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让油价重回3元时代?能源危机下吉利破局的方法论

汽车维基(稿源) 2022-4-22 18:24 No.1667

最近油价上涨又成了大多数人关注的一个共同话题,“怀念以前的油价”成了很多人的心声。对于车企来说,如何发展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降低消费者的用车成本,也是他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最近吉利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醇电混动轿车——第4代


帝豪(参数|图片)醇电混动
,平均每公里的出行成本低至0.3元,相当于油价重回3元时代。无论是从节能环保,还是从开辟新型能源赛道的角度来看,帝豪醇电混动轿车的出现对于吉利、对于自主品牌,乃至于全球新能源汽车,都有着重要意义。


甲醇燃料和“双碳”目标高度契合

吉利要发展甲醇汽车?


当这个议题抛出来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作为当下的“自主品牌一哥”,吉利不仅拥有全球领先的三电技术,打造了极氪这样的纯电高端品牌,还拥有领先的混合动力。纯电、油电混动技术明明日趋成熟,吉利又为何大费周章推进甲醇汽车?


这主要源于甲醇本身的环保特质。


甲醇是公认的绿色能源,充分燃烧后不会释放有害气体;同时制取容易,除了传统煤炭、天然气,捕捉工业排放二氧化碳也能合成制取,变废为宝;此外,作为生产甲醇的主要原料——煤炭,在我国拥有丰富的储备,这也从根源上决定了中国是甲醇资源储备大国。


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国内甲醇燃料成本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是最清洁、低价的使用能源之一。


到这里,我们也就大致明白了,吉利在深度打造纯电、油电混动技术的同时,布局甲醇汽车产业,开辟新能源领域的全新赛道,一方面是从国家能源危机的角度,试图用甲醇燃料打破我国高度依赖进口原油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可以尽快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吉利发展甲醇经济既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又符合国家能源安全利益。


为此,从2009年开始,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曾连续4次提议发展甲醇汽车,前后跨度长达13年。今年的两会前夕,李书福又提出了《关于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的建议》。加快推进甲醇汽车,发展中国低碳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吉利的初心。


另一方面,在油价越来越高的今天,普及相对廉价的甲醇燃料,吉利也是在践行“造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车”的理念。


三挡DHT PRO+醇电,混合动力的“黄金搭档”

那么,如何将甲醇汽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呢?


吉利拿出了完全自主研发的“王炸”技术——三挡DHTPRO。利用其性能和能耗优势,配合甲醇燃料的低成本,为消费者带来更优的体验。


以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为例,其百公里醇耗仅有9L左右,平均下来每公里出行成本低于三毛钱,在油价越来越贵的今天,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的使用成本仅有同级燃油车的50%左右。


与此同时,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所搭载的醇电混动系统最大输出扭矩495N·m。作为参考,我们熟知的大众380TSI 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为350N·m的扭矩,这一套混合动力完全可以营造远超大众2.0T燃油发动机的性能。搭载在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身上,真正做到了“低能耗”与“强动力”的兼得。


为什么是吉利?

对于吉利来说,在甲醇汽车产业拥有领先其他自主品牌以及外资品牌的技术成就和实力,和过去吉利的高瞻远瞩息息相关。


早在2005年,吉利就开始涉足甲醇汽车,在过去的17年里当绝大多数自主品牌沉溺于传统燃油动力,或是想凭借纯电技术弯道超车的时候,吉利早已实现“多头并举”。在甲醇汽车研究领域累计投入超30亿元,共开发六代20余款甲醇乘用车和商用车,总计投放市场2.7万辆甲醇汽车,总运行里程达80亿公里,拥有相关核心专利200余件,具备研发、制造和销售全链体系能力,吉利的厚积薄发才有了今时今日第4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的一鸣惊人。


而且,自2013年以来,吉利甲醇汽车也多次参与国内国外多个甲醇汽车试点项目,获得了行业内一致认可,凭实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甲醇汽车技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汽车风云盛典》公布的入围名单里,吉利甲醇汽车研发与应用入围评委会特别奖。在这场最具权威性、最具市场指导性的行业盛会上,吉利汽车连续两年榜上有名,足以证明市场和用户对于吉利的高度认可。


纵观手机、PC市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iPhone在高端手机市场的独占鳌头到华为手机的强势崛起,龙头企业的振兴无不揭示了一个发展真谛: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在多数主机厂忽视的甲醇汽车产业,吉利的率先布局,将最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甲醇燃料技术搭载在国民家轿帝豪身上,或许蕴藏着吉利汽车巨大的野心:让吉利成为中国甲醇汽车标准的制定者,让更多消费者享受甲醇汽车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同时,彻底打破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响应低碳经济的国策。


可以预见的是,在纯电、混动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甲醇新能源赛道或将成为吉利未来技术竞争的胜负手。



本文来源【汽车天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