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清醒认识产业挑战,做好五项重点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10% 初步统计,今年1-8月汽车产销有望突破1600万辆,同比增长10%左右。1-7月,整车出口100万辆,同比增长124%。今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超过170万辆,同比增长两倍,市场渗透率超过10%,L2级智能网联市场占比达到20%。汽车及相关技术创新也取得新进展,快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超过160Wh/kg,并取得产业化突破。 芯片、矿产、双碳,产业挑战多、运行压力大 要清醒看到,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需要加强分析研判、认真研究应对。 一是长期性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品牌汽车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企业数量较多,资源投入分散,尤其是改装车量大面广,管理改革还不到位,部分地方和企业产能利用率较低,产业链仍存在基础器件、基础材料等短板弱项,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依然偏高,安全可靠性、使用便利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渠道还不够通畅等等,这些都需要持续加以推动解决。另一方面,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汽车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将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产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努力,统筹推进低碳工业、低碳产品、低碳交通、低碳能源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还面临锂、钴、镍矿产资源保障及价格上涨等压力。 二是稳定运行压力持续增大。国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呈高发态势,国内整体得到有效控制,但也存在散点爆发可能。近期由此导致汽车芯片和零部件供应不足问题,我国汽车产销连续四个月出现同比环比下降,后期稳定运行的压力仍然较大。 三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问题凸显。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可能产生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采集利用等数据安全问题。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网络安全问题,如果监管措施不能及时跟上,可能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提高关键资源保障力,编制低碳发展路线图 为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成效,见到新气象,工信部将做好以下5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坚定发展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保持相关支持政策连续稳定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锂钴镍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 二是强化融合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立足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同步推动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和标准法规完善,协同推进单车智能、智慧道路、通讯网络、云控技术发展。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组织行业机构编制发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三是补齐产业短板,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围绕补短板、锻长板,从供需两侧发力,贯通技术攻关、平台支撑和示范应用环节,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提高产业链稳定安全水平和竞争力。 四是坚守安全底线,优化发展环境。研究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推动企业健全安全运行监测体系,加大产品一致性检查力度。组织企业开展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等方面自查。加强软件升级备案管理,研究编制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技术规范。 五是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坚持全球化发展共识,共同维护汽车供应链稳定和通畅。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等领域务实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发改委:引导新能源汽车落后产能退出,避免盲目投资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司长 卢卫生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替代优势尚未形成,关键环节存在短板,盲目发展存在风险,针对如何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卢卫生提出五大举措。 一、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优势。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断增强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优势,汽车企业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落实国家战略,科学把握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发展目标,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二、强化自主创新,引领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齐短板,应对化解各类挑战,形成更具创新力、更加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效驱动电机和操作系统关键技术迭代应用,探索车电分离、充换电结合、电池租赁等模式,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品牌培育,融入国际市场。立足产业基础,加强新能源汽车竞争力,积极培育创新品牌,支持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在对外开放合作中,优化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层次,鼓励中外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共创汽车品牌,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和互利共盈。 四、扶优扶强,引导落后产能退出,避免盲目投资。坚持系统谋划,要强化新能源汽车发展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企业向发展基础好、产能充分的地区和主体集聚,加快推进重组和落后产能退出,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有关规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盲目投资的风险,促进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 五、提升安全性能,完善安全标准,防范安全风险。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等关键系统质量、安全性能,完善新能源汽车信息数据采集、传输、组成等使用标准规范,保障行车和数据安全,增强车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和镍、钴、锂等战略资源规划,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科技部: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三大领域核心技术研发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 续超前 高度关注缺芯、低温运行、用氢成本等痛点 1.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对于高度电动化的新能源汽车来说,车规级芯片不可或缺,特别是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程度不断加深,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科技部在两年前就预计到了这一问题,部署开展了车规级芯片测试和评价相关技术研究,并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关键汽车芯片,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技术攻关、平台搭建、标准制定、测试评价芯片上车等工作。 2.新能源汽车低温充电慢、续航里程降幅大、高温安全性差。这一问题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低温环境下正常使用和全天侯条件下的安全运行,为解决这一难题,2021年5月科技部发布揭榜挂帅项目,不设门槛向全社会公开遴选优势团队,开展高安全、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技术攻关,实实在在解决用户的困扰。 3.