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会削峰,这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关于削峰的说法,还有多个类似,如削顶、去顶、限发等等。这些说法流传广泛,慢慢就变成了逆变器能力的问题,逆变器限制系统多发电。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多少,主要是由光伏组件决定。 逆变器在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交直流转换(DC->AC)和提供系统保护。不同逆变器,能力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MPPT效率和转换效率上,转换效率越高,意味着可将更多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发电量本身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持续的高转换最后可获得理想的电量累积。 逆变器的最大转换效率有间发性、偶然性的特点,它保有这个能力,但它的出现需要其他条件的加持,如直流电压需在一定的值或区间,所以,中国效率、欧洲效率等指标,更具有参考性和说服力,因为这些效率是加权统计的结果,对逆变器的工作表现的考察更全面。此外,逆变器集成了接地检测、漏电流保护、短路保护、防雷保护、过温保护、孤岛保护等功能,所以被称为“光伏系统的大脑”。 既然发电量的多少主要是由组件决定,那么很多人便会给电站尽可能的多安装一些组件。从专业的角度,也建议光伏电站在配置时,根据不同地区光照资源的差异,根据项目的性质不同,户用电站应将系统配比保持在1.05~1.2倍左右;大型电站容配比应在1.2~1.5倍左右。逆变器有这个接纳能力,体现为逆变器的最大直流功率输入值。 提高容配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发电量。因为组件的标称值都是在实验室STC条件下测得,如果将这些组件安装在不同的环境中,它并不是时刻都可以输出它所标称的功率值,而且受一年当中辐照变换、气候变化的影响,组件的功率输出值差异很大。 例如,一个50kWp的光伏组件方阵,在4-6月份的功率输出最稳定,基本可以达到标称值的90%,甚至可以短暂达到100%;而在冬季12月份,太阳远离北半球,辐照强度很低,50kWp的组件大约只能输出20%~30%的功率,冬至当天甚至只能达到标称值的10%还不到。而逆变器不论接收到多少功率,都会忠实的进行转换。给的越少,转换的越少;给的越多,转换的越多。 那么,50kWp的组件采用40kW的逆变器和50kW的逆变器,发电量的差异有多大?采用40kW,配比达到1.25,逆变器可以更多的在工作满载运行的状态,当组件50kWp全部输出给它时,结合自身的110%过载能力,可以稳定输出44kW的功率;当光照变弱的秋冬季,即使组件输出只有80%,对它来说也是额定输入,还可以输出40kW的功率,且机器满载运行的时间更长。 表面上看,确实去掉了一部分组件的输入功率,但从全年来看,系统配置更均衡,满载运行出现的时间更长,因而发电量会更多。而如果选用50kW逆变器,表面看是1:1严丝合缝的配比,但忽略了光照、温度等条件变化对组件输出的影响,要求任何时候组件都按标称值输出,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此1:1配比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所以,我们看发电曲线,发现本该出现的那个尖儿,有时候却变成了一条平的短线,这并不是逆变器“使坏”,或者它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正确的配比额,组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刻,短时间输出了超过逆变器额定输出额+过载输出额的一部分功率,此时逆变器按自己最大的能力全额保障输出,对于多出的部分,就不用再顾及。因为对于40kW的逆变器来说,最大支持44kW输出,这是为了平衡全年的发电输出,因为一年当中更多的时候,那部分被去掉的功率,是无法出现的。此时,超配的作用便显示出来,同样40kW逆变器,配置40kW组件和配置50kW组件,年均发电量差异在10%以上。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并不存在所谓逆变器削峰从而限制或减少发电量的问题,合理的超配反而对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更有益。 本文来源【古瑞瓦特新能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