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还未上市药企的实控人,苏忠海并不为人熟知,不过其资本运作手段却不低。突击入股,转手卖给上市公司沃森生物,1.43亿的成本在一年时间收获8.66亿的收益。在转而投入到另一个资本运作中--倍特药业。如此长袖善舞的手段,不禁让人叹然。 3月12日,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倍特药业”)创业板指IPO已提交注册。华泰联合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9.3027亿元。 据招股书介绍,倍特药业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高端仿制药、创新药、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2012年被四川方向药业收购后,倍特药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历时8年后选择冲击上市。 此次上市成功,作为倍特药业的掌舵人苏忠海无疑是最大的幕后赢家。 其实这不是苏忠海第一次与A股市场接触,早在2012年,苏忠海便与“疫苗龙头”沃森生物有过交集,将一家净资产为负,营收为0的大安制药企业前后以9.62亿的估值卖给刚上市不久的沃森生物(8.66亿拿下90%股权),其中8.37亿资金是募集而来的。 更绝妙的是,苏忠海及合作方是2012年1月突击入股的大安制药,大致以1.43亿元成本获取了8.66亿元的收益,而这其间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沃森生物2010年上市募资22亿,却花了8.37亿用来收购一家没有营收,净资产为负的药企。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显然是擅长资本运作的苏忠海。 不过苏忠海将这一笔得来丝毫不费力的巨款投入到另一个资本运作当中,倍特药业。 长袖善舞的资本玩家苏忠海 倍特药业招股书中,有关公司及实控人苏忠海的内容不多,有关2013年前的发展历程更是寥寥。 在倍特药业内部,公司的发展别划分为了几个节点:2007年,实控人苏忠海收购四川方向药业;2012年,苏忠海通过方向药业收购倍特药业;2017年,倍特药业启动上市筹备工作;2018年苏忠海完成方向药业的全部收购;2019年倍特药业完成股份制改造。 公开资料显示,苏忠海在资本市场的初次登场可以追溯至2007年,时年34岁的苏忠海筹资数千万元收购四川方向药业。据媒体报道,其原管理团队高管透露,该笔资金系苏忠海从银行运作而得。 2009年,苏忠海通过四川方向药业拿下河北地方药企——新张药股份有限公司。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固定资产1198万元,年销售额约2亿元。苏忠海个人持股2.19%,通过四川方向药业持股剩余97.81%。 直至三年后,苏忠海与沃森生物之间的几笔交易,将苏忠海推至聚光灯下。 2012年9月,刚刚上市两年的沃森生物发布公告称将收购河北省大安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大安制药)。公告甫一发出,立即引发市场质疑。 质疑围绕大安制药的成色展开,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2年间,大安制药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仅2012年前8个月亏损已达2700余万元。 上海众华沪银彼时出具的审核意见书中,会计师指出:“由于大安制药从2007年至今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截至2012年8月31日净资产为负数,同时流动负债已超过流动资产。” 公告显示,2011、2012年大安制药的净资产为-1.53亿元、-1.37亿元。而2011、2012年的营收却为零。 饶是如此,沃森生物依旧顶着投资者的压力,以5.29亿元的对价受让大安制药55%股权;2013年3月,沃森生物又拿出3.37亿元,受让大安制药35%股权。至此,沃森生物累计持股已达90%。 投资者的担心最终成为现实,2014年,沃森生物将大安制药46%的股权上架出售给自然人杜江涛,对价6.38亿元。2016年年末,沃森生物再次向杜江涛出售大安制药股权,标的股权合计31.65%,对价4.53亿元。 将沃森生物1.65亿元的增资成本考虑在内,从收购大安制药再到退出,沃森生物浮盈仅有6000万元。对一家处于上升期的上市企业而言,前后近五年时间,年均收益千万,这样的买卖并不划算。 标的公司持续亏损,受让方获利甚微,该笔交易谁在获利?种种线索串联,直指倍特药业实控人苏忠海。 沃森生物披露的交易信息显示,两次受让交易的对家分别为四川方向药业、成都镇泰投资以及石家庄瑞聚全医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除了四川方向药业外,工商资料进一步显示,成都镇泰投资以及石家庄瑞聚全两家公司的法人实则也为苏忠海。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大安制药2014年前的股权变更信息已无迹可寻,有关该笔交易的细节零星分散在当时权威媒体的报道中。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12年1月16日至8月8日期间,大安制药的原股东恒达汽车、彼岸科贸、河北医大总公司等以仅仅合计2000万元将大安制药总计100%的股权转让给了四川方向药业、石家庄瑞聚全、镇泰投资、煌基商贸。 随后,四家公司向大安制药合计增资1.23亿元,直至沃森生物收购完成,四家公司全盘退出。初步估算,苏忠海及其相关合作方通过上述四家公司,以1.43亿元成本获取了8.66亿元的收益,浮盈超7亿。 