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成本高的问题,氢气成本严重制约了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针对用氢成本偏高和重载燃料电池车商用难的问题,科技部一方面推进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高密度车载储氢与共性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强化氢的制造、储存、运输、使用全链条技术研究,我们与山东省共同组织实施了“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带动氢能供应体系建设,为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和氢能关联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前瞻部署新体系动力电池,超前布局“氢车”技术 “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按照新的三纵三横的总体布局,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部署创新链,从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方面持续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和引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围绕电动汽车产业链最关键的动力电池,前瞻部署新体系动力电池,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等前沿技术,开展无钴动力电池和固液混合态锂离子电池开发。 2.围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最核心的燃料电池及供、储氢系统,超前布局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车载液氢系统等颠覆性技术,重点突破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加氢站、关键装备等产业核心瓶颈的技术。 3.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有的环节,部署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高性能轮毂电机等电驱动技术,支持线控底盘、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等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整车轻量化、模块化等平台技术,持续提升核心的竞争力。 生态环境部:打好空气防治攻坚战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 吴险峰 国五国六车辆占比45%,新能源公交占比超60% 近年来在汽车行业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油、路、车统筹,新老机动车并重,加快构建现代化机动车环境管理体系,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是通过标准引领单车排放水平显著下降,2021年7月,重型车国6排放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汽车国6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短短20年的时间,我国汽车排放标准从无到有,并快速跟上全球的第一梯队水平,与国1排放相比,我们单车污染物排放量下降90%以上,标准提升有力促进汽车高质量发展。我们出台政策推进高排放车辆提前淘汰,“十三五”期间提前淘汰高排放车辆超过1400万辆,国5和国6车辆占比从2015年不足2%,提升到目前的45%左右。高排放老旧车辆淘汰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为机动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打开巨大的空间。 二是车用油品质量快速提升,“十三五”期间车用油品质量三连升,全国全面实施国六汽柴油标准,硫含量低于10个ppm,全面实现车用燃料的低硫化。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乙醇汽油标准的修订工作,推动出台更加精准的蒸气压要求,降低夏季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三是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效果明显。2017年我们提出将运输结构调整作为减少交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2018年国务院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全国铁路货运量连续三年提升,彻底扭转了自80年代以来铁路货运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比2017年增长20%以上,全国港口集装箱铁路联运量年均增长20%以上。 汽车行业也积极响应国家运输结构调整政策,2020年整车的铁路发运量617万辆,比2015年增加了400多万辆,占乘用车市场总运量的30%以上。 四是运输需求侧环保意识大幅提升。我们以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清洁运输要求和行业分级管理为切入点,积极推动钢铁电力等行业的运输清洁化,不少涉及大宗货物运输的企业,积极订购国六新车和新能源汽车,协同推动各地在公交、出租、通勤、轻型物流、港口、民航等公共领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全国新能源公交车占比从2015年的20%提升到目前的60%以上。 五是现代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新车方面,今年5月份我们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中国新车环境管理制度补上了最重要的一环,将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从生产销售延伸到使用环节,真正实现了全链条的闭环管理。 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主动召回有排放隐患的车辆。在用车方面,我们建立了汽车检验与维修制度,环保检测、公安处罚、交通监督维修的监管机制,有效运作。 全国已建成遥感监测设备和黑烟抓拍设备超过3200台套,基本消灭了冒黑烟车辆。1万多家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机构,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数据传输,机动车环保科技自动化监管平台和大数据监管逐步发挥作用。 六是汽车的生产制造过程环保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汽车产业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轿车的底漆、中涂漆、面漆已基本实现水性化,自动化、智能化喷涂等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喷涂工艺基本实现密闭化。RTO等高效的VOC治理工艺,在整车制造业中安装比例高,治理效率明显高于其他涂装行业。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机动车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汽车保有量和产销量比20年前超过15倍左右,但我国汽车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与2000年基本持平,正是得益于这些措施,推动我国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有机融合,也为汽车产业20年来的高速增长腾出了空间。 严格实施国六,加强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 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臭氧浓度和超标频率逐年上升。据测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领域污染物及碳排放比重将会持续上升,是实现碳中和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接续攻坚、久久为功,深入打好空气防治攻坚战,构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一是优化和调整车队清洁化水平,加强煤炭、石油、矿石、建材等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以铁路、水路、管道为主,短途货物运输采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的运输格局,推进多式联运,推动新能源车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应用。 二是强化监管要求,严格实施国六标准。严格实施汽车国6排放标准,推动因设计生产缺陷或者不符合耐久性要求的车辆进行排放召回,大力推进老旧机动车提前更新淘汰,积极推动机动车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汽车行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减污降碳,以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为重点,加强汽车产业链、零部件制造、内饰、整车制造、汽修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减污降碳,合力推动行业源头替代,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客车、货车以及零部件等环节低VOC含量的涂料替代比例。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优化涂装工艺,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VOC治理全过程、全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发挥行业自律,开展VOC和二氧化碳自主减排。 商务部:解决制约汽车流通与消费的突出问题,加快修订二手车管理办法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二级调研员 宋英杰 下一步,商务部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着眼于汽车全生命周期,紧密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抓住新车、二手车、报废车、汽车后市场环节,持续发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放管服管理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汽车流通与消费的突出问题。促进汽车全链条高效流通,激发汽车市场活力。 二、进一步完善汽车流通政策规定,加快修订二手车管理办法,机动车强制报废规定等法规,突出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梯次消费、绿色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三、服务“双碳”目标实现,加强部门协同,持续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巩固新能源市场稳步增长良好势头。完善新能源汽车报废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条发展。 本文来源【汽车纵横AutoReview】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