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徐长明:政策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遇瓶颈

新能源热点(稿源) 2022-4-22 15:53 No.1555

“政策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久就将遇到发展瓶颈。”1月21日,在2018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作出预测。他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连续4年实现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高额补贴、牌照限行优惠以及在物流车、出租车等领域政府直接干预”这三大政策的促进,而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长远发展,一方面要在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考虑互联网公司对汽车的重新定义,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


2014~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分别是8万辆、33.5万辆、48万辆和78.6万辆,近三年的同比涨幅分别是318.75%、43.28%、63.75%,呈现了较为高速的增长。徐长明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年产达到100万~130万辆时,仅依赖政策驱动的市场发展一定会遇到瓶颈。在这个产量中,商用车的容量在30万~40万辆,出租车、汽车租赁以及公务车也在30万~40万辆,私家车为40万~50万辆。


“在私家车市场,我估计限购城市能够推广十几万辆,接近20万辆,非限购城市的推广可能达到三四十万辆,但是非限购城市也是靠政策驱动的,这是一个上限。”徐长明指出,要针对因自发需求而购买汽车的私人市场,还必须要解决用户在使用新能源汽车时的痛点。据介绍,国家信息中心针对1000多个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调研结果显示,用户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续驶里程不够长;二是充电时间长;三是充电不方便。而传统燃油车用户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原因也是这三个方面。徐长明指出,企业下一步应该针对充电难,考虑提升在公共充电设施充电的便利性,主要是把充电的时间缩短。


对于即将实施的“双积分管理办法”,徐长明认为办法实施后可能会改进新能源汽车供给的结构。目前市场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售价超过70万元的仅有特斯拉系列车型,大多数售价都集中在20万元及以下区间,而20万~70万元售价区间的车型属于空档。“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施,这个区间的供给车型将会出现”,徐长明表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研,跨国公司已经为应对中国的双积分政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019年将是合资公司产品大规模投放市场的一年。徐长明认为,双积分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有力地促进新能源汽车总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空间会有较大的压缩。相比于合资品牌为应对政策所做的充分准备,有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却由于对市场预计不足而开始着急。国家信息中心的调研显示,如果大众的新能源汽车投放到市场,北上广城市的很多车主会从自主品牌转到合资品牌。“双积分政策特别是新能源政策,实施的力度越大,对自主品牌的空间压缩程度就越大”,徐长明也呼吁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要兼顾到自主品牌的发展。


如果依然想依靠政策,那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必然会遇到瓶颈。在徐长明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迅速提高渗透率,则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电池技术取得突破。传统汽车企业认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电池要得到突破。一方面是能量密度突破,解决电池的重量问题;另一方面是功率密度突破,解决充放电速率的问题。徐长明指出,如果想要充电更方便,则应该加大功率密度。他介绍,目前国外都在做高功率密度的车,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的充电设施大部分是按150千瓦做的,将来通过技术手段,就能够达到300多千瓦,而我国现在高速公路的充电设施功率大概是40千瓦。现在高功率密度的电池已经出现了,许多汽车企业正在研发固态电池,并且4、5年后可以实现产业化。在传统汽车企业看来,电池技术就像变速箱、发动机一样,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不会留给电池企业,而一定是要自己做的。


“电池技术一旦突破的话,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才会有指数性增长”,徐长明指出,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为78万辆,整个汽车市场的年产量是2900万辆,新能源汽车所占比例为2%,想要达到3%、4%甚至10%以上的发展还需要电池的突破。


二是,互联网技术应用让汽车重新定义,汽车的功能变化了。徐长明表示,“如果汽车像智能手机一样,变成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即使车价贵一点、行驶里程不够长、充电也没有那么方便,大家也会买。”他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消费群体正在发生变化,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7年,90后买车的人占比大概为41.8%,00后为7.2%,两个人群相加占比约50%,而这些人对互联网、对移动终端的要求比年龄大的人大得多。“将来大家一旦把车当作移动智能终端的时候,汽车的定义就发生变化了”,徐长明认为,“在这个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就容易实现发展,因为高度智能化的东西传统汽车做起来是很难的,这要靠新能源汽车。”


不论是电池技术的突破,还是汽车自身功能的改变,都能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不过,徐长明直言,这些变化对于汽车产业来说都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




本文来源【中国工业报汽车周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