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 7818字 阅读时间: 12分钟 作者简介丨 聂帅,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体经济发展支持部战略项目经理; 李艳,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车险部核保师。 文章来源丨《保险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7辑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战略布局,同时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力争“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作为排头兵持续发力。我国碳排放量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汽车行业碳排放占比达到7.5%,仅次于电力和制造业,其中汽车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是汽车制造阶段的13倍。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全面布局和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和社会应用过程中将面临众多新风险,这对保险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保险业应抓紧汽车改革新机遇,积极研究和探索,做行业领跑者,承担起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助推器和稳定器的职责。 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遭受百年不遇的重创,全球汽车销量总计7803万辆,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但新能源汽车逆流而上,销量同比正增长,广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516万辆,同比增速达到17%。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的狭义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达到286万辆,同比增长36%。近两年(2020年至2021年2月),约150种新款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陆续上市,预计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将达到460万辆左右,同比增速约60.8%,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首次达到5.1%。 2. 各国政策在供需端持续推动市场转型 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政策持续发力,技术不断迭代,成本持续下降,消费满意度提升,产业与市场将形成良性循环。市场主要利好因素涉及三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国家政策导向明确后,各主要汽车产销国和地区持续加大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为地区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继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二是产业层面,在地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各大车企加速电动化战略布局,电动汽车的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汽车行业建立了结构相对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体系。三是技术层面,在智能化汽车政策指导下,陆续引入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在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满意度。 3. 中国保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地位,欧洲市场正在强势追赶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等12个国家。2020年1~6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15%,7~12月增长86%,呈前低后高走势。伴随着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7~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恢复,截至12月,中国市场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49%,回归高位水平,并保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地位。此外,在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同样显著,年累计销量超过136万辆,同比增长142%。虽然欧洲疫情与中国相比更为严峻,但是依托欧洲强劲的新能源政策和因地制宜推出的购车补贴政策,以及受碳排放政策迫使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因素的影响,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1. 政策引导产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市场化竞争倒逼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探索、布局、研发加速、政策推广到现在产业调整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在2013年为1.8万辆,近8年平均以71.8%的复合增速增长,销量2020年增至136.7万辆(见图3)。但是,我国相关补贴政策开始逐步退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出现了下滑,消费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在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化,进入短暂调整期。同期,海外新能源汽车车型和相关零部件生产制造工艺企业陆续布局中国,市场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工艺、生产制造成本、产业链效率向高质量发展,产业链逐步升级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继续以每年100万辆的速度增加,并以纯电动车为主 2021年1月7日,公安部发布了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汽车2.81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约占汽车总量的1.75%,保有量比2019年增加了111万辆,增速约为29.18%。