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王秉刚,从福州到长春的汽车岁月

汽车资讯(稿源) 2022-4-23 13:11 No.1234

王秉刚,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对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文字,节选自《帮宁工作室》2020年对王秉刚的一次访谈


1、动荡的童年


1938年我出生在福州,家有兄弟姐妹7人,我排行第四。父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不错,也喜欢文学,会弹琴吹箫,从小就要我们背诵《古文观止》和唐诗,我背得最好的是“桃花源记”。


解放前父亲做过国民党的公务员,抗战期间国民党的福建省政府从福州迁到永安。1942年父亲辞去海军部工作,从重庆回到福建,在省侨务处找到一份差事。战时的侨务处设在永安郊区一个名叫东坡的小山岗上,家属就住在周围搭建起来的简易竹棚里。


战时日子虽然艰难,但全家人能平平安安地聚在一起就很幸运。我印象最深的是,每逢中秋,家人围坐在丝瓜蓬下,吃母亲炒的小黄豆,赏天上的圆月,盼望战争尽快结束。


我从5岁开始上学。平时在家穿的衣服都是补丁加补丁,上学总得体面些,但又买不起新衣裳,母亲就用自己的旧衣裳给我裁剪了一条裤子,用旧衣服碎块缝制了一个书包。


学校离家有好几里地,可以沿公路走过去,也可以从房子后面的山岗抄近路去。那时候大多数人家都没钱买鞋,加之福建冬天不是太冷,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丫,脚底生出了一层厚厚的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永安县都沸腾了,到处都在放鞭炮。人们涌上街头,抢着念号外。我们全家人走到永安县城中心去参加庆祝大会,到午夜才回家。



2、求学清华


1955年,我考取了清华大学。听说北京很冷,母亲将几床旧棉被拿去弹制了一床6斤重的被子,把父亲冬天穿的旧大衣给我做冬装。教导主任知道我家庭困难,亲自跑到福州市教育局为我申请去北京上学的路费。


从福州到北京路途遥远,当时福建境内没有铁路,我们先坐船沿闽江逆流而上,在机器轰鸣声中经过一天一夜到南平。次日改乘汽车,只能连人带行李一起挤在帆布篷卡车车厢里,沿着崎岖山路颠簸一天后到江西上饶,在火车站附近一所小学里度过一夜。


第三天,从上饶乘火车到上海,从未见过火车的我被这个庞然大物震撼了。那时候火车使用蒸汽机,行驶时冒着滚滚浓烟,速度很慢,几乎每站必停,添煤加水。到南京时,还没有大桥,火车车厢被拆成数节乘轮渡过江,后再换上车头向北驶去。又一天一夜后,才到达北京西直门火车站。


从福州到北京,换了3种交通工具,经过6天时间才抵达。与现在便捷的交通情况相比,无法想象。


我被分到汽车拖拉机专业,这也是我填报的志愿。为什么报这个专业?跟我童年经历有关。小时候在永安,看到农民冒着烈日,赶着牛在田里劳作,非常辛苦,就想如果有一种机器能代替农民种地多好。


汽车拖拉机专业隶属动力机械系,我被编入60级一班,简称“汽零一”。刚开始有4个班120人,后来清华大学又陆续成立一些新专业,很多同学被调走,到我们毕业时还剩七八十人。


毕业时,我参加了几个设计项目,包括小型气垫车、微型汽车,还有从犁土到播种一条龙的联合耕作机。


小型气垫车是宋镜瀛教授教导我们做的,他从杂志上找来一张图,让我们按照上面的原理设计。先做小模型,然后做实验,再进行力学计算,看多大气压与流量可以漂起来。验证后没问题,再做大模型,大概有三四米长。最后,这个气垫车成功地飘起来了。



3、到一汽


1961年初,我带着简单的行李:一个装着几件衣服和书本的旧皮箱,匆匆登上北去的列车。进入一汽厂区,扑面而来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楼房,扣着蓝色琉璃瓦的大屋顶,中央大道两旁耸立着高大的厂房,四角建有装饰用的角楼,现代化工厂十分壮观。


没想到,我竟然要在这里工作生活30年。


我被分到一汽设计处。新来学生第一年是实习期,我被派到道路试验室实习。道路试验室是对一汽改进和新设计产品进行道路行驶试验的部门,有50多人,一半是技术员和工程师,集中在三楼办公;一半是试车工人,在一楼试验车间里工作。


