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如今的新车配置可谓是越来越先进。正因如此,有很多我们小时候在车上见过的配置,都随着汽车的换代更迭消失不见了,导致现在很多年轻读者连见都没见过!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已经被淘汰了的汽车配置,如果你都见过甚至都用过的话,那可就要暴露年龄了! 要说到具有年代感的配置,手摇车窗一定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早年间为了节省成本、拉低售价,大部分低端车型都会采用手摇车窗,只有售价较高的车型才会装备电动车窗。正因如此,坊间还流传着关于手摇车窗的段子。例如在手摇升降车窗的时候,一定要面不改色,保持匀速,同时不能让车外的人看出来你手部的动作,以假装自己是高级的电动车窗。 不过从2010年左右开始,自主品牌的亲民车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家进入了配置竞争的时代。外加上电动车窗这种极其成熟的技术成本越来越低,所以手摇车窗也就逐渐消失在普通家用车领域了。如今,就连售价3万多块的入门级微面,大部分也都装备了电动车窗。 手摇车窗也许有不少人见过,那么手摇天窗又有多少人见过呢?严格意义来说,手摇天窗并不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设计,因为通常来说,售价较低的低端车或者低配车通常都不会提供天窗,而装备天窗的车型由于售价相对较高,自然也就使用了电动天窗。可是在21世纪初期,当时很多人觉得天窗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在购车时会优先考虑带有天窗的车型。但由于一些低端车加上电动天窗的配置后,价格又会失去竞争力,所以手动控制的天窗就这样诞生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车型就是天津一汽在2003年国产的小型轿车威姿,那款车使用了与同时期丰田雅力士相同的底盘平台,并且还搭载了极其经典的1.3L丰田8A发动机,质量极其可靠耐用。当然啦,最有意思的当然还是威姿的手摇天窗了,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天窗的追捧,而且还没有大幅增加车辆的售价。例如当年1.3L+4AT的威姿非天窗版售价7.38万元,而同配置天窗版只贵了3000元。 如今的新车基本都标配大屏娱乐系统了,各种车联网在线音乐、手机互联功能更是一应俱全。可在互联网尚不发达、智能手机还没普及的年代,车上的娱乐功能则主要是通过收音机和磁带播放器来实现的。其中,收音机不必多说,由于不占用视觉的特性,以及同步播出的时效性,所以调频广播至今都是很多人开车时的首选娱乐方式。可磁带就没那么幸运了。 从主流的音乐存储设备形式来说,最早是老式唱片,后来进化为磁带,接着是CD机。而在2005年前后,随着大容量mp3播放器的兴起,磁带和CD机受到容量的限制逐渐被淘汰。后来智能手机诞生后,音乐播放器也沦为了小众HiFi玩家的追求了。对于汽车来说也是如此,磁带→CD→USB→手机蓝牙→车联网,车载娱乐功能进化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 前面说到现在的车依然都有收音机,那么自然也需要安装用于接收无线电波的天线。现如今大部分车辆都采用了比较美观且小巧的“鲨鱼鳍”天线,部分追求外形设计的车甚至采用了隐藏式天线,所以“收音机天线”这个小配置如今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可在十几、二十年前,大部分汽车还需要在车顶、引擎盖或者后备箱盖的位置安装一根可伸缩的长天线,在使用收音机的时候,需要把天线拉出来接收信号,而在不使用的时候则需要把天线收进去以避免天线受损折断。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使用伸缩式天线的车型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低端面包车、低端轿车为代表,需要人工手动将天线拉出来的伸缩式天线。另外一类则是日产风度等老派日系高端轿车,为了保证用户更优雅地用车体验,采用的电动伸缩天线,可以在车辆打开收音机、或者打火启动时自动伸出,在不使用的时候自动收起。相信90后及以前出生的朋友,年轻时一定都羡慕过高级车的电动天线吧? 现在的新车基本都普及了一键启动,即使是价格便宜没有一键启动的车,也可以通过直接拧钥匙的方式打火启动。可在汽车发展的早期,由于启动马达还没有普及,所以当时的车在打火时还需要靠一根摇把直接与发动机曲轴连接,并通过手摇的方式为曲轴提供一个旋转的初始力来启动发动机。 也许有同学会说,这摇把启动不都是拖拉机才用的吗?其实不然,在80、90年代,当时国内的一些“吉普车”由于技术老旧,其实采用的也是手摇启动的方式。并且由于启动时需要靠人手带动发动机曲轴和活塞连杆等结构运动,再加上又是冷车状态,所以摇把的阻力非常大,一些力气较小的人甚至都没办法把车辆“摇着火”! 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没诞生,甚至连手机都没有大规模普及,沟通全靠固定电话和BP机的年代,为了满足有钱人在车上随时“在线”的需求,所以不少高端车都配备了车载电话。要知道,放在20年前,车载电话那绝对是高端尊贵的象征,是只有豪华车、高端车才有的配置,甚至直到7、8年前还有不少高端车会在扶手箱内设计车载电话。不过随着21世纪手机的普及,车载电话逐渐被淘汰,最近10年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更是直接杀死了这个配置。 作为驾驶员观察后方路况的重要工具,外后视镜一定要调节到一个与驾驶员坐姿和体型相对应的角度,才能获得最好的视野。