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题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环境效益评估方法研究 ... ...

车网联(稿源) 2022-2-2 21:26 No.1355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类绿色债券发行概况


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国际承诺。随后,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引导市场资金更多地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是推进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不论在运营阶段,还是全生命周期,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都低于传统燃油汽车。未来随着电力的清洁化发展,新能源汽车也将实现更加显著的大气污染物与碳减排效果。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绿色金融大力支持的领域之一。2016年4月21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不久,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即发行了我国第一支新能源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公司株洲基地技改扩能建设项目(拟生产C40DB电动车),以及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型汽车研发。截至2021年1月末,绿色债券市场上已发行21支新能源汽车绿色债券(见附表一),包括14支一般绿色债券和7支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合计约224.87亿元。


我国已发行的新能源汽车绿色债券,拟投资项目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研发、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材料项目、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绿色交通(采购新能源汽车)等。另外,新能源汽车租赁回款、新能源汽车贷款回款、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未来收入以及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补贴等均可以作为绿色基础资产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绿色债券的界定


根据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我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绿色债券认证标准有四个,其中国际通行的绿色债券标准为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简称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简称GBP,Green Bond Principles)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简称CBI)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简称CBS,Climate Bonds Standards),国内绿色债券标准包括央行发布的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和发改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鉴于其突出的环境效益,国内外绿色债券界定标准,都将新能源汽车项目纳入了绿色债券项目支持范畴。


国内外绿色债券认证标准均认可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应用均属于绿色项目范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还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以及配套充电、供能等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纳入绿色项目范畴。而在央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中,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的贸易活动和购置消费也被纳入绿色项目范畴。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展望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是指是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应用的行业。以纯电动汽车为例,纯电动汽车的生产涉及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及纯电动汽车整车制造及总装。纯电动汽车的应用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和维修服务等行业,公交车和出租车等城市客运行业,以及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和回收等服务行业。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本世纪初起步以来,经历了早期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到产业化发展的过程[2]。


(1) 早期技术研发阶段(2001~2005年)


2001年9月,我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重大专项最初确定了以纯电动、油电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为“三纵”,以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电动汽车研发格局。此后,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8号)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列入优先主题和前沿技术。


(2) 示范推广阶段(2006~2015年)


在此阶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推广措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09年,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工程,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用三年时间,每年发展十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2010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0]230号),确定在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提出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2015年,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交运发[2015]34号)提出,加快绿色交通建设,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落实扶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


(3) 产业化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


经过十几年的布局推广,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快速发展,2016年3月前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有十四家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新能源汽车进入全面产业化发展阶段。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从2015年的34.1万辆和33.1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136.6万辆和136.7万辆。2015至2019年,我国产销量连续五年位于世界第一,2020年位居世界第二。由于政策调整,补贴大幅退坡,2019年产销量出现了小幅下滑;产业经重整后,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度恢复增长(见图表3)。



我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4.2万辆和120.6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2.0万辆和97.2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2.0万辆和23.2万辆;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33辆和2,737辆。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2%。



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市场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以公共充电桩为例,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从2015年的5.78万台增至2020年末的80.70万台。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既能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十六、汽车-6、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四、电力-21、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二十二、城镇基础设施- 14、停车场配建电动车充电设施”均属于鼓励类。


近年来,国家积极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2015年5月19日,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中,提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新的发展规划提出,要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在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方面,国家积极调整支持方式和政策结构,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增强核心竞争力。2018年2月14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四部委共同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8]18号),提出提高技术门槛要求,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2019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8号),进一步调整优化了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的补贴标准,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号)表明,将延长补贴期限,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保有量的占比仅为1.4%,基于我国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2020年10月,国务院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将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产业发展。一是加大技术攻关,推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二是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加强国际合作。四是加大对公共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同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确认了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六大目标[3]:①汽车产业碳排放于2028年提前达峰,2035年碳排放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②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③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基本成熟,产品大规模应用。④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协同高效、安全可控的产业链。⑤建立汽车智慧出行体系,形成汽车、交通、能源、城市深度融合生态。⑥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完善,原始创新能力具备全球引领能力。在市场方面,预计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的年销售量将超过总体的50%,真正实现全面推广。


四、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为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绿色债券需经第三方评估认证。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发布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暂行)》,以规范认证行为、提高认证专业度。其中,环境效益评估是绿色债券评估认证的主要依据和关键内容之一。


新能源汽车使用清洁能源,相比化石燃料汽车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施羽等[4]使用GREET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法,并将清单分析得到的环境负荷量通过分类、特征化、标准化和加权转化进行相对比较,得出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总能耗均低于传统汽车、电动汽车CO和VOC减排效果最好、但SOX排放增加的结论。金莉娜等[5]运用GREET模型和WTW体系,对比分析汽车全生命周期内,传统内燃机汽车和三种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并对其进行货币化比较;发现纯电动汽车的全省周期能耗最小,比传统内燃机汽车减少42%;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减少,但酸雨污染物增加;成本角度分析,除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均低于传统内燃机汽车。


新世纪评级从环境效益、环境风险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评估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效益(见图表6)。


在环境效益方面,新世纪评级主要定量估算新能源汽车类项目正常运营后产生的节能、温室气体减排和污染物减排效益。以纯电动车为例,其百公里能源消耗量明显低于燃油汽车,根据其运行里程,可以估算出年节能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等,在进行计算时,统一转化为二氧化碳减排量。燃油汽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在运行阶段的尾气排放,主要排放因子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等;纯电动汽车的污染主要在于发电阶段的污染排放,排放因子是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二者的污染因子有较大的差异性,纯电动车在颗粒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明显的减排效益,但在酸雨污染物(二氧化硫)方面排放量有所上升。这是由于我国的电力主要来源是火电,随着我国电力结构的清洁化,电动汽车的环境效益也会更加显著。


在环境风险方面,新能源汽车潜在的环境风险主要是车辆运营风险、报废电池的处置风险。车辆运营风险,主要是指电动汽车电池组自燃与爆炸风险,新世纪评级通过核查管理团队是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维修保养制度、应急制度、技术支撑等方面来评估车辆运营风险。报废电池的处置风险,是指汽车电池报废后如不规范处置,对土壤与水环境会造成较大危害。新世纪评级通过访谈核对报废电池是否会由专业危废处置机构进行处置。


在社会效益方面,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可以增加新能源的应用、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适合我国“贫油富煤”的国情,优化了交通能源结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汽车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减少污染排放,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空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新世纪评级构建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新能源汽车绿色债券的环境效益评估体系,该体系能够较为客观的评估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环境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项目可获取数据的局限性,仍需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嘉诚.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本刊编辑部,彭婷婷,宋兹鹏,李姗姗.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J].中国商界,2017(11):62-63.


[3]高驰.一文读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35年新能源市场占比超50%[J].汽车与配件,2020(21):40-41.


[4]施羽,张华,于智涵.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效益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J/OL].资源与产业:1-11.


[5]金莉娜,陆怡雅,谢婧媛,雷玉,张华.基于GREET模型的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环境与经济效益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9,21(05):1-8.


End


作者


新世纪评级绿色债券认证部


蒋仲妮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