道路试验室主任是庄群,副主任是林水俊。上班时,楼上楼下组成小组,或围着试验车做准备,或开车出去做试验。楼下工长杨陆一师傅,上海人,不到30岁,已是八级工。楼上李荣辉是出名的能吃苦的试验员,比我大两岁,已经走南闯北,做过很多野外试验,我们成了亲密的朋友。我被安排跟着负责养车维护的马师傅干活,我俩不参加试验项目,主要修理保养试验样车。



4、新疆试车


1960年代中期,当时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新解放卡车设计任务书由一机部下达。任务批下来后,全厂积极行动起来,设计处就像忙开了锅似的。经过几轮试制与初步试验,样车诞生了。因为没有汽车试验场,也没有整车的室内试验设备,只能到全国各地去做实际道路试验考核。


新疆地域辽阔,气候和地形复杂,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是考核汽车性能的典型环境。为节省成本,也为更了解汽车使用性能,除特殊项目外,试车结合运货进行。期间我们跟车走遍了新疆的东西南北,生活既艰苦又有趣。


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把铺盖卷装进一个麻袋里,将袋口用绳子一系,往货车车箱里一扔,就开始发动汽车。冬天最辛苦,当时没有防冻液,每天早晨要给发动机灌注热水,直到出水口的水不冰手为止。


然后点燃喷灯,将发动机油底壳里的机油加热,再使用手摇把(现在看不到这种工具了)将发动机摇松动。一声指令,车上车下两人同步启动马达与手摇把,将发动机发动起来,前后大约半小时。


摇手把是一项有危险的工作。对高压缩比的新解放发动机,如果把点火提前角调得过多,启动时会出现发动机反转现象,一不小心打到手腕,轻则疼痛,重则骨折。每天收工时,必须把发动机冷却水放干净,防止冻结膨胀,损坏发动机。现在发动机技术已有很大进步,这些现象都不复存在。


吃过早餐后车队出发,中午赶到哪里就在哪里吃饭,有时是运输站,有时是路边小摊。运输站之间距离数百公里,傍晚要尽量赶到下一个运输站。到晚了没铺位,过夜就成问题。到站后第一件事是取行李,到宿舍大厅占个床位(有点像方舱的样子,条件比方舱差很多)。再出来检查和修理汽车,整理与记录每天试验情况和数据。


在平原上试验两个月后,试车队要进入西藏,试验新车高原性能。我们取道新藏公路,这条线跨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艰险的公路,几乎所有路段都是高寒缺氧的无人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线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路段有915公里,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30公里。



5、可靠性试验路面研究


可靠性路中最重要的是体现随机震动负载的石块路。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以英国MIRA研究所为代表,用取模型的办法将实际典型坏路复制到试车场,他们看中并复制的是比利时一种凹凸不平的石块路面,后来就把这种路叫做“比利时路”。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真实,但由于司机有选择性地躲坑,造成在横向的不同车辙位置上,路面对车辆振动的输入强度差异很大。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随机仿真技术设计路面,我们在日本汽车杂志上读过五十铃公司这方面的文章。这种路面设计技术能做到,在道路纵向上具有与实际道路一样的频谱特征,在横向上能保持相近的输入特征。这种方法需要大量路面实测数据,需要计算机来处理解析数据、做仿真设计。


我们认为后一种比较理想,但能不能实现没有把握。为此我们准备了两手,好在“跑道,跑道,总跑不到”,给我们留有时间做尝试。


工作很有挑战性,我们先后组织完成海南、新疆、长春等地典型路面测量。测量路面很辛苦,在选好的路段上用尺子画好方格,然后用普通水准仪与标尺一点一点地测量高度变化数据。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与海南站几位同事在海口一处经常做试验的农村道路测量时,因天气炎热而中暑,回福州后我就病倒了,整整一周才退烧。


吉林大学数学系几位老师帮助开发了路谱解析与仿真程序。回到长春,我们将这些数据逐个输入到计算机穿孔纸带上。


当时用的是长春汽车研究所的国产TQ-16型计算机,容量仅为16MB,运算速度11万次/秒,在国内只有少数研究机构有。各种二极管、继电器和开关装满一个大房间,计算机运行起来,满屋子都在噼噼叭叭地响。因为期待计算成功,在我心里,那是一段美妙的交响乐。