在如今的新车上,基本都会标配电动调节外后视镜,控制区域通常是在主驾驶门板或者仪表台左侧,通过旋钮就能调整外后视镜的镜片了,一些高配车型甚至可以实现外后视镜角度与主驾驶座椅记忆位置互相绑定的功能。 可在早年间,电调后视镜并不是一个常见的配置,大部分家用车都需要纯手动调节后视镜的角度。例如当年遍布大江南北的夏利,就需要驾驶员和副驾驶员把手伸出去,直接调整镜片的角度。 而以大众捷达为主的德系车,则是通过在主、副驾门板内侧安装一个内部结构与外后视镜镜片相连的多角度拨杆(上图黄框内)来调节后视镜。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如今大部分家用车都已经标配后视镜电动调节了。我个人暂时能想到还在使用手动调节的,也就只有五菱宏光MINIEV了。而且MINIEV的外后视镜,甚至都不提供车内的拨杆控制,就像当年的老夏利一样需要将手伸出去直接通过按镜片的方式调节角度......此前看到MINIEV论坛里有不少年轻的朋友惊叹“手动调节”这个新奇配置,我只想说:“你们真是太年轻了!” 大灯雨刷这个配置在90年代末期,以及本世纪初期的高端车上还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以奔驰W140 S级以及初代沃尔沃S80最具代表性。那为什么当年要有大灯雨刮器这个功能呢?其实是因为当时的高端车普遍采用氙气大灯,而氙气光源在遇到灰尘等阻挡时会出现严重的散射现象,不仅会影响照明效果,也会导致对向车辆被散射的光线晃到。 此外,例如沃尔沃这样的北欧品牌,由于地处严寒地区经常下雪,而积雪又会把大灯覆盖住,导致大灯完全失效,所以在氙气光源+积雪的双重影响下,大灯雨刷就这么诞生了。不过随着21世纪汽车设计语言的大幅改变,原本方头方脑的大灯造型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弧面、曲面的大灯造型,雨刷已经无法再有效清洁大灯灯罩了。外加上大灯清洗喷水系统的普及,大灯雨刷就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所以如果你不是一个老车爱好者,又见过甚至用过大灯雨刮器的话,那你的年龄应该已经是个迷了~ 现在大部分车都采用了电子中控锁,只需要按下车门上的一个按键,就能实现车门上锁或解锁,而主驾驶位更是可以通过按键直接控制全车的门锁。不过在车辆电子系统还不够发达的20年前,当时汽车采用的可都是传统机械结构所控制的门锁。 以老捷达为例,它的车门锁就是一个单独安装在车门上的小拉杆(上图黄框内),如果把这个拉杆按下去,车门就会上锁,此时无论是车内还是车外都无法通过拉门把手的方式开门。而且对于一些老车来说,当时也没有中控锁这个概念,每个车门都是单独控制的,所以当其它乘客想进入车内时,驾驶员就需要先用钥匙解锁进入主驾驶,然后再从内部拉起其它车门的拉杆,乘客才能从车外打开车门......后来随着电子中控锁的发展普及,那些采用拉杆门锁的车型,便也开始支持电子控制了。 前面我们说到,早期的车连电子中控锁都没有普及,自然也不可能有如今车辆先进的电子防盗,甚至是发动机电脑锁这类防盗设备了。与此同时,由于汽车在90年代是比房产还贵的奢侈品,当年也没有像现在一样遍布各个角落的监控摄像头,这就导致早年间偷车的现象非常频繁。尤其是以本田品牌为主的车型,当时的防盗性能做得较差,很容易被盗,所以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丢车现象十分频繁。正因如此,过去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基本都会购买挡把锁或者方向盘锁,给车辆再加一道防盗保障。 其实无论是挡把锁还是方向盘锁,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外力将它们的位置锁死,这样即使偷车贼能把车门撬开,能把车辆打着火,也会因为打不了方向、挂不了挡最终无法将车开走。虽然对于当年的偷车贼来说,撬开这些锁也不是不可能,但它们的存在也实打实的增加了偷车贼的工作量和业务难度,嫌麻烦的可能就去“光顾”其它车了。 如今随着车辆防盗技术的进步,以及除了厕所、浴室外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犯罪分子已经很少碰汽车这种目标了。所以除非是经常要去偏远地区的用户,如今大多数人已经都不会再购买车辆防盗锁这个玩意了。 是的你没看错!早年间的汽车由于空调系统不给力,并且汽车动力普遍很差,开空调后动力下降严重,而且还费油的缘故,当年的私家车基本都会在仪表台上单独放置一个小电风扇来为车内人员吹风降温。而且更严峻的是,当时有些公家车、大巴车连空调都没有,所以也只能采用全车安装电风扇的方案来抵御高温。 不过随着近些年空调压缩机的性能越来越好,以及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崛起,夏天开空调对车辆动力的影响也不像从前那样严重了。更重要的是,如今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会因为开空调那一点额外的油钱而纠结了,所以这种专门为汽车设计的摇头扇也就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看完这11款配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回忆起当年那些和老车息息相关的年少时光。而对于那些第一次看见这些配置的00后朋友,又是否会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平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应当好用的汽车配置呢?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吧~ |