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400万辆,约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32%。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三年超过100万辆,展现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预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增长40%至180万辆。 3.“三化”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向智能汽车加速转型 2020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建设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和实现智能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新发展战略将智能汽车融入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中,形成“车联网服务+”新场景生态圈。传统汽车产业架构难以满足未来所需,而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最佳载体。首先,相比内燃机,新能源汽车搭载的电机可以实现指令的瞬时响应,更适合智能化发展。其次,新能源汽车处理对象为电信号,因此在反应速度与控制难度上,对智能汽车的理论适应性更好。最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会大幅增加汽车所需的计算能力,而传统的电子系统架构难以满足未来的需求。因此,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载体,将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式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发展,以此重塑技术生态圈。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风险因素 及保险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风险及保险现状 1. 汽车结构的差异导致汽车产业链和相关风险变化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发生了根本改变,车辆结构产生差异,以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为主的“三电”系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汽车产业链顺势调整升级。当前,中国已形成以“三电”技术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未来在车联网等“三化”科技的广泛应用下,将构建形成汽车新产业链和社会新生态环境。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均面临新风险,且无法沿用传统经验、思维和模式规避和降低潜在风险。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提升,企业、消费者等社会群体的风险敞口将逐渐暴露,对新风险的保障需求将日渐迫切。 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对保险业提出精细化、专业化、专属化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结构、使用场景等方面的变化,使传统保险产品难以满足新的风险管理需求,开发设计专属保险产品势在必行。首先,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本的核心,不同类型的电池的防水和防热等性能存在差异,电量衰减情况也有区别,对保险产品责任和费率厘定等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其二,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维修保养技术和成本存在显著区别,对承保和理赔的技术、规则、流程等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其三,新能源汽车作为载体引发的新科技、新使用场景(例如充电桩等),对保险产品设计、风险审核、理赔评估等提出了专属化要求。 (二)新能源汽车的车辆风险及保险现状 1.车辆风险管理规则颠覆,风险因素更加复杂 由于“三电”技术的使用,新能源汽车在整车制造、车辆行驶状态等方面与传统燃油车存在显著差异。新能源汽车的车辆风险具有独特性,汽车行业中对新车本身由于固有缺陷产生的故障,用“百车故障数”来评估新车的质量问题。依此方式,我国新能源汽车故障多集中在“制动系统”和“DC-DC状态”领域,其中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和共享租赁车多以“制动系统”故障为主;物流车和公交客车面临的故障较多,还扩展到“单体电池欠电压”“绝缘”和“电池单体一致性差”等故障。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的质量缺陷发生概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对车辆正常行驶影响不大的相关故障发生概率略有上升。 2. 新能源汽车相较传统燃油车风险更高 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会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高于传统燃油车。第一,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新能源汽车损失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燃油车。第二,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成本高于传统燃油车,在自燃事故中,维修成本达到10万元;在自然灾害事故中,配件维修成本高达2万元左右。 3. 不同使用场景下新能源汽车车辆显著因子存在较大差异 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相关部门、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数据团队成立研究项目组,基于保险业务数据、新能源动态标签数据、传统静态定价因子预测评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显著因子筛选及风险评分。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得出的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车辆显著因子存在较大差异,这些显著因子的差异可应用于保险公司的风险审核,以及将其并入传统定价,因子进行新能源车保险风险成本测算。 4. 新能源汽车车辆保险面临的挑战 对于行业非常成熟的车辆保险产品,其风险定价标准是基于大量同质标的的风险因素搭建模型体系,但是新能源汽车的车险业务保有量不足,未区分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的定价中的特殊风险因子(电池自燃、电池爆炸、智能设备等),因此新能源汽车车辆保险的保费不准确,并且行业没有新能源汽车专属的车辆保险产品。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60%左右,动力电池出险会直接提高整车最终的损失金额,因此应基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和车电池分离的情况分别开发保险产品。此外,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尚未开源,维修价格主要由汽车制造厂商决定,由于没有标准可以参考,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价格和工时容易出现大幅波动。为满足市场变化,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组织业内主要公司,制定适用于新能源汽车车电一体、车电分离的条款,并加紧测算新能源汽车基准纯风险费率,预计2021年下半年有望进行推广。 (三)新能源汽车的保值风险及保险现状 1. 新能源汽车保值率现状及影响因素 与传统二手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保值率相对较低。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二手车市场年累计交易量为1434.14万辆,主要集中在车龄为3~6年的车型,交易量541.63万辆,占总交易量的37.77%。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主要集中在4年以内,其中,31.6%的新能源汽车在2年以内进行置换,52.60%的新能源汽车在2~4年开始置换(见图10)。 新能源汽车保值率低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迅猛,新车更新频率高,消费群体多数存在“买新不买旧”的消费心里特征,导致新能源汽车的流通性动力不足,保值率低。二是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尚不成熟,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技术标准不统一等现状。我国二手车市场还属于新兴领域,虽然国家陆续出台配套管理办法,但在实际交易、检测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二手车鉴定评估标准不统一,导致二手车交易价格差异较大,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各主机厂及电池生产厂商对相关技术保密,在二手车评估鉴定过程中存在技术壁垒,导致二手车动力电池评估处于不成熟阶段,安全性方面仍缺乏充分的测试验证,从而引发消费者对二手车辆品质的顾虑。三是新能源二手车售后市场不完善,质保体系不健全。二手车市场存在跨区域流通特征,消费者很难获取 转籍车辆的真实信息,以及车辆自身潜在的问题,导致消费者购买后若出现故障面临维权难等问题。 2. 专属保险产品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 新能源汽车保值率和流通率低的根源在于技术迭代和检测体系不健全。一是技术迭代的核心是动力电池,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和数据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动力电池企业和主机厂,开发针对动力电池质量增信和风险兜底的专属延保产品,协助消费者减少动力电池技术风险损失,协助主机厂增信主流车型,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二是保险公司可以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值回购保险,联合车辆检测企业和主机厂,为消费者提供车辆残值预期、车辆残值保值保障服务,协助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流通率。三是保险公司可以联合动力电池检测和回收企业,在动力电池批次利用环节,针对动力电池检测师的职业责任、二手动力电池电量应用的合同履约保障责任分别开发相关保险产品,协助市场提高流通率和保值率。 (四)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风险及保险现状 1. 充电桩场景复杂,容易发生自燃事故 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充电桩168.1万台,同比增长37.9%,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各占一半(见图11)。目前我国车桩比为3:1,按照国家规划的车桩比1:1的目标,我国充电桩数量将继续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私人充电桩的增速高于公共充电桩,私人配备充电桩比率已达到68%。但是随着私人充电桩、公共充电场站等基础设施的快速铺设,产生了新的风险。其一,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披露,新能源汽车在充电和充满电静置状态下容易发生自燃事故,各自分别占比38%和24%,特别是电池荷电状态(SOC)超过90%时,发生的自燃事故数量占总自燃事故数量的45%。其二,新能源汽车是继手机后又一个全面信息的载体,而充电桩是这种新载体的端口,汽车安全数据、行为数据、隐私数据等面临着被窃取、被篡改、被攻击的风险。 2. 充电桩产品和场景的复杂化导致风险多样化 我国充电桩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是非强制的,已出台的一些国家标准仅是各生产商的参考标准,产业对充电安全的认识还不足,在产品设计的安全性方面积累的经验不够,尚未形成全产业链条交互的机制。新能源汽车充电具有场景多样、车辆多样、充电桩产品多样等复杂性。目前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在充电枪未插入汽车时已经开始供电,此时的充电枪电压在750伏左右,如果此时用户徒手将充电枪取下,就可能出现电弧灼伤,造成电击死伤。二是充电桩机身处于潮湿环境等复杂环境中,如果设计、制造、安装的充电桩密封性不合格,水汽或火星等接触充电桩内部器件,会出现外部导电的情况,并且可能间接损坏电动车部件。三是充电桩的定期维护保养不规范和不及时,特别是安装在户外的充电桩和私人的充电桩,将是高风险标的。 3. 充电桩的产品质量和使用场景等专属保险需求旺盛 充电桩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与充电桩铺设的增速同步攀升,社会舆论和消费群体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社会对充电桩专属风险管理的需求旺盛。首先,建议保险公司开发充电桩专属质量类保险产品,联合政府部门协助产业完善我国充电桩的生产质量标准,提升充电桩产品质量。其次,在公共充电桩场景下,建议保险公司针对公众财产的损坏和人员的伤亡风险,匹配合理的充电场公众责任险。最后,在维护和使用私人充电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建议保险公司对于在私人充电桩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车辆损坏、家庭电路损坏、第三方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提供综合风险保障产品。 三、保险公司的新能源汽车 保险规划及建议 (一)加快保险公司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 1. 加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合作 在国家的宏观规划布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和规模将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保险及相应的新场景类风险保障需求凸显,将是保险公司未来重要的新业务增长点。