经过多次反复运算,我们得到多个路面不平度的频谱特性,这就是路面谱。所谓路面谱,就是经过数学解析将路面随机不平的图形,分解成各种不同空间频率与相应强度的频谱图。


我们又可以把汽车看成由许多质量与弹性阻尼组合的复杂系统,当汽车以某种速度通过不平道路时,对不同输入频率的响应不同,就好像人对声音的不同频率接受程度不同一样。汽车零件上响应的应力频谱称为载荷谱。不同汽车对同一路面频谱的响应不同,选择适合的有代表性的路谱对汽车设计非常重要。而且希望这种路面是稳定的,便于评价产品设计的改进。


为减少司机躲坑而增加了试验的差异,我们在计算机仿真设计中可以做到不同车辙上的“自谱”相同,反映横向关联的“互谱”也相同,这用拷贝实际道路的设计方法不能做到。使用计算机仿真设计出具有预期路面谱的路面,现在已不是难事。但在1979年,计算机技术还处于普及阶段,我们能完成这个过程,仍然令人兴奋。


算出来的数据参数是否可行?需要实际验证,需要修一条真实的石块路进行实车验证,但一没场地,二没经费,看起来就要止步。我算有点小聪明,想到一个简单省钱的办法:请老天爷帮忙。


那是1979年冬天,白天气温已在零度以下,我们在工程大楼前面的路面上,用泥浆和砖头按照计算机数据砌出高低不平路。到晚上,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泥浆和砖块冻结在一起。第二天清晨再来看,一条临时的坚硬的试验路便修成了。大家轮流开着规定负荷的卡车在试验路上驶过,记下每个人的感觉和评价,一致认为与真实路没有大的差异,可行。




8、平顺性与可靠性


1985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中汽总)在全行业抓改进质量工作。汽车研究所承担了评价方法课题,同时协助开展全国汽车质量检查试验工作。我受命参加组织此项工作。


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可靠性评价方法与标准,因为质量问题最突出的是可靠性差,二是参与组织质量抽查试验,并把评价方法应用到工作中去,促进产品改进。


过去讲汽车可靠性差,只是用文字做定性描述,缺少定量评价方法。在产品设计任务书中,也没有明确的可靠性目标与规划,制造过程缺乏科学严格的质量控制。基本故障率数据都没有,更谈不上研究随着行驶里程的故障统计分布规律。


要谈可靠性,得先从基础概念和科学评价入手,首先要将故障按危害等级进行详细整理与分级。在中汽总公司质量部组织下,通过几家主机厂有经验的工程师的共同努力,收集整理出厚厚一本故障及分级清单,统一了术语(过去有不少是司机修理工用的口头语),确定了危害度系数。


用哪些定量化指标来评价可靠性?我报名参加了一个航天航空系统的可靠性培训班,他们也在抓质量工作。由于航天航空系统产品的特殊性,对可靠性要求非常严格,基础工作走在汽车业前面,有很多内容值得借鉴。汽车产品要求长寿命、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低成本,则与航天航空系统有区别。



我们必须结合汽车行业特点,梳理出一套可行的科学评价汽车可靠性方法,其基础还是数学统计与故障物理的结合应用。以往的汽车试验经历、工厂劳动体验,以及随机统计方法知识积累,帮助我在此项工作中发挥了技术带头人的作用。


工作组制定出一套行业标准与手册,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汽车行业可靠性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后来由我主编,课题组成员及我所带的研究生共同完成《汽车可靠性工程方法》一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还获得机械部科技进步奖。我被选为中国汽车工业质量管理协会可靠性委员会主任。


以后几年我还在行业里做了一些普及可靠性知识的工作,宣传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要进步,必须在质量上打翻身仗,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中国汽车业才有希望。我认为看一家企业领导是否称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看他对产品质量的理解有多深。


我在一汽30年,工作很有意义,也取得一些成果。虽然其间耽误了几年,也受到一些冲击,度过一些艰难日子,但总体还是幸运的。应该感谢我遇到的好领导和好同事,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与鼓励。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IND4汽车人职聘公众号


了解最新汽车行业招聘信息




本文来源【IND4汽车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