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段立文 截至2021年12月, 已有 11 家锂电池相关企业的市值突破 1000 亿元,除了万亿“宁王”外,比亚迪市值接近 8000 亿元。 从市场份额来看,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宁德时代等6家中国锂电池企业装机量稳定占据全球 Top 10,合计市场份额从去年全年的36%提升至47%。 另外,据高工锂电统计,在动力电池核心材料制造方面,中国在全球拥有领先优势,从2022年至2025年,中国四大主材将占据全球七成份额。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锂电池隔膜、能量密度等核心技术环节,中国与顶尖技术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 那么,如今的“世界断层第一”,中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锂电池的历史并没有很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锂电池技术应运而生。 世界上第一款产业化锂离子电池,是由约翰·古迪纳夫发明的钴酸锂正极,与吉野彰提出的焦炭负极组合而成。美国人占据了产业先机,随后,日本也在锂电池的技术推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SONY公司以“全球第一”的速度将锂离子电池产业化。 也因此,2019年,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汉姆和吉野彰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对锂电池的研究并不算晚,七十年代末,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力荐下,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国内首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开启了锂电池的研究,1995年,中国第一块锂电池诞生了。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的高能锂电池研究与国际相同,从金属锂体系研发开始,后转为锂离子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与此同时,中科院物理所等研究机构和一批企业诸如比亚迪、华光、光宇等单位全力投入了研究或产业化,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中国锂电池,从跟踪研仿走向自主创新,从最初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走向动力和储能应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宁王”脱颖而出。 2005年,由于引入风投资金、造成债务风险,“行业四巨头”之一的ATL,以一亿美元的低价被日本巨头TDK收购。自此,ATL成为日本人控股的公司。 2011年,政府的补贴“白名单”把外资企业挡在门外,ATL的身份变得不合时宜。同年,ATL日本高层执意拒绝了宝马集团发出的“电动汽车合作邀约”,并且表示自己对于燃料电池更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ATL华人管理层多次劝阻,但日本高层不仅置若罔闻,甚至还出言嘲讽。 如此种种,终于使得曾毓群、黄世林等人出走ATL,并创立宁德时代(CATL)。CATL吸收了大量“老东家”的技术,狂飙突进成为真正的“黑马”。而这一切,当然也与大政方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013年,我国开始了新能源补贴政策。国家每年通过数百亿元的财政补贴,专项扶持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发布“动力电池白皮书”以后,实现了“精准哺育”,有力扶持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随着补贴政策的调整,宁德时代超过比亚迪。 2017年,宁德时代赶超松下,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从一个行业“新生儿”到“全球第一的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只用了7年。 2020年,英国研究机构Benchmark发布报告称,全球只有6家电池制造企业达到动力电池“一级制造商”水准,其中中国有宁德时代和远景AESC两家,韩国三家,而日、美联合才有一家。 图片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目前来看,全球锂电池的发展和应用还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未来锂电池的市场主要还是三大方面:消费电子、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牵引仍然以新能源汽车为主,同时在物联网节点、机器人等方面的新应用有可能实现爆发式增长。而关于“锂电池核心技术”这一难题,时代或许给了我们新的解法。 当前,锂电池正朝着第三代迈进。除目前“两分天下”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以外,新电池技术路线也值得关注,其中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电池或将在未来 2-3 年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前两代核心技术和专利已经被外企瓜分,中国或许可以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提前布局,在下一代扭转局面。 “新能源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为此,中国已经在行动,国家工信部、科技部分别出台了锂电池技术的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确定了锂电池发展的技术路线。 在参加 2021 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中国财富峰会时,东吴证券特邀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提出,第三次能源革命是动力电池带来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使用,在此进程中,中国极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我们坚信,中国一定能取得建设自主创新锂电池强国的胜利!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华商韬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