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原材料的成本压力,对于价格低、利润薄的代步车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但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又是代步车市场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3月代步车市场中新能源车占比首次突破六成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一面是必须要发展,一面是必须要可持续经营。代步车市场的新能源化会产生哪些新思路、新途径,将是对代步车市场观察的核心要点。 销量:增长见顶,新能源占比超六成 1. 3月代步车市场销量 3月代步车市场新车销量217,809辆,同比下滑4.18%,占乘用车市场14.8%的份额。无论是销量还是份额,代步车市场的容量均已见顶。粗放式增长的市场蓝海,已经转变为多元化的精耕地带。 从动力类型看,新能源车在代步车市场的占比达到创新高的64.4%。代步车市场极有可能成为首个全面电动化的细分市场,这在供需两端都已达成共识。 2. 按城市线级和价格段份额 按城市线级划分,一线城市与部分新一线城市受限购或地方新能源政策影响,对代步车的消费往往“有心无力”。以主流车消费为主的二三线城市,进入增购时代后,对代步车的需求最强。 按价格段划分,8万元以上的高价位代步车份额进一步下滑,而8万元以下由于新产品、新定义的进入,发掘了继续增长的潜在需求。 3. 按价格段车型销量 5万元以下区间中, 宏光MINIEV(参数|图片)通过产品线的不断再细分,进一步巩固了销量的增长。与此同时,QQ冰淇淋也依靠对区域市场的开拓,快速成长为细分市场的另一极。其余车型在这一市场,与前两名差距较大。 5-8万元区间中,电动车也已成为绝对主力。继 黑猫(参数|图片)停止接单后,奔奔E-Star也在成本压力下,停收走低价路线的国民版订单。而这个市场唯一的热销燃油车远景X3,预计也将逐渐被EX3、几何E等电动车迭代。 8-12万元区间中,电动车可选项较少,但燃油车均开始出现较大下滑,除产品与口碑相对独特的飞度、技术与动力降维竞争的缤越外,这个价格段的燃油代步车没有更多的声量。 12万元以上区间的代步车,同样是车市整体下行影响较大的重灾区。这个以合资品牌小型SUV为主的细分市场,已经进入到燃油车时代的尾声,车企很难再向这个市场的燃油车投入变革的资源。 事件:低价代步车被选择性放弃 欧拉停止接单黑猫、 白猫(参数|图片),长安停止接单奔奔E-Star国民版,五菱则用新车型迭代的方式,变相提升宏光MINIEV、五菱 NanoEV(参数|图片)等的价格。利润微博的低价电动车市场,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下,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对于需求量庞大且剩余订单数较多的车型而言,更多采用涨价或变相涨价的方式维持基本利润。这里可能有两层考虑,一是原本车型价格较低,即便小幅涨价,对消费预期不会产生质的影响;二是由于涨价前订单价格不受影响,因此宣布涨价后中短期内交付订单仍为原价订购消费者,平滑了销量波动,稀释了涨价的舆论影响。 但对于销量相对常规的车型而言,它们选择了暂时的“断臂求生”。如欧拉黑猫、白猫,本就产能不足,难以满足订单量,因此在成本压力下,以停止接单的方式,去规避亏损,并且以消化已有订单作为过渡。这样既可以通过计划性生产,确保生产体系的平稳,又可以视原材料供应的情况,适时进行再恢复接单,或以新品推出的方式回归市场。 而对于在此时向低价位代步车市场推新的车企,一方面既要保证整体利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采取保守生产与交付的策略,根据订单数与原材料供应的变化,适当释放产能。 无论是哪种,代步车市场的成长势必会以新能源车作为绝对动力。而在目前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的局面下,尽管单车价格略有提升,但供需两端都会对更加精致与个性的产品有迫切的渴求。单纯拼低价的时代,在2022年不会出现。 趋势:燃油车不再,电动车求变 1. 燃油代步车加速退出历史舞台 低线级城市消费档次上升,首购车型以主流车为主,中高线级城市选择代步车,基本都会优选电动车,因此8万元以下燃油代步车正在被加速边缘化。同时,每一次车市的暂停,都是对车市趋势的一次加速。本轮疫情之后,在消费市场地位尴尬、距离主流消费诉求越来越远的燃油代步车,市场份额会进一步萎缩。 燃油代步车最后的底线,是中高价位、有市场口碑或者产品力越级的精品车型,比如缤越、飞度、缤智/XR-V等车型。目前,电动车在这个细分市场的参与度偏低,消费分流仍未建立足够的优势。但即便如此,这个市场也很难再给新的燃油车机会了。 2. 代步车个性化与改装的需求激增 在以粗放式的产品投放争取到约15%的市场份额后,代步车尤其是电动代步车的下一步,将是向极致的个性化、便捷的改装进化。 这里会衍生出两个方向:一是面向占比较高的女性用户,多元化的车身色彩会构成重要的吸引力,比如马卡龙色、莫兰迪色、元气色等。二是面向需要被开拓的男性用户,官方提供的改装套件、限定联名车型等,是扩大份额的途径。 作为家庭第二辆车,也是日常使用较多的车型,消费者对代步车个性化的追求,与手机壳类似。同时,无论是限定色彩、官改套件、联名款,都是提升车型溢价与口碑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消弭成本上涨的压力与提价产生的负面舆论。 本文来源【童济仁汽车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