工商资料显示,煌基商贸的法人也为苏忠海,巧合的是,煌基商贸的另一位股东苏李红还曾现身沃森生物对宁波普诺、山东实杰等四家公司的交易中,被外界指称通过此笔交易获利。 从收购大安制药再到出手沃森生物,7亿资金到手后,苏忠海开始运作手头的“新资产”倍特药业。 转战倍特药业,剑指A股 倍特药业官网显示,自2013年起,倍特药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先后建立药物研究院、双流生产基地,参股江苏707天然制药有限公司,于2017年启动上市筹备,201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 最新招股书显示,经过9次股权转让后,目前倍特药业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四川方向、德福投资以及自然人吴亚伟。其中控股股东四川方向持股77.72%。 当前,倍特药业的前五大股东中,四川省健康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赫然在列,通过这支国有股,倍特药业与四川省产生连接。 自2014年起,倍特药业每年均有十余种产品入选四川省名优产品推荐名录。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倍特药业分别录得扣非母净利1.40亿元、2.79亿元以及1.73亿元。大华会计师审阅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倍特药业扣非归母净利较上期进一步下滑22.71%,仅约1.34亿元。 倍特药业将利润下滑归因为“期间费用的增长”,而费用增长的“元凶”实为“销售费用”。 变数发生在2018年,时年,倍特药业拿出13.87亿元用于产品销售,比去年同期公司的总营收还多出两个亿,全年销售费用激增232.73%。 据公开信息,2019年倍特药业销售费用支出18.34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该项支出14.84亿元。经统计,报表可追溯的近33个月内,倍特药业累计投入的销售费用已达47.05亿元,约为其同期收入的57%。 而Choice数据则显示,与此同期,A股上市的220家制药企业平均销售费用率约为29.92%;同指标中位数则更低,仅为28.42%。换言之,倍特药业的销售费用率,约为制药行业均值的两倍。 问题随之而来,倍特医药不断激增的销售费用流向了哪里? 公开资料显示,倍特医药九成的销售费用都用于业务推广一项。业务推广则主要分为学术推广、市场调研及信息收集、渠道建设三部分。2020年前三季度,倍特医药分别支付了5.21亿元、4.32亿元和4.20亿元用于前述三部分业务推广的经营活动。 销售费用支出庞大,倍特药业靠什么盈利?招股书中,倍特药业列举了几个“现金奶牛”。 2020年前三季度,倍特药业录得毛利20.8亿元,其中抗感染类、心血管系统类、血液和造血系统类以及生殖系统类分别贡献了40.77%、18.59%、9.96%以及8.87%的总毛利润。 受“双票制”以及带量采购影响,倍特药业的主要产品,头孢克肟系的平均毛利率相对较低,约71.58%。 剩余板块撑起了倍特药业的现金流,上述各品类药品中,生殖系统类名目下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的马来麦角新碱毛利率最高。招股书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该药品平均单位成本为0.87元,平均单位价格则高至161.45元,对应毛利率99.46%,带来约1.6亿元毛利润。 至于其他板块,倍特药业心血管系统类产品中的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毛利率约97.49%;血液及造血系统主要产品中的氨基乙酸氯化钠和维生素K1注射液毛利率同样超过90%,分别为96.17%和94.11%。 招股书还披露了另一细节,由倍特药业生产,此前曾受药监委处罚的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毛利率也超过90%。2ml:40mg规格制剂平均单位成本0.36元,售价可达3.78元/支。 研发投入方面,2017年至2019年,倍特药业分别投入1.24亿元、2.11亿元和3.95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倍特药业投入3.23亿元。除2018年外,研发费用占同期营收比例均超10%,居于行业平均水平。 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倍特药业负债水平居高。 据最新招股书,报告期各期末,倍特药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8.40%、56.67%、57.12%和57.34%。Choice数据显示,沪深两市220家制药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30.82%,仅为倍特药业的二分之一。 作为四川当地的“明星药企”,倍特药业的业绩逐年攀升。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倍特药业分别录得营收11.25亿元、25.31亿元及32.36亿元。最新一期报表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倍特药业录得营收24.87亿元。另据大华会计师审阅财务数据,2020年全年,倍特药业总营收约37.38亿元,同比增长15.49%。 提交注册意味着倍特药业离上市又进了一步,同样也意味着苏忠海或许能收获自己运作的一家上市公司。 文章来源【环球老虎财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