、物流保障、封闭生产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领域,充分验证复工复产条件。同时上汽集团也对供应商的产能、库存和原材料等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疫情走势,制定复工复产动态规划。 促进汽车消费,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在消费端,汽车一直是消费市场的顶梁柱。不过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裁员、降薪,居民收入普遍降低,居民消费信心下降,对非必需品的需求也在下降。叠加油价上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车辆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表现低迷。 中国最新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659亿元,同比增长3.3%。汽车类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739亿元,同比降低0.3%。另有数据显示,3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3.6%,同环比分别上升8.1%和7.5%,为近三年来同期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经销商滞销情况严重,也意味着汽车消费进入了疲软期。 基于汽车行业生产缩减与需求的疲弱状况,政府在推动汽车行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也在努力拉动汽车消费。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有五大方面二十项举措,其中对于汽车消费明确指明了发展方向。 关于消费基本面,《意见》指出要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汽车等回收利用;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和现代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推动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以汽车、家电为重点,引导企业面向农村开展促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推动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以促进汽车消费。 政策层面,《意见》要求,要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鼓励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限购地区实施城区、郊区指标差异化政策,更多通过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调节汽车使用,因地制宜逐步取消汽车限购,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建立健全汽车改装行业管理机制,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落实小型非营运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措施。对皮卡车进城实施精细化管理,研究进一步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在接受业内采访时表示:“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汽车限购城市,目前取消限购不太现实,但可以通过增加50%-100%的指标来促进汽车消费,今后逐步取消购车限制,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中心城区的车流量。同时以上城市也应该提前淘汰高排放车辆,并对置换新车的消费者给予经济补贴。其他地区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的形式来促进汽车消费。” 综上所述,进入2022年,一季度我国工业运行平稳,但是并不平坦。要实现全年稳增长,汽车产业在其中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也正因此,汽车产业“断链”、消费疲软,成为汽车产业甚至是中国经济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疫情频发的现在,汽车产业在迎难而上中体现着振作的状态。正如央视评论所言,疫情点多、面广、频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汽车产业在努力让自己的产业链保持连接状态。相关的努力不只是短暂的救急,而是立足长远,构建更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只是个别企业自己在努力,而是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之间,大家在相互支撑,共度难关,共创新局。这些努力当中,有宏观政策的引导、有政府合理的帮扶、更有市场主体按照汽车产业发展规律而展开的积极作为。 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完全做到零发病才复工复产是不可能的,要谨慎平衡好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一定要往前走,社会不可能停摆。在科学防疫的前提下,汽车产业抓紧落实复工复产,将力保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速重回5%以上,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夯实基础。 疫情之下,今天不止汽车产业在攻坚克难,它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而这就是中国经济“稳增长”背后的支撑力所在。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2年5月刊“热点追踪”栏目,敬请关注。 本文来源【汽车纵横AutoReview】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