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各种不利因素叠加 ,买车真的会越来越贵吗?

汽车大家(稿源) 2022-4-25 07:38 No.1542

原材料大涨、车企受疫情影响停产、整车厂官宣涨价......似乎所有的信息都在指向,买车会越来越贵,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20多家车企的近50款新能源车型宣布涨价,囊括了市场大部分主流车型,几乎是涉及了新能源各细分市场。燃油车市场,奔驰、宝马也先后宣布涨价。

那么,车企为什么要宣布涨价?

上游原材料上涨,车企“被迫”涨价


就在上个月,制作三元锂电池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镍,就在经历一波疯狂的拉涨。所有相关的企业都眼睁睁地看着镍的价格从3个月前的约16万元/吨一路飙升到约31万元/吨,目前仍然维持在约24万元/吨,涨幅达到50%(数据来源生意社)。

各种不利因素叠加 ,买车真的会越来越贵吗?

当然,镍价格上涨并不是简单的市场供需失衡导致,背后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资本运作,也是引发了当时混动一时的国际资本围剿中国镍王的事件。

如果说缺镍,我们可以选择磷酸铁锂电池,但是缺锂,那就是真的寸步难行了,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都离不开锂。相比于镍,锂在目前是没有办法替代的,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从去年年初到今年的3月1日,价格从最初的6.8万元/吨一直飞涨到50万元/吨,“火箭式”涨价必然给车企带来成本压力。

不仅仅是新能源领域镍锂等原材料价格飙升,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钢的原料铁矿石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原材料的上涨,势必会增加了车企特别是豪华车的造车成本,汽车涨价也是必然结果了。

供应链短缺仍在加剧


如果说镍锂元素的短缺还只是影响到了新能源汽车市场,那么芯片就影响到了整个汽车市场。车机芯片是在整个车辆中扮演着“大脑”的角色,重要性毋容置疑。

各种不利因素叠加 ,买车真的会越来越贵吗?

去年,受疫情影响,工人无法到岗生产外加物流的限制,原材料无法及时生产,从而造成芯片供给的紧缺。同时,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直接提高了汽车芯片的需求,短期内供给不能增长,但是需求却在猛涨。这直接加剧了汽车芯片的供不应求。

持续一年的芯片短缺阴霾还有望在今年得以缓解,但随着俄乌战争态势的不断升级,乌克兰的两家氖气制造公司宣布停止运营,众所周知,氖气是芯片制造必需品,且乌克兰的氖气供应量占全球氖气供应量的70%,这样一来,全球芯片产量进一步受到影响。

各种不利因素叠加 ,买车真的会越来越贵吗?

与此同时,受强地震影响,全球第三大汽车芯片制造商“瑞萨电子”暂停了在日本三家工厂的生产,此事令本就艰难的汽车芯片行业雪上加霜。

事实上,缺“芯”事件仅仅是汽车供应链中的一环。在这个闭环中,就连运输的费用都大幅度上涨。据悉,受国际事件影响,中国到美国的一个集装箱的运费已飙升至1.8万美元,并且运输时间也增加了一倍,需要长达60天。

疫情影响,车企停工,供需关系矛盾扩大


回归到国内,当下,疫情对汽车制造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上海,作为中国汽车的“工业重镇”,几乎涵盖了发动机、动力电池、芯片、车身内外饰等汽车全领域,据悉,上海地区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共计已经超过了1000家。

当前,受疫情影响,工人隔离和零配件供应不足,特斯拉从3月28日起就已经停产(已复工),上汽大众上海工厂于4月1日起停产。不仅如此,依靠上海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其他车企,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比如,4月9日,生产基地在安徽合肥的蔚来汽车,也宣布暂停生产。4月13日长城旗下的坦克300也将停产。

以至于连小鹏汽车董事长和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都接连发文:”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车企停工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就是会让已经拉长的提车周期变得更长,据悉,目前坦克300累计未交付订单高达14万辆,比亚迪一些车型提车周期高达400多天。

一方面,车企无法正常生产,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扩大,就会导致供需关系失衡,必然会出现“一车难求”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会持续多久,我们很难预测。

各种不利因素叠加 ,买车真的会越来越贵吗?

买车会越来越贵吗?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涨价,基本是国际环境复杂、原材料上涨、供应链、市场以及疫情等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当然,有个别车企是跟风涨价,仅仅是因为别的车企涨了,自己也要跟着涨,并不是成本上涨到了一定要价的地步。

所以,在全球疫情结束前,汽车价格持续走高是大概率事件。对消费者来说,需要赶在汽车价格上涨前囤辆车吗?需要把买车计划提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品,价格只是影响购买的各种因素中的一个而已。是否需要在当前的环境下提前买一辆车,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各种需求综合考虑,毕竟油价也在持续走高,冲动消费不可取。当然,如果你本身就有购车计划,那个人觉得还是应该早点下手,早买早享受,购车支出相对来说也会少一些。

另外,对消费者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多多支持中国品牌,相较于合资品牌,中国品牌的性价比显然更高,而且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智能科技安全甚至一直被诟病的三大件,中国品牌都不输合资品牌,只是不少中国消费者还固执地认为买合资车更有面子。一边是合资还在用上个世纪的造型设计配置,一边是中国品牌已经用上了最新的设计和技术,孰优孰劣,一比就知。

文章来源【汽车天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