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022就这么干!工信部、中汽协开年重磅发布,回应汽车产业关切 ...

汽车圈子(稿源) 2022-4-19 10:59 No.930

2022开年重磅发布会上,中国车市捷报频传,工信部、中汽协不仅带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好消息、描绘了好前景,并透露了新的一年“打算这么干”。


2022年1月12日,2021年汽车工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在京举行。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副司长郭守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参加了本次发布会。工信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马剑主持会议。


新成效、新气象,汽车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在本次会上发布了这一重磅消息。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


他表示,我汽车产业当前处于技术变革、生态重塑的关键时期,保障稳定运行、推动转型升级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面对全球疫情持续演变、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等复杂严峻形势,为推动汽车产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新成效、见到新气象, 工信部主要开展了四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保障稳定运行,推动汽车工业平稳向好。王卫明表示,为有效缓解芯片供应紧张,工信部组建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保障汽车企业稳定生产工作专班,先后采取了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实施产品准入“容缺受理、先办后补”等政策措施,并建立央地协同机制,动态跟踪重点物料保障情况,推动解决散点疫情造成的关键零部件断供问题。


二是大力推动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继续领跑全球。2021年工信部等部门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动换电模式应用试点,优化调整“双积分”政策,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等。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编制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加快推进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数据记录系统等标准制定。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和交流合作,国际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组织中汽协开展“看见中国汽车”品牌巡礼全国行活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搭建国际化、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深度参与联合国车辆法规协调论坛、世界标准化组织等工作,牵头主导电动汽车安全、动力电池耐久性等全球技术法规制定。


四是完善行业管理体系,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迈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第一步”。形成企业准入条件保持情况飞行检查、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信访举报核查及信用信息“大数据”监管有机结合的多维度监督检查体系。还发布了2批特别公示企业名单等,并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大吨小标”、非法改装专项整治。


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工信部透露下一步4项重点工作


2021年全年汽车产销稳中有增,亮点颇多,例如乘用车销量连续七年超过2000万辆,达2148.2万辆,同比增6.5%;汽车整车出口首次跨过200万辆大关,达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创历史新高。


其中,新能源汽车成最大亮点,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发展阶段,呈现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发布会上透露,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两旺,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从3月开始月销量超过20万辆、8月超30万辆、11月超40万辆,到12月已达53万辆。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用“三个快速”、“一个优化”形容新能源汽车的全年发展,除了产销规模,质量品牌也快速提高。数据显示,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400公里以上,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与燃油汽车持平,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多款车型月销过万。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出口也快速增长。郭守刚表示,2021年全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多,超过了历史累计出口总和。


同时,配套环境进一步优化,截止2021年底,累计建成充电站7.5万座,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个,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郭守刚同时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包括“双碳”目标要求、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新形势和新问题。据他介绍,工信部将在这一领域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制定支持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政策体系的有效衔接。统筹提升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与青海、四川、江西等省市沟通,协调推动加快国内锂资源开发。根据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要求,组织编制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


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换电模式试点工作,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推动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希望各地出台更多停车、充电等使用环节的优惠政策,优化汽车限购措施。


三是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电动化与智能网联技术融合发展,加快5G信息通信、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应用,开发更多适合消费者的休闲娱乐、生活服务、自动驾驶等功能。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在质量安全、低温适用等方面提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


中国品牌蓬勃向上,乘用车市占率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在发展中进步明显,即便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下,总体表现也好于全球水平。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达44.4%,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朱华荣分析认为,中国主流汽车品牌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一是技术能力已经全面构建,从整车、车身、底盘、发动机到变速器等核心部件已完全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二是产品创新持续不断,中国品牌已经形成了造型美、颜值高、技术配置高、新技术应用多等品牌特征,满足了中国市场消费者升级的需求;三是中国品牌汽车的质量达到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国际品牌,主流品牌的千车故障率已经超过国际品牌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汽车品牌效率高、快捷,服务好,优势明显。


当前,新一轮技术变革正为中国汽车产业大发展带来机遇,正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如何继续落实“品牌向上”,朱华荣提出了4点建议。


一是从战略上加速战略转型或能力重塑,抓好智能化、电动化、低碳、出行服务、科技公司等战略转型机遇。


二是产品要加快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健康化方向发展。朱华荣预判,汽车产品正在转变为“智能平台产品”,或可称为“汽车机器人”。


三是加快品牌营销变革,向中高端市场进军。朱华荣认为,中国汽车品牌要加速在新的赛道上突破创新,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助力品牌向上,促进汽车产业的良性竞争发展。


四是中国汽车品牌要强化“走出去”战略,加速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开拓市场,方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良好席位。


“要抓住未来3-5年发展的机遇期。我相信,未来10年将会诞生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朱华荣非常自信地表示。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为推动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加快汽车强国建设步伐,在工信部指导和支持下,2021年中汽协组织开展了“看见中国汽车—2021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这是汽车行业内首个中国汽车品牌在同一主题下开展的联合活动,于2021年5月10日顺利启动,包括“看见中国汽车品牌巡礼全国行”、中国品牌发展线上及线下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中国汽车企业首席品牌官联席会也在首站启动仪式当日成立。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传播,大大提升了中国品牌影响力,助力形成全社会认可与支持中国汽车品牌的氛围,共同为中国汽车品牌向上注入新的动力。


据了解,中汽协将继续开展“2022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 以“技术突破与创新”为主线,选择产业和行业有代表性的传统及新创品牌参与,全面展示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赛道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打造中国品牌技术领先的整体形象。新一年的活动得到了各品牌更为积极的响应,企业报名工作正在进行中。


2022中国车市有望同比增5%,5大利好支撑稳中有增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如何在2022年继续克服诸多不利的条件,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这一问题备受行业各方关注。


付炳锋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中汽协“2022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的研究成果: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预计将达到2750万辆,同比增长5%左右,继续保持增长。其中,乘用车为2300万辆,同比增长7%;商用车为450万辆,同比下降6%;新能源汽车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2%,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18%。


付炳锋认为,有5大利好因素支撑持续稳增长局面:


一是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障了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二是汽车市场潜力巨大,需求依然旺盛;三是疫情防控措施常态化,由疫情带来的市场影响逐渐减弱;四是伴随芯片短缺逐渐缓解,汽车供给能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五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进一步推动汽车销量稳定增长。付炳锋判断,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比20%的规划目标很可能会提前实现。



本文来源【汽车纵横AutoReview】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
1、车城网发表的该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删。
2、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车城网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