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对父母的各种要求,孩子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而最后妥协的往往是父母。 孩子喜欢做事情跟大人谈条件的原因孩子总喜欢“讲条件”,很大的一部分的原因是由父母不当的教育、引导方法造成的,虽然很多父母会感到很“扎心”,但这就是“真相”。 1.孩子思维开始变得成熟一些了 三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会想办法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做事情之前跟家长讲条件,一般三岁以后孩子会有这种表现。 七八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更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达到目标,孩子开始跟父母“斗志斗勇”,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开始变得更加成熟一些了。 2.父母的引导方法不当 孩子有这种行为通常与父母所用的引导方式有关,如:当孩子纠缠父母陪玩的时候,如果父母正忙着或者想“偷懒”,就对孩子说:“乖,你自己去玩儿会儿,明天妈妈给你买巧克力。” 当孩子不想刷牙的时候,妈妈说:“乖,妈妈先给你拿一块西瓜,吃完了后去刷牙。” 父母这些“引诱”的行为让孩子懂得了在父母要求自己做事的时候,借机提一些要求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得到一些好处。 3.父母没有底线的妥协 在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马雅舒的女儿米娅感冒未愈,却要吃冰淇淋,妈妈不同意,米娅就躺在地上又哭又闹,马雅舒没办法,只好去超市买。不久后,刚吃过蛋糕的孩子们又要吃面包,马雅舒又拒绝了,孩子们哭喊后,看见没用,又换了另一招——撒娇,马雅舒又妥协了。 孩子撒泼打滚,父母为了摆脱难堪的局面,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撒娇卖萌,父母不忍拒绝,又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父母的妥协会让孩子觉得你说得都不是真的,只要我够坚持、方法用得对就能得到我想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小聪明,父母一次次没有底线的妥协会给了孩子得寸进尺的机会。 跟孩子先谈条件再做事可能会导致这些后果1.孩子不懂得承担责任 “谈条件”会让孩子把做事跟所得到的利益联系起来,忽略掉事情本身的意义。如:“先给我吃一块西瓜再刷牙。”“如果这次考试进入班级前五名,你就带我去旅游。” 这些条件会让孩子觉得刷牙的目的是吃西瓜、努力学习的目的是去旅游,忽略掉“让自己的牙齿更健康”、“让自己有更多的知识,变得更优秀”这些更重要的意义,这样孩子会使更多地关注眼前的利益,变得不懂承担责任。 2.孩子会因为“条件”忽略父母的关爱 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变得更优秀,才会要求孩子按时睡觉、好好学习、讲卫生等。如果在做这些事之前都要讲一些条件,孩子就会把这些事情跟所得到的利益理解为等价交换,体会不到父母的用心。 3.不利于孩子自觉性的培养 如果孩子不是因为想要好好学习、讲卫生,而是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才做作业、洗澡……,那么当没有了这些“条件”激励,孩子也就没有了做事的动力。这样做,不利于孩子自觉性的培养。 父母怎样应对喜欢“讲条件”的孩子幼小的孩子是不懂得“讲条件”的,只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跟孩子讲过条件,并且还从中尝到过“甜头”,孩子才会学会“讲条件”,避免孩子讲条件,要从父母做起。 1.戒除讲条件,正面引导 首先,父母要戒除用讲条件的方法让孩子听话,要求孩子怎么做要明白地向孩子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和不这样做的后果。 其次,父母想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如,要带着孩子去玩儿、去旅游、品尝美食,就要单纯地带着孩子去做,不要在前面加上任何条件。 只有把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和对孩子的正面引导分离开,才能杜绝“讲条件”的“生根发芽”。 2.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了孩子后,父母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对待工作和家务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父母对待工作和家务总是满腹牢骚、不情不愿,孩子也会觉得做事是苦的,只有给一定的回报才应该做;如果父母总是是乐观、积极、开心、充实的,孩子也会看在眼里,懂得要为了梦想而奋斗,懂得追求更高的价值。 3.克服焦虑、“静待花开” 面对不听话、不配合的孩子,“打、骂、吼”的方法既伤孩子、又伤父母,“讲条件”似乎成为了一种既温和又能快速见效的方法。 这样做的背后都能够看到父母想要“立竿见影”快速解决问题的焦虑。实际上要把一种行为内化为一种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孩子能够懂得一个道理也是需要认识—体验—理解—行动的较长的过程。 这时,父母需要克服焦虑,正面引导并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自觉,“静待花开”。 “爱讲道理”是亲子教育中很常见的情况,但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可能就会变得斤斤计较、庸俗浅薄,影响孩子的成长已经以及将来的发展。
文章来源【蜗牛默默说育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