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到目前,我国已累计召回新能源汽车229次,涉及车辆198万辆,车辆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制造与设计缺陷、机械损伤、高温、外短路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召回数量已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25%。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的应用普及,越来越多企业通过OTA方式对已销售车辆某些功能或性能进行改进、优化。数据显示,2021年,企业报告OTA升级351次,涉及车辆3424万辆,较2020年同期分别上升55%和307%。在召回方面,2021年使用OTA召回的共有10起,涉及缺陷车辆292万辆,占所有召回车辆的33%。 在智能网联时代,汽车产品上所用的电子电器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召回也与日俱增。2021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2次,涉及车辆873万辆,召回数量同比增长29%。从召回部件结构看,因发动机和电子电器部件存在缺陷召回的,占总量的84%。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召回监管力度,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商用车、电子电器等为重点,加大行政约谈、现场调查、技术交流和工程分析试验力度,督促生产企业切实履行产品安全主体责任,守住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底线。可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召回监管的重点。 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快马加鞭,研发并推出相关产品,产品的市场渗透率逐年攀升。但与此同时,产品的质量问题也不断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质量缺陷监管日趋严格,是应时应势之举。 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迭代加快,产品在研发、设计之初出现缺陷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因制造原因召回的,占总召回数量的15%;因设计原因召回的,占总召回数量的85%。其中,99.9%的汽车召回和50%以上的电子电器产品召回,都是产品符合标准但经使用后发现仍然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这就需要汽车企业在设计、生产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持续进行技术改进与质量提升。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汽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有的产品质量标准已经有所滞后,这就要求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的相关产品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以降低出现质量缺陷的概率。 汽车产业正加速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保持在15%左右,预计2025年市场渗透率将超过75%以上。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网联汽车更容易出现场景识别缺陷、软件缺陷、信息安全缺陷。而这些缺陷,往往是无形的,难以被识别。正因如此,对其监管需要及时跟上,使用创新手段。除了建立新能源汽车事故报告制度、规范OTA技术在召回中的应用,市场监管总局还将针对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新趋势,强化物联网产品安全与召回监管研究,探索启动沙盒监管制度试点,主要是对车辆应用的前沿技术进行深度安全测试,引导企业更深层次地查找问题、改进设计、降低产品安全风险。 汽车消费安全无小事,它包括信息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走在安全标准法规的前面,所以全产业的参与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在探索新技术的同时,严把安全关,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文:中国汽车报) 本文来源【亚洲新能源汽车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