但是保险行业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和专业经验,且行业没有建立标准的新能源汽车风险评估体系。保险公司与主机厂和动力电池企业以建立战略合作为基础,一是克服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保密政策导致的保险公司数据短缺问题;二是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协助保险公司梳理“三电”技术、维修保养流程和成本,协助保险公司制定标准化承保、理赔手册,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风险管理标准体系;三是保险公司可以稳准快地融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产业提供完善且合适的风险管理服务。 2. 发挥保险的社会价值,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汽车消费调查显示,行业面临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迭代新产品市场无信心、风险管理缺失等问题。为化解消费者顾虑,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度,保险公司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挥价值:一是以丰富灵活的保险产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产品提供增信服务,建立高质量生产制造体系;二是以专属保险产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平滑重大风险损失;三是以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降低风险发生率,协助设立和改进生产及安全标准。 (二)提高保险公司新能源汽车类业务的专业能力 1. 搭建新能源汽车类保险业务的承保、理赔体系 保险行业目前均未大面积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保险业务。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数据缺失、维修成本不清晰、专业的风险衡量标准未建立、风险审核和理赔人员不足,保险公司对新能源汽车这类创新保险业务望而却步,相关体系搭建的延误将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为更好地掌握新能源汽车类保险业务的主动权,抓住新业务机遇,提高经营效益,对保险公司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专项项目组,开展新能源汽车风险相关研究;二是依托现有承保、理赔体系,积极尝试多样的新能源汽车类保险业务,优化承保和理赔流程,搭建新能源汽车专属业务体系。 2. 引入行业专家,提升队伍的专业能力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特点,解决对新风险摸不透、看不清和误判的问题,保险公司需要提前苦练内功,形成自身核心能力。其中,苦练内功,即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且技术复杂的行业,对业务风险判断的要求更高,保险公司需要引入专业能力强的核保人和理赔人,促使业务风险从入口到出口均是严格把控的。形成自身核心能力,即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积极尝试承保业务,积累经验,并顺应市场变化提前搭建和调整风险定价模型、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实施细则、更新理赔评估标准等,为未来主导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保险公司新能源汽车类保险产品和服务库 1. 增强对传统保险产品和服务的灵活运用能力 新能源汽车虽然是新鲜事物,但已融入现有社会环境中。对于来自外部环境的未发生变化的风险因素,传统保险产品同样可以发挥平滑损失、增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等作用。将传统保险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合适的场景,为生产制造、产品仓储、供货履约、营业中断、职业人员责任、环境污染等提供风险保障,并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特点,将传统保险产品灵活运用于新场景中,以保险产品为职业人员、新产品、新技术、供应商等增信,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运营效率、交易安全性和互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 2. 推进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落地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改变了汽车产品本身,也改变了社会,衍生出新风险点、新标的、新场景。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在风险因素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外部环境和驾驶人风险因素基本一致,但是在车辆本身结构、维修保养成本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对于新能源汽车,需要评估电池性能对风险的影响,研究车电分离,明确零配件价格及维修成本,建立新能源汽车车辆风险模型,实现保费定价与车辆价值的匹配。此外,针对新标的和新场景,保险公司应主动联合第三方企业梳理风险,探索开发充电桩产品质量保险、私人充电桩责任保险、动力电池知识产权保险、动力电池批次利用履约保险、智能无人驾驶车保险、新能源汽车网络完全保险等,以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提升产品认可度、减少维权成本、促进信息共享、降低社会风险暴露压力等。 附录 本文以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共享租赁车、物流车、公交客车六个细分市场作为应用场景,参考《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研究报告(2020)》,具体定义如下。 私家车:从国家监管平台固有标签“私人乘用车”中提取非网约车车辆作为私家车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 网约车:从国家监管平台固有标签“私人乘用车”中提取网约车车辆、从“公务乘用车”及“租赁乘用车”标签中提取网约车车辆,合计作为网约车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 共享租赁车:从国家监管平台固有标签“租赁乘用车”中提取分时租赁、长短租车辆,合计作为共享租赁车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 出租车:直接引用国家监管平台固有标签“出租乘用车”作为出租车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 物流车:直接引用国家监管平台固有标签“物流车”作为出租车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 公交客车:直接引用国家监管平台固有标签“公交客车”作为出租车细分市场的研究对象。 编辑